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特別報導

等待重拍來臨:專訪音像雙人組HH

2017/09/06 ,

評論

TNL特稿

Photo Credit:陳藝堂攝/HH提供
TNL特稿

TNL特稿

關鍵評論網編輯邀請專家撰寫特稿,歡迎讀者參與討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ACG Band Live」和「脆弱少女組」的觀眾可能還沒準備好接受這麼實驗性的東西,但我覺得那個晚上不知所措的狀態對他們應該是蠻好的,至於具體產生了什麼影響,可能要到之後某一天才會發酵,姚仲涵對觀眾仍然抱持著樂觀的態度。

文:李佳霖

出了捷運雙連站,轉進民生西路、承德路交叉路口附近的小巷弄,耳朵馬上被各種加工金屬的聲響夾擊,機具鑽、鋸、磨、敲著金屬的聲音讓人頓時以為自己正身處實驗噪音的演出現場。「第一次來我們工作室的人走進那條巷子的時候通常有兩種反應,一種是『我走錯了路嗎?』,另一種則是『HH的工作室設在這區太適合了』」姚仲涵邊說邊招呼我們,雖然與打鐵街鄰近純屬巧合,不過工作室裡堆放著各式器材、燈具,儼然一間小五金行,和窗外街區相映成趣。

Audio-Visual雙人組HH,由藝術家姚仲涵、葉廷皓組成,前者負責編寫以Techno為主的電子音樂,後者負責即時影像,將聲音視覺化。「2012年在香港的一個展覽,數位藝術中心找我在開幕演出,那陣子我表演LLSP(雷射日光燈聲響演出)的頻率有點多,自己覺得沒新鮮感了,藉那次機會試著做Techno,我知道葉廷皓一直都有在做影像,所以就邀他合作,」姚仲涵說,那場演出促成了他們後續的合作,從現場演出一路發展到2017年發行首張專輯。

兩人皆畢業自北藝大科技藝術研究所(現為新媒體藝術研究所),「每一種科技當然都有它正確的使用方式,」但葉廷皓認為學院的訓練讓他們「對於透過『非正確』使用科技的方式製造意外效果這方面更感興趣。」不論是以日光燈管作為樂器,或讓聲音與影像連動操作,觀察兩人的當代藝術創作都能發現這樣的軌跡,而這股非典型音樂訓練的思考脈絡也一路延續到HH的創作中。

04HH_syn-infection_photo_by_Etang_Chen陳藝
Photo Credit:陳藝堂攝/HH提供
HH雙人組由藝術家姚仲涵與葉廷皓組成,兩人合作的音樂作品,樂風近似於Techno,由姚仲涵編曲創作,葉廷皓則專司聲音影像化的視覺呈現,偶爾也參與編曲工作。

相較於他們各自的聲光、裝置作品,HH對觀眾來說似乎更容易理解成一個樂團,在個人和HH的創作路線上,葉廷皓認為自己個人的作品,內容通常具有戲謔意味,「HH這邊就完全沒有把戲謔帶進來」;姚仲涵則直說:「HH的音樂是讓自己舒壓的」,讓他得以抽離處理個人創作時的思考狀態,打開身體跟著音樂走。

出版實體專輯、在數位串流平台上架,確實讓HH透過原本流行音樂、獨立音樂發展的既有管道,從極小眾的聲響藝術圈慢慢滲入相對靠近大眾的一端,但就音樂內容來說,仍然保留大量噪音的元素,讓原本在電子音樂類型裡已較偏冷調的Techno更添機械感,聽他們的現場演出彷彿和周圍觀眾一同浸在巨大的人工造浪池,規律地搖晃、浮沈,等待不知何時會襲來(或不會來襲)的大浪。

「HH是2013年開始創作,到現在我的曲風其實已經轉變了,不過製作人希望第一張專輯先以我們最有特色的噪音跟節奏去呈現。」提起製作人盧律銘,姚仲涵習慣將他們之間的關係類比成指導教授與研究生,放心把作品交給這位熟悉流行音樂產業的製作人,由他從上百首demo中明確揀選出適合的曲目,再進行編曲。

至於現場演出炫目的影像,卻在這張專輯缺席了,「我們還在努力。」主理視覺的葉廷皓苦笑著說,最理想當然是影像跟聲音一起被看見,但礙於向文化部申請製作預算時,兩項必須分開申請,聲音又相對容易取得補助。「目前設想的方案是,聽眾能根據專輯上的資訊去下載app或連到網站。我們把完整的曲子或處理出幾段無接縫loop,留簡單的參數讓聽眾操縱,可以隨時換段並同時控制影像,有點像互動性的音樂遊戲。」

TNBT_2017_HH_6
Photo Credit:TNBT提供
HH雙人組在大團誕生演出現場。

8月初HH受邀登上大團誕生的舞台,當晚接在他們後面演出的,分別是活躍於動漫展演活動的「ACG Band Live」,和兩位「那我懂你意思了」團員另組的「脆弱少女組」,各有各的目標觀眾,不論是熟練的打藝應援或者對文青唱腔的沈醉都相當熱絡。對比之下,HH開場時的觀眾顯得冷靜許多,「平常表演我都不太看台下,但是那個氣氛是感覺得到的,我試著去瞄,發現台下的人是這樣(呆滯),我就覺得『啊!』」訪談過程中一路談吐沉著的姚仲涵,說起那場在台北Legacy的大團開唱演出似乎有些想法。

「也許不需要去區分舞台上跟下,我們的表演性應該是很低的,也不像其他樂團在歌曲之間有talking。」姚仲涵認為最適合HH的場地是接近The Wall公館、濕地地下室那樣的空間尺度規模,他說道:「在Live house演出很自在,但是因為那是我的舒適圈,或許應該要走出去,多多嘗試。」

不僅是演出者,觀眾在面對不熟悉的音樂類型時的態度也很關鍵,不論是去看電影或欣賞任何類型的演出,事先多少有所期待,才容易產生對話,「ACG Band Live」和「脆弱少女組」的觀眾可能還沒準備好接受這麼實驗性的東西,但我覺得那個晚上不知所措的狀態對他們應該是蠻好的,至於具體產生了什麼影響,可能要到之後某一天才會發酵,姚仲涵對觀眾仍然抱持著樂觀的態度。HH將他們熟悉的噪音聲響融入電子音樂,試圖在實驗與主流間摸索出平衡,觀眾是否喜歡、接受度如何,總是試了才知道。

01HH_syn-infection_photo_by_Tsai_hsin_yi
Photo Credit:蔡欣邑攝/HH提供
在音樂製作人盧律銘的協助下,HH在2017年發表首張專輯《Remotion》,擔任影像製作的葉廷皓也在積極思考如何將影像的部份融入未來的專輯作品之中。

「有機會希望能在Sonar Festival或MUTEK演出,他們歷來邀請的表演者在藝術跟商業間都拿捏得不錯,」葉廷皓補充道:「有時候不是我們表演得不夠好,而是觀眾不知道該怎麼回應。如果是去已經發展成熟的電子音樂祭演出,就能從另一個層面來檢視我們的作品。」如何看待HH與觀眾之間的關係,不只是個人對音樂喜好的差異,更是文化狀態的問題,姚仲涵回想起過去舉辦失聲祭,有很多聲音藝術家在嘗試一些非常前衛的東西,前衛到大家無法理解,「但這不是藝術家的錯,而是我們要建立起那段橋梁,失聲祭就是在做這樣的事,讓它更普遍化、讓大家參與討論。」

主流文化之中總有更主流的,前衛實驗之中永遠有更前衛的,要做到「雅俗共賞」反而非常困難。對於這次像是機械白兔闖入大眾叢林的經驗,兩人總認為有好有壞,但一致的想法是姚仲涵所說的那樣:「先在表演現場多準備一點啤酒吧!讓大家放鬆享受節拍。」儘管在HH的電子樂聲裡頭,總讓人等待著「重拍」的來臨,不管是聲光裝置或是流行音樂演出,「重拍」來的倉促或是遲滯,都是永恆待解的謎題。

活動資訊

名稱:The Next Big Thing 大團誕生(開發場7)
時間:2017/09/07 20:00
地點:Legacy Taipei(台北市中正區八德路一段1號)
詳情請點擊

責任編輯:曾傑
核稿編輯:翁世航

專題下則文章:

「大團誕生」現場直擊:粗大Band、表情銀行、廢埕



The Next Big Thing 大團誕生:

作新團這件事情,好像到處都有人在作......「大團誕生」系列活動至今進入第八年,一路擴展多方合作,不只推動樂團知名度的擴散,也使得「大團誕生」成為業界選團的參考指標。「大團誕生」從StreetVoice 站上的幾首作品出發,除了透過每月的例行遴選,將樂團送上 Legacy獨立音樂表演殿堂,人氣樂團還有機會在年終票選脫穎而出、保送隔年十大新團舞台。甚至推及到數位版權代理服務「派歌」及「簡單生活節」…等不同層級的場域,如同一個育成系統般,為樂團提供更多樣的演出經驗與發聲機會。還有人說懷抱著夢想不切實際嗎?我們就一起創造這個實際。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