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導

【台中車站專題】過去:洪致文教授談台中火車站的保存來時路

2016/12/24 ,

評論

精選轉載

Photo Credit:洪致文
精選轉載

精選轉載

TNL 編輯精選好文轉載,感謝作者的熱情分享!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隨著台中鐵道高架化、地下化工程展開、原台中火車站將轉作博物館。但你可知道,其實二十年前西部火車站就面臨過全體拆遷的命運,看洪教授對台中火車站存廢歷史娓娓道來,細觀台灣文化保存的來時路。

文:洪致文(台灣鐵道文化研究者與氣象學家,國立臺灣大學鐵道暨火車研習社和中華民國鐵道文化協會創始會員,曾任《鐵道情報》總編輯,目前任教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著有《台灣鐵道印象》,最新著作《像我們這樣的文化恐怖份子》)

2016年10月15日在台中真的是鐵道迷的大拜拜,因為從大慶一直到豐原的這段鐵路就要切換成高架化,而最受注目的老台中火車站也要功成身退。雖然說隨著時代的進步,鐵路的高架化或地下化是臺灣交通改善時,「永續工程」(永遠有作不完工程)思維下一定的宿命,但舊的車站與鐵道之所以會保存,可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

以台中火車站來講,從大約二十年前的1995年時,就差點被當時的宋省長與台鐵給拆光光,當時也促成了一場台灣南北大串連的保存運動,最後成功搶救下來。大約十年前,台中鐵路高架化定案,二十號倉庫可能不保,也是經歷一場協調的搶救才有今貌。而如今,功成身退的地上段鐵道是否能保存,則又是近年另一場政黨輪替後的文化保存運動。在這個台中車站正在切換的當下,讓我們來看看這個保存之路是如何走來。

台灣縱貫鐵道沿線的大站,除了台北因為最早地下化改建而被拆除,其餘的新竹、台中、嘉義、台南與高雄,都在一九九五年的一次全臺大串連保存運動亟呼下才得以保留。當時的省府(省長宋楚瑜)與台鐵,並沒有保存老車站的概念,甚至台鐵還想要一個站一個站拆除商業開發,讓民間許多文化保存團體發覺事態嚴重,不得不南北串連抗議。

台中車站
Photo Credit:洪致文
台中火車站(遷移古蹟)
Photo Credit:洪致文

二十年前的 「推動台灣火車站保存再生行動聯盟」

在一九九五年的十月一日,由鐵道文化協會、開放空間文教基金會、古風史蹟協會、都市改革組織……等十二個文史團體組成之「推動台灣火車站保存再生行動聯盟」所主辦,以及另外十六個團體所協辦的「行過鐵枝路,相逢火車頭」,台灣西部老車站保存與再生活動,盛大地在新竹、台中、台南及高雄火車站串連展開。

這個活動之所以有這麼多非鐵道研究團體風起雲湧地一同來「鬥陣」舉辦,主要的原因是這些老車站實在與民眾有太密切的關係與感情。當台鐵因為推動鐵路地下化而要順勢把老車站拆掉做商業開發,自然引起各界共同關切。因為都市的發展,鐵路的地下化,不一定代表老車站就一定得拆掉。外國有許多成功的案例,像是日本的東京車站,都可在兼顧文化的考量下,在車站增建或擴建的同時,把民眾最熟悉的老車站留下來。所以這次的活動,主辦單位並不是一味地反對開發、反對進步。他們希望做到的是老車站的「再生」,因此藉由活動的帶領,讓民眾了解這些車站之美,進而宣揚鐵道文化資產保存的觀念,成為全民的共識。

整個活動分為台北團與高雄團兩部份,所有參與的民眾最後則於台中站大會師。台北團八點半由台北車站出發,於新竹車站下車,欣賞玉米田劇團及竹塹舞人的表演,與大家畫火車站、建築導覽……等活動。十一點四十五分會合了新竹在地的民眾,再搭火車抵台中,約於下午一點半抵達。沿途中,主辦單位之一的鐵道文化協會,提供了車上的導覽,介紹途中的風景與鐵道典故。大約在同時抵達的高雄團,則也已參觀過台南站,又坐火車同抵台中站。

有著鐘塔的美麗台中站,外觀富麗堂皇、雕琢精美。卻因當時的省長宋楚瑜主張要拆除,所以引起了大家的關切,才有這個活動的產生。在台中站前廣場,由建築學者賴志彰與筆者,共同做了車站導覽的活動。接著由鐵道文化協會策劃,鄭銘彰主講的幻燈片發表會,亦受到相當大的好評。活動最後在「擁抱台中站」,發動大家寫信給李登輝總統表達保留老車站心聲中落幕;台北團與高雄團分別搭上火車賦歸,結束了這極有意義的整個串連活動。

因為當時的省長宋楚瑜主張要拆除台中車站,促成了「推動台灣火車站保存再生行動聯盟」的成立,並且舉辦「行過鐵枝路,相逢火車頭」活動,才讓台鐵與相關文化單位對於西部這幾棟老火車站有了保存的概念。如今,儘管各地都有地下化或高架化的規劃或建設,但老車站的保存幾乎已經是大家都有的共識。如今回想,如果時序回到一九九五年,如果台中車站當時真的就這樣被拆了,恐怕骨牌效應下,西部幹線上的這些老車站都將無法屹立至今。
台中火車站
Photo Credit:洪致文
有著鐘塔的美麗台中站,外觀富麗堂皇、雕琢精美。卻因當時的省長宋楚瑜主張要拆除,所以引起了大家的關切,才有這個「全臺大串連保存運動」的產生。
20號倉庫
Photo Credit:洪致文
2005年某天,一手催生台中二十號倉庫的劉舜仁老師,一大清早叫醒我說:「二十號倉庫有危機了!因為政院版的鐵路高架化,把站場與高架橋墩直接壓在二十號倉庫上面,這麼一來,倉庫就得拆了。」

十年前的台中段鐵道高架化協商

雖然,二十年前的行動搶救下了老車站,但在政府「永續工程」的施政下,台中鐵路高架化還是被政府核定了。我一直記得,大約在2005年某一天,一手催生台中二十號倉庫的劉舜仁老師,一大清早把我叫醒說,二十號倉庫有危機了,因為政院版的鐵路高架化,把站場與高架橋墩直接壓在二十號倉庫上面,這麼一來,倉庫就得拆了。

那時候的文建會主委是陳其南,鐵道藝術網絡也正在各地串連,但作為起頭的二十號倉庫,卻可能要拆了。於是,跑到當時還在華山的文建會,我跟劉老師,還有沈老師及許多文建會同仁,攤開整個計畫圖想東想西來解套。最後的建議就是,不要讓站體直接與現有站場完全重疊,而是北移一些。北移一點的結果,可以讓高架新站的南端,是從越過二十號倉庫與後站之後才開始展開,這麼一來二十號倉庫的一整排就不用拆,後站也可以完整保存。

這個建議後來被採行,因此台中車站往北移一些,留下了整排的二十號倉庫。

現在進行式的台中地上段鐵道保存

很快的,十年又過去了。政黨輪替又轉了一輪。在KMT執政時代,搶救與保存台中火車站地上鐵路的訴求一直不被重視,直到換DPP執政,才重新被拿出來討論。在一群在地的台中文史復興組合民眾的努力下,守護著台中城市起源之地的台中車站與地上段鐵道,並要求保留因鐵道而生的城市文化資產,拒絕抹除式規劃。這樣的訴求,在今天地上段走入歷史後,更長更久的另一段鐵道文化再生之路正要開始。

在鐵道起飛走入高架,地上段鐵道文化歷史的列車,才正要出發。大家繼續努力!

最後,讓我們來看一下最後一天的台中段地上鐵道最末日記錄:

  • 豐原站北端切換點(翁社公園)
豐原站北端切換
Photo Credit:洪致文
  • 豐原車站 一樣面臨拆除的命運
高架化前的豐原站
Photo Credit: Testshawn
  • 台中火車路空(編按:火車路空是指火車經過鐵橋時轟隆隆的聲音)
火車路空
Photo Credit:洪致文
  • 台中車站內的風景
台中車站內的風景
Photo Credit:洪致文
  • 大慶站與南端切換點
大慶站與南端切換點
Photo Credit:洪致文

本文經洪致文教授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黃郁齡
核稿編輯:楊之瑜

專題下則文章:

【台中車站專題】未來:二級古蹟台中火車站 古今比一比



台中車站前世今生:黑暗之後是否迎來光明?:

法國都市理論家列斐伏爾說:「(我們)對城市有一份權利,不能單純解讀為造訪城市的權利。也不能想成是對傳統城市的回歸。這只能是一種脫胎換骨的權力,一種在都會生活的權利,而且這權利就只能這麼擬定。」政府除了勾勒出一個更美好的願景,市民與大眾是否有知情權、參與權,畢竟城市是服務所有的人,而追求幸福,是所有城市的初衷。隨著10月台中車站鐵路高架化第一階段完工,市區裡人車在平交道等火車通過的畫面已成歷史。在新舊站交接的這段時間,許多周邊的交通系統大打結,人流也不順暢,許多人在找路、問路。台中車站正在揮別過去,迎向未來的過程,這段交通黑暗期之後是否能迎向光明?需要我們共同關心。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