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特別報導

關鍵醫學院(第三季)

關鍵醫學院S3E8:演化生物學經典《自私的基因》,作者為何後悔取了這樣的書名?

2020/09/30 ,

評論

julia

Photo Credit:TNL/ 游承穎
julia

julia

大學就讀醫學檢驗生物技術學系,具備國考醫檢師證照,對臨床醫學知識熟悉。碩士班主要從事斑馬魚、葉酸及阿茲海默症相關研究。曾任生物技術開發中心生物製藥研究所副研究員,因為追求閱讀及寫作的樂趣來到關鍵評論網。心裡存有「將艱澀的醫學論文咀嚼成鄰里老伯都容易消化的醫學新知」之小小使命感。現為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網編輯。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這個月的關鍵醫學院,要向你介紹《自私的基因》這本書,帶領你一起進入迷人的演化世界。我們也特別邀請到演化生物學領域的專家──黃貞祥老師,為我們進行更多的延伸討論。

文:朱家儀|受訪:黃貞祥(國立清華大學助理教授,專精於演化遺傳學、演化基因體學與演化發育生物學)

你有好奇過生命是怎麼來的嗎?我說的不只是卵子和精子的結合,而是更古老以前——在世界上還充斥著有機與無機物、沒有魚鳥蟲草等多細胞生物、一切都還處於渾沌時期的事。「我是誰?」、「人是怎麼來的?」、「生命怎麼出現的?」類似這樣的疑問,從古至今,許許多多的人都嘗試著討論。你又是怎麼看這件事呢?

這個月的關鍵醫學院選中的書,堪稱是演化生物學領域經典中的經典,這本書被翻譯超過25種語言,同時也是作者理查.道金斯(Richard Dawkins)的成名之作。說到這裡應該許多人都猜到是哪本書了,本月的關鍵醫學院,我們要向你介紹《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這本書,帶領你一起進入迷人的演化世界。

getImage
Photo Credit: 天下文化

另外,我們也特別邀請到演化生物學領域的專家——黃貞祥老師,為我們從《自私的基因》這本書,進行更多的延伸討論。黃貞祥老師目前任職於國立清華大學擔任助理教授,專精於演化遺傳學、演化基因體學與演化發育生物學等領域。而當初黃貞祥老師之所以會進入演化生物學的研究領域,正好是因為他在大學時讀到《自私的基因》,啟蒙了他對相關知識的興趣。

成功的基因有個主要的特性,就是「極端的自私」

《自私的基因》是在1995年年底、由遠見天下文化於台灣出版。在這二十餘年間,這本書曾多次再版。作者理查.道金斯在這本書裡跳脫物種個體,轉而嘗試從「基因」的角度,帶讀者細看「演化」這件事。

道金斯在書中舉了相當大量的研究例子,就算本身對於生物、基因等知識不熟悉的讀者,讀起來也會因為書中生動有趣、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故事舉例,而理解原本看來艱澀的概念,讀得津津有味。

身為讓道金斯一舉成名的代表作,《自私的基因》所討論的主題,圍繞在一個清晰的觀點:我們及其他所有的動物,都是基因的載體。而一個基因要能「成功」(製造、散布更多它們的複製品,確保能夠「基因」永流傳),需要有一個重要的特性,那就是「極端的自私」。

​​

觀念釐清:基因是「自私的」?

這邊要提醒讀者一個必須釐清的觀念,誠如作者在書中不斷強調的重點:「我們不可以把基因想成一個有意識、有目的的媒介」,而應該理解成「是盲目的天擇」使這些基因「彷彿」有目的一般。

讀者應隨時記住這個觀念,在看到書中諸如「基因是自私的」、「基因正『試圖』增加自己的數目」等句子時,要知道這是作者為了使讀者更易閱讀及理解,而嘗試從我們世界看起來的角度、將之擬人化,去詮釋基因的表現方式。

​​

事實上,道金斯並不是憑空誕生出「從基因看演化」這樣的觀點。在1809年,法國博物學家拉馬克(Jean-Baptiste Lamarck)提出自己的演化理論,其重點有兩個:第一為動物特徵不用會退化、越用則會越強大的「用進廢退說」;第二則是物種可以將後天獲得的特徵,遺傳給子代。

但這樣的觀點,卻在後來被德國的演化生物學家魏斯曼(August Weismann)經由實驗給推翻,證明了後天取得的特徵,並不能遺傳給子代。而讓達爾文在1859年出版的著作《物種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中提出的「天擇說」,獲得學界多數的支持而站穩腳步。

​​

魏斯曼的動物實驗

1887年,魏斯曼以簡單明瞭的實驗,否定了拉馬克的理論。他將12隻老鼠的尾巴切斷後,再讓牠們交配,發現所生的老鼠都還是有尾巴。如此連續數代被後天人為截斷尾巴的老鼠,交配所生下的子代都仍保有尾巴,足見後天改變的性狀並不會遺傳。

​​

《自私的基因》作者道金斯,則將達爾文主義基因角度的觀點,以令讀者更容易親近的寫法,搭配這些年來各種動物實驗及觀察作為佐證,讓讀者認識「基因才是主角」的演化觀念。

「迷因」這個詞的由來,原來就是這本《自私的基因》

這本經典每一個章節都有許多亮點,有待作者一一去品味。這邊特別提出一個有趣的知識:迷因(meme)這個名詞於世界上第一次出現,正是在這本《自私的基因》當中,而道金斯則是這個名詞的創造者。

為什麼講基因與演化,會講到產生出一個沿用至今的名詞呢?原來這是作者在第十一章〈自私的「瀰」〉當中討論到「複製為演化過程的基礎」時,舉的一個例子:人類的文化。

我們需要為這個新的複製者命名——也許是一個能傳達「文化傳遞單位」的概念的名詞,或是能描述「模仿」的單位。「謎覓彌」(Mimeme)源自於希臘字根,它的意義很合適,但我希望讀起來有點像「gene」這個單音節的字。……

我把「謎覓彌」改成「瀰」(meme)。這字也可以聯想到跟英文的記憶(memory),或是聯想到法文的「同樣」或「自己」(Même)。

——《自私的基因》,第323頁

在本書中譯者將meme音譯為「瀰」,但我們現在更常稱它為「迷因」。根據創始者道金斯的解釋,meme的例子包羅萬象,包括一首旋律、一個觀念、宣傳語或是流行的服飾,都可以是一種meme。

就像基因一樣,meme能藉由複製達成演化,將自己從一個大腦傳到另一個大腦。有些meme能夠在短時間傳播得很成功且迅速,但卻無法長久流傳(比如說流行音樂,或最新流行的髮型款式);有些則能夠成功地流傳數千年(比如說猶太人的宗教律法)。

在書中,作者認為基因也許是不朽的,但基因在重組與結合之間,勢必會使我們每一個人都零零碎碎的消失。但是meme不一樣,如果你對世界的文化有重要貢獻,這些貢獻會在你的基因消失在浩瀚的基因庫時,還完整的保留下來:

你看吧,蘇格拉底也許還有一、兩個基因存留在世上,但是誰在乎呢?而蘇格拉底、達文西、哥白尼和馬可尼的瀰複合體,卻依然茂盛發達。

——《自私的基因》,第335頁

這個章節另一個重要的地方,在於其所顯露出重視後天文化的觀點,可用來支持道金斯應不是「生物決定論者」。讓我們來看看演化生物學的專家——黃貞祥教授怎麼說。

黃貞祥解釋道:「道金斯經常被攻擊為是所謂生物決定論者,但據我所知,他並不是;應該說他是個化約論(Reductionism,或稱還原主義)者——將一個很複雜的東西過度簡化......由於演化的觀念可以談到很細節而非常複雜,因此在《自私的基因》當中,作者將許多觀念簡化,可說是必要之惡。」但是這樣的簡化論述方式,卻惹來學者攻擊。

所謂生物決定論,簡單來說,是相信人的特性與行為全部都受遺傳影響,後天的改變是有限的。甚至會認為特定種族會因為基因較為優良而有生存上的優勢。總結來說,生物決定論者會認為一個人之所以會具有他現在的特質,完全是因為他的基因所導致,後天的影響非常有限。

要記得《自私的基因》一開始在1976年於英國出版時,人們離納粹噩夢與希特勒的「納粹種族理論」風波的期間,才相隔30幾年。在二戰之後有一段時間,生物決定論在學術界是一個禁忌。目前的科學證據也不支持生物決定論這樣的論點,而認為較有可能是基因佔一部份,加上後天環境、教育等各項因素的影響(幾乎占了快一半以上的影響力),共同決定一個人的個性與特質。

​​

納粹種族理論

希特勒相信一個人的特徵、態度、能力和行為是由其所謂種族構成決定的。在希特勒看來,所有種群、種族或民族(他互換使用這些術語)都有其內在特徵,這些特徵一成不變,代代相傳。沒有人能夠克服種族的先天特質。

​​

由於上述的時空背景,道金斯《自私的基因》甫出版便引起許多熱議,也有不少學者攻擊。然而道金斯真的是這樣想的嗎?

黃貞祥解釋,如果道金斯真的是一位相信凡事基因決定、後天影響有限的生物決定論者,那他應該就不會在書中花這麼多篇幅,討論前述環境中「迷因」(meme)與文化的重要性,並舉例闡述各式各樣文化因子長遠流傳其影響力的概念。

自私的基因?如果能再選一次,作者希望能改一下書名

黃貞祥分析,《自私的基因》最核心的論述,在於道金斯嘗試闡述天擇的單位不是個體,而是基因,動物(包括人)不過是基因的載體。然而天擇有個難以解釋的問題,在於為何有時候個體會表現出看似違背天擇的無私行徑——小鳥會出聲警告牠的同伴敵人來了,即便這麼做會讓敵人注意到自己而增加被獵捕的機率;人類為何會有軍人和警察願意保家衛國,甚至犧牲自己的性命來達成保護全體利益的目的?

關於這個問題,道金斯嘗試在書中以「天擇的單位為基因」這樣的論點來做反駁。也就是說這些「利他」的行為,雖然使單一個體犧牲,但卻能保護他的近親,能夠讓同種族基因延續下去而不會滅團。那這樣「無私」特性的基因就有利於整體基因庫的保存,因此經由天擇被留了下來。

「不過這本經典的書卻有一個重大的缺點,那就是書名本身。」黃貞祥表示,這本書的書名不管英文還是中文,都是「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但這樣的命名方式在嚴謹的科學觀念下其實是一個大忌,因為「自私」是一種意圖,但是基因本身是沒有意圖的。

為什麼某個基因會變多,那是因為天擇之下,這樣子的基因在特定環境之下是有利的,而不是基因「想要」做什麼事情。「這在我們一般的科學學界裡,其實是很忌諱這樣的論述。」黃貞祥說著。雖說目的在於科學傳播,但很不應該這樣子做。

此外取這樣的書名,也常有未完全了解透徹的讀者,得出「基因是自私的,所以人也是自私的」這樣的結論。但是只要好好的讀這本書,就能發現其實道金斯的重點,反而是要藉由基因與天擇,去解釋人類的利他行為。

事實上,就連道金斯本人,也曾經在《自私的基因》30周年紀念版的前言中,表示他已經看到本書的書名給讀者留下了不恰當的印象,並在回憶往事時認為他應該聽取湯姆.馬斯開爾(Tom Maschler)的意見,將書名改為「永恆的/不死的基因」(The Immortal Gene)。

黃貞祥-5
Photo Credit: 黃貞祥
黃貞祥教授

《自私的基因》就是這樣在爭議、誤會與讚嘆之中,從出版以來逐漸翻紅,直至現在被多數學者譽為演化生物學的經典。如果你願意花時間細細探究裡面所描述的觀念,那在日後對於人是怎麼來、動物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行為都會更有概念。也能在觀察到一些現象時,了解這些背後可能都有原因。人為什麼這麼做、動物為什麼展現這樣的行為,一切可不是那麼理所當然。

「基因與演化」延伸書單

覺得看得不過癮?這些是我們推薦你有關「基因與演化」的五本延伸書單:

Ep08-延伸閱讀
Photo Credit:TNL/ 游承穎

比起科學,對文學更有興趣?這邊是為特別的你,額外推薦的四本延伸書單:

Ep08-文學推薦
Photo Credit:TNL/ 游承穎

參考資料

核稿編輯:翁世航

專題下則文章:

關鍵醫學院S3E7:《誰說咖啡有害健康?》與飲食迷思──當心專家名人的「cherry-picking」



關鍵醫學院(第三季):

在第三季的「關鍵醫學院」,我們會每個月選出一個醫學主題,並依照這個主題,選出一本經典的科普好書,與你分享其中的內容。讓你知道這本書在寫什麼、為何你不容錯過這樣的經典。同時,我們還會邀請該領域的專家,一起討論相關的科學發展。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