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月關鍵醫學院的選書是《最有梗的桂冠:搞笑諾貝爾獎》。文章裡除了帶你認識這個科學盛典,我們也帶來作者本人數學家馬克.亞伯拉罕斯,以及曾經獲得兩次獎項的台灣科學家楊佩良的訪問。
本月關鍵醫學院的選書,正是搞笑諾貝爾獎的創辦人馬克.亞伯拉罕斯(Marc Abrahams)的大作——《最有梗的桂冠:搞笑諾貝爾獎》。在上一篇文章,我們訪問到曾經獲得兩次搞笑諾貝爾物理獎的台灣科學家楊佩良(Patricia Yang)。在接下來的文章裡,除了要帶你認識這個連真正諾貝爾獎得主也躬逢其盛的科學盛典,我們也訪問到搞笑諾貝爾獎創辦者本人——數學家馬克.亞伯拉罕斯(Marc Abrahams)。讓讀者跟隨兩位大師幽默的腳步,踏進知識與科學的有梗境地。

如果你知道自己大部分的工作都將面臨失敗,那擁有幽默感會很有幫助
剛開始認識搞笑諾貝爾獎(Ig Nobel Prizes),常常被裡面腦洞大開的各種研究與事蹟,逗得哈哈大笑。但是只要曾經做過研究相關領域工作的人,大概都很熟悉——當你耗費大量心力做出來的研究結果,卻與自己的假設不符,或難以應用於目前的生活當中,那真的很令人沮喪。因此當我有機會訪問到這位搞笑諾貝爾獎的創辦人——馬克.亞伯拉罕斯,最想問的問題之一,便是「如果一個研究的結果難以應用在實際生活當中,你還覺得這是一個好的、重要的研究嗎?」
馬克似乎是邊講邊思考,他徐徐地說:「當遇到新事物、得出新結果時,幾乎是不可能去馬上分辨這個結果是否是重要的。」
馬克說很多研究者當下做出來的成果,與日常生活習慣的一切都很遙遠、看起來完全沒有關聯。在那個當下是無法去辨別到底這樣的結果到底是「沒有用」,還是還沒有人有足夠的知識去理解你的發現,確認到底是否有用。
「在科學領域,有好多的事情都是這樣——某人發現了某件事物,然後經過了好長一段時間、也許是幾百年之後,才發現這個事物是有用的。」馬克告訴我,有時候這樣的情形會發生是因為你需要一台電腦,來運算究竟發現的事物是否為真。不是因為電腦做了什麼比人類還有智慧的事情,而是因為電腦能夠進行大量的「重複」,運算超多次,來驗證研究結果是否為真。
沒有人類能夠坐在一個地方,進行同一件事情也許100億次。但是這對一台電腦來說就完全不是問題。但在遙遠的過去,可沒有這樣的運算技術。
對於這些苦悶的研究人員來說,有一件事情似乎是不可或缺的,那就是「幽默感」。然而幽默與實事求是的科學,難道是可以並存的嗎?
「是的,幽默與科學是可以並存的。應該說,兩者必須要並存。」馬克不假思索地答道,「許多科學家跟我提過,身為一名科學家,你的工作會常常讓你灰心、喪氣。因為你是在試著了解從來沒有人確定過的事情。在你開始之前,你就知道在大部分時候,自己將會遭遇挫敗而不會成功。但是如果你夠努力,同時還需要那麼一些運氣,很偶爾的,你會得到成功的結果,那真的很棒。」
馬克接著說:「然而如果你知道你的大部分研究都可能面臨失敗,那具有幽默感,絕對能夠大大的幫助你度過這些時刻。」
在每個科學研究的開始之初,都是有個人注意到某件事「不合常理」、「很奇怪」,或甚至「很有趣」,而幽默感絕對可以幫助到你。事實是,令人出乎意料、大感意外的事情,通常也很有趣,也意味著其中有些值得研究的地方。因此科學家具有幽默感是很有幫助的,「你會希望自己夠厲害而且能夠注意到一些令人訝異的事情,因為當中可能就有些美好的事物。」馬克笑著說。
介紹得獎者研究的引薦詞,往往需要花費最多的準備心力
要準備一場搞笑諾貝爾獎頒獎典禮,讓台下幾百位觀眾和世界各地關心科學的讀者能夠寓教於樂,這樣的盛典整個準備流程大概是如何?馬克告訴我:「我們會花一整年的時間,通常在我們結束上一場的頒獎典禮,就會開始為下一年的頒獎典禮做準備了。」
在準備工作的一開始,工作人員會收集提名,除了主動尋找散布世界各處的潛在得主,每天也會有許多提名從世界各地寄來給他們。然後接著就是很多很多次的會議。這些會議有時很大,有時只是兩個人之間的討論。但每個月都會有固定一次的大會議。
在會議中馬克與他的同事會選出10組獲獎者,有些是個人,有些是團體。下一步就是去接觸這些獲選者。馬克說:「我們提供這個獎項,如果他們接受那很棒;如果他們不接受,也沒關係。如果他們拒絕,那就是這件事的終點,而我們也不會跟其他人說。但大部分獲獎者都願意接受獎項。」
接著,就會需要比較多的心力去協調獲獎者要如何從他們的地方,來到頒獎典禮。除此之外還要協調典禮地點、音控、轉播的螢幕等等。有這樣許許多多的事情,而參與幫忙的人幾乎都是志工。
另一個需要大量心力的地方,是介紹得獎者出場的「引薦詞」。每次的引薦詞會希望簡短,但又要能足夠精準地介紹得獎者與他的獲獎事蹟,能夠正確把故事說出來,不扭曲或改變故事內容,而是純粹的說出事實。讓所有人一看到或聽到這句話,就能立即理解為什麼這件事情有趣。
馬克補充道:「我們知道這些話會被翻譯成各式各樣的語言,被世界各地報導,所以我們需要讓這些引薦詞夠清晰,好讓它們在被翻議、編輯時,講述的仍是同一個故事。要知道,寫這些引薦詞,幾乎要花其他工作項目的10倍心力。」

但今(2020)年的準備情況有些特殊,馬克說:「今年我們準備的方式是不太一樣,因為有COVID-19的疫情,我們不確定在接下來的幾個月內會發生什麼事。不知道是否可能讓頒獎典禮像以往一樣辦在劇院(搞笑諾貝爾獎頒獎典禮,傳統上皆在哈佛大學莊嚴的會議廳『桑德斯劇院』當中舉行),因為通常會有幾百個人參與。我們也不確定讓得獎者坐飛機,或其他交通工具前來領獎的可能性有多大。」
在3月中,馬克決定以兩種方式進行規劃:
- 計畫A:就照往常地做。
- 計畫B:無法依照往常的方式進行;或即便可能這樣做,但考量到大家的安全,不應該這麼做。
「很快我們就要下決定要採用哪種方式了。如果我們決定走計畫B,那我們就要完全在網路上進行。這就很多層面來說都是很複雜的;比如說贏家是誰直到頒獎典禮揭曉之前,常常還是個秘密。所以我們就會需要準備、錄影許多典禮的部份,而且還得保持神祕。」馬克說道。
每屆搞笑諾貝爾獎的舉辦,都需要和許多不同國家的人進行合作,要來頒獎的諾貝爾獎得主也在不同的地方。而每年都會有的歌劇表演(自1996年後,馬克及工作團隊每一年都會為頒獎典禮寫一齣小型歌劇,交由職業演唱者與數位諾貝爾獎得主一起演出。曾經上演過包括《蟑螂歌劇》,及找了諾貝爾獎得主扮演次原子粒子的《大爆炸》等劇目)也得安排準備。
搞笑諾貝爾獎難以抗拒的魅力,連「死亡」人士也現身領獎
在《最有梗的桂冠:搞笑諾貝爾獎》書中,羅列了各式各樣的得主,與各種令人捧腹的得獎主題。於是我不禁好奇搞笑諾貝爾獎有史以來最年輕、最老的得主是誰呢?曾經有過「不是人類」的得獎者嗎?
馬克聽了我的問題之後,笑得像小朋友一樣開心:「沒有人問過我這個問題,這是個好問題。我蠻確定過去所有得獎的組別成員都是人類。」
根據馬克的回憶,最年輕的得獎者真的很年輕,當時還只是兒童。他們是一群年輕的男孩童子軍。這群童子軍前往一個位於南法的洞穴,隊伍的領隊請童子軍們「日行一善」,清除洞穴牆壁上的「頑皮塗鴉」。然而這些塗鴉經考古學家認證,其實是難得一見的歷史遺跡,估計可能有1萬~1萬5000年的歷史。而這些年輕男孩的事蹟,也讓他們贏得1992年的搞笑諾貝爾考古學獎。
至於最老的得獎者,曾經有好幾個得獎者是90幾歲的,有一些則是已經死亡的人。「原則上我們如果頒獎給已經過世的人,若仍有一些很親近他們的人還活著——如一起工作的同事、朋友或親戚——可以為他們出席並說幾句話,那也是OK的。」馬克補充道。
「有一個特殊的例子,在印度有一名男子,我如果沒記錯應該是約20年前,他的名字是Lal Bihari,他已經『死亡』了,但仍然嘗試著來頒獎典禮。」說起這段往事,馬克的笑容逐漸加深。
乍聽之下我以為是像台灣的觀落陰,不禁驚訝東西方潮流竟是如此接近。但馬克繼續解釋:「他之所以得獎,是因為他成立了『死亡者』的協會。當時在印度部分地區,如果你被宣告死亡,那你的錢、房子、土地等財產,可以由你的親人繼承。親人可以前往政府辦公室,像單位報告某人已經死亡,就能繼承這些遺產。宣告還活著的人已經死亡是違法的,但在當時的印度卻經常發生。而這件事同時也發生在我們的得獎者身上。」
在當下,Lal Bihari並不知道如何是好。隨著時間過去,他遇到許多與他有相同境遇的人——因親戚覬覦財產而被宣告死亡、卻還在社會中走跳的人。而天才如Lal Bihari理解到「羞恥」是一件非常有力量的事,可以利用其來與不願好好處理後續的政府部門抗衡。
Lal Bihari開始集結、組織起這些和他一樣還活著的「官方死亡人士」,穿上外面是骷髏的扮裝,聚集到政府辦公室的外面發出許多噪音及叫喊,最終成功吸引到電視台記者的注意力。
在那之後,有部分的人達到他們的目的——政府部門願意更改紀錄讓這些人重新「活」過來,也取得他們原有的財產。Lal Bihari也試著與部分「官方死亡人士」成立競選辦公室,雖然到目前還未成功當選任何職務,但確實是離目標越來越近。
為什麼觀眾總是向舞台射紙飛機?
如果有看過搞笑諾貝爾獎頒獎典禮的人應該會發現,許多時候觀眾會向舞台發射紙飛機,為什麼要這樣做呢?這些紙飛機是主辦方提供的嗎?
「向舞台射紙飛機一開始是觀眾自己發起的,最早是在第二年的搞笑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上。」馬克回憶道。在美國,小孩常常聽一些有關射紙飛機的故事,紙飛機很容易製作,大家也喜歡在學校裡射紙飛機,但卻被禁止這樣做。
當你在一座劇院,而且裡面都是喜愛科學的科學家,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總有那麼一些時候想在類似這樣的場地射紙飛機,但卻不被允許。在搞笑諾貝爾獎的典禮上,他們就不會被禁止這件事情。於是很多人帶著一大袋紙來到頒獎典禮現場,就為了摺紙飛機往前射出。
馬克接著分享了一個故事:
「曾經有一個得獎者的老婆告訴我一個故事:她當時坐在觀眾席中,看著她的老公得到獎項。她感到有些緊張,畢竟他們旅行了好長一段交通距離才到這裡,參與這個年度盛事,而頒獎典禮又是在很宏偉的建築物裡舉辦。她感到有些害怕的環顧,並沒有和其他人多交談。
一對年紀看起來很大的老夫婦映入她的眼簾,她注意到他們是因為他們帶了一大堆紙。隨著頒獎典禮的進行,這對老夫婦開始摺起紙飛機。
經過一段時間,這位太太覺得比較放鬆了,並且終於仔細的看向四周,以及那對老夫妻。這時她發現坐在身旁的這對老夫妻經歷了不少麻煩——他們手中用來摺紙飛機的那一大疊紙可不是一般的白紙,而是他們的所得稅單!」
馬克的幽默感:讓台灣的立法院全武行,獲得搞笑諾貝爾和平獎
台灣的立法院,早期是以動手動腳聞名的。根據《最有梗的桂冠:搞笑諾貝爾獎》書中記載(沒錯,馬克從眾多得獎者當中,將他鍾愛的台灣立法院特別挑出收錄在他的著作當中),在台灣放寬選舉法令的早期,民進黨仍然是少數黨,因此能夠拿來跟執政黨抗衡的武器不多,所以他們使用了比較「熱血」的辦法——用拳頭來溝通。下面是1995年頒獎典禮當時的引薦詞:
正式宣布,搞笑諾貝爾和平獎頒給台灣的立法院,因為他們證明了,政客們拳腳相向要比對其他國家發動戰爭,得到更多收穫。
當我問到當初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決定,馬克再度發揮他的幽默感:「恭喜你們啊!」帶著大大的笑容與淘氣,馬克接著說:「這還需要什麼樣的解釋呢?這不是超明顯的嗎?他們設下了一個全世界都該追求的標準呢。」
那在那一年,有任何人代表出席領取這個搞笑諾貝爾和平獎嗎?馬克一臉可惜:「沒有,我們嘗試過聯繫了,但實在找不到任何人可以討論這件事情。」
最後,我請馬克給台灣讀者一段話,馬克帶著他一慣的微笑與幽默:
對於你們,我要給一段我在每次的搞笑諾貝爾獎頒獎典禮的最後,都會對所有出席者勉勵的一句話:
「如果您今年沒贏得搞笑諾貝爾獎——特別是那些已經拿到獎的——祝您明年運氣會更好。」(If you did‘t win an Ig Nobel Prize this year—and especially if you did—better luck next year.)

「趣味科學」延伸書單
覺得看得不過癮?這些是我們推薦你有關「趣味科學」的五本延伸書單:

比起科學,對文學更有興趣?這邊是為特別的你,額外推薦的五本延伸書單:

- 更多相關文章,都在關鍵醫學院(第三季)
參考資料:《最有梗的桂冠:搞笑諾貝爾獎》,馬克.亞伯拉罕斯,行路出版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專題下則文章:
關鍵醫學院S3E3(上):專訪以「哺乳類的尿尿」和「袋熊的方型便便」二度獲獎的台灣科學家
TNL 網路沙龍守則
TNL網路沙龍是關鍵評論網讓讀者能針對文章表達自身觀點的留言區。我們希望在這裡,大家可以理性的發表自己的看法,並對不同的論點保持開放心態,促進多元意見的交流與碰撞。
現在網路上的留言討論常淪為謾罵與攻擊的場域,反而造成了彼此更大的歧異,無法達成討論與溝通的目的。
為了改善這個問題,我們希望打造一個讓大家安心發表言論、交流想法的環境,讓網路上的理性討論成為可能,藉由觀點的激盪碰撞,更加理解彼此的想法,同時也創造更有價值的公共討論,所以我們推出TNL網路沙龍這項服務。
我們希望參與討論的你謹記以下幾個基本守則,與關鍵評論網一起提升網路沙龍的品質:
- 尊重多元:分享多元觀點是關鍵評論網的初衷,沙龍鼓勵自由發言、發表合情合理的論點,也歡迎所有建議與指教。我們相信所有交流與對話,都是建立於尊重多元聲音的基礎之上,應以理性言論詳細闡述自己的想法,並對於相左的意見持友善態度,共同促進沙龍的良性互動。
- 謹慎發言:在TNL網路沙龍,除了言論自由之外,我們期待你對自己的所有發言抱持負責任的態度。在發表觀點或評論時,能夠盡量跟基於相關的資料來源,查證後再發言,善用網路的力量,創造高品質的討論環境。並且避免對於不同意見的攻擊、惡意謾罵言論。
為了鼓勵多元評論與觀點的碰撞激盪,並符合上述兩個守則前提下,我們要求所有沙龍參與者都遵守以下規範,當您按下同意開始使用本沙龍服務時,視為同意此規範:
- 您同意為您自身言論負完全法律責任,您不會發表不適當言論,包含但不限於惡意攻擊言論、歧視言論、誹謗言論、侵害他人權利或任何違法情事。
- 您同意您不會張貼任何帶有商業行銷或廣告直銷之勸誘式廣告內容。
- 本集團有權管理沙龍所有內容,以利維護沙龍良性的溝通環境與氛圍。
- 本集團有權隨時新增或修改此規範,如有增修將公告於本網站。若公告後您仍繼續使用本網站,即視為同意接受增修版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