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導

【台中車站專題】未來:二級古蹟台中火車站 古今比一比

2016/12/25 ,

圖輯

Yulin

Photo Credit: 關鍵評論網/Yulin Huang
Yulin

Yulin

靠手過活 用圖說話 喜歡觀察日常中的異常現象 並逼自己找出答案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隨著台中鐵路高架化第一階段開放,別具歷史意義的台中舊站建築,傳出即將改做博物館的消息,引起文史界一陣熱烈討論。在鐵路局尚未正式公布下一步作法前,我們整理了台中的歷史老照片與當前舊站狀況做對比,希望這些老照片能夠提供參考,勾勒出一個富含歷史文化的博物館輪廓。

過往南北交通大動脈縱貫鐵路的中心:台中車站

1899年縱貫鐵路分南北兩段正式起造,南端以打狗為起點,向北推進;北部則將劉銘傳鐵路從台北以南進行改線施工。翌年(1900) 打狗至台南通車,再翌年(1901)台北、桃園改良線完成。至1903年北部段已築到三叉(三義),1906年南部段已北進至葫蘆墩(豐原),最後僅餘工程最艱鉅 的「山線」(今之舊山線), 需等到兩年後的1908年始全線通車。

1908年4月20日台灣縱貫鐵路全線通車,全長408.5公里。 半年之後,選定鐵路中心點台中舉行通車大典。站區興建火車頭的機關庫,站內設臺北保線區臺中派出所,同年10月在臺中公園舉行通車典禮,日本皇室閑院宮載仁親王來臺參加,湖心亭即是當時為慶祝鐵道開通所建。

二級古蹟轉作博物館 如何具現歷史與文化價值

清代台灣的首府在台南,日本領台後將總督府置于台北,台中盆地成為總督府急欲開發的新城市。因此縱貫線鐵道取中心點台中設站,1905年當時人口不到一萬,所以採簡易型木造驛舍。1910年台中實施都市計畫,開始在車站周邊建設棋盤式道路及洋樓街坊,1917年新建紅磚造台中驛竣工,也就是現在的台中車站。 建築設計單位是總督府營繕課,顯然受到三年前(1914)落成之東京驛紅磚大拱窗之影響,而蓋出台灣鐵道最經典的極品,今已列為國家二級古蹟。

隨著台中鐵路高架化第一階段開放,別具歷史意義的台中舊站建築,傳出即將改做博物館的消息,引起文史界一陣熱烈討論。在鐵路局尚未正式公布下一步作法前,我們整理了台中的歷史老照片與當前舊站狀況做對比,希望這些老照片能夠提供參考,勾勒出一個富含歷史文化的博物館輪廓。

1. 左圖:台中車站舊站外遮雨棚。(拍攝時間2016.11)右圖:日治時期台中車站外木製遮雨棚。

photo credit: 左:Jerry Kan 右:晨星出版提供

2. 左圖:台中車站舊站大廳中央的剪票口。右圖:1940年代車站大廳中央的精美木製車票販賣處。

當年為了容納更多售票櫥窗,拆除了原本位於車站大廳中央的精美木製車票販賣處(木製切符売り場)。

photo credit: 左:Jerry Kan 右:夏門攝影企劃研究室

3.左圖:台中火車舊站現狀(2016.11),右圖:1940年李火增鏡頭下臺中駅販賣部。

長年關心文史保存的研究者凌宗魁在個人臉書貼出台中車站老照片,與網友討論台中舊站轉作博物館後該怎麼做,他認為台中車站若確認轉作博物館,就應該拿出博物館展示、典藏與教育的態度面對,即使找不到原本的設計圖,仍有許多舊照片與相似案例可供參考,販售店家陸續撤出後,可以先把後加的空調管線櫃檯全部拆除,復原到古蹟最乾淨的樣貌,再來慢慢思考要放什麼進去。

photo credit: 左:Jerry Kan 右:夏門攝影企劃研究室

4. 左圖:台中火車舊站建築與站前空間(2016.11),因新舊站轉接期,周遭車潮壅塞。右圖:日治時期的紅磚造台中火車站與站前空間。

photo credit: 左:Jerry Kan 右:晨星出版提供

相關文章:

核稿編輯:楊之瑜

專題下則文章:

張景森爆16年前內幕:台中鐵路為何選擇「高架化」?



台中車站前世今生:黑暗之後是否迎來光明?:

法國都市理論家列斐伏爾說:「(我們)對城市有一份權利,不能單純解讀為造訪城市的權利。也不能想成是對傳統城市的回歸。這只能是一種脫胎換骨的權力,一種在都會生活的權利,而且這權利就只能這麼擬定。」政府除了勾勒出一個更美好的願景,市民與大眾是否有知情權、參與權,畢竟城市是服務所有的人,而追求幸福,是所有城市的初衷。隨著10月台中車站鐵路高架化第一階段完工,市區裡人車在平交道等火車通過的畫面已成歷史。在新舊站交接的這段時間,許多周邊的交通系統大打結,人流也不順暢,許多人在找路、問路。台中車站正在揮別過去,迎向未來的過程,這段交通黑暗期之後是否能迎向光明?需要我們共同關心。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