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導

【台中車站專題】現在:蘇睿弼教授談台中車站周邊現狀

2016/12/22 ,

評論

Yulin

Photo Credit: Yulin Huang
Yulin

Yulin

靠手過活 用圖說話 喜歡觀察日常中的異常現象 並逼自己找出答案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隨著今年(2016)十月台中車站鐵路高架化第一階段完工,豐原、潭子、太原、台中、大慶等五個現有車站改建後同時啟用,台中市區人車在平交道等火車通過的畫面將成歷史。在新舊站交接的這段時間,許多周邊的交通系統仍未轉換完成,台中火車舊站徒留一身古蹟美名,目前的面貌卻只能用「悲慘」兩字來形容。

隨著今年(2016)十月台中車站鐵路高架化第一階段完工,豐原、潭子、太原、台中、大慶等五個現有車站改建後同時啟用,台中市區裡人車在平交道等火車通過的畫面將成歷史。在整體計畫完成前,仍可由舊站入口進出,因為周邊包含公車、客運系統仍未完整搬遷,還是有許多民眾會利用舊站入口轉接到新站,過程約需步行三百公尺。

在新舊站交接的這段時間,許多周邊的交通系統仍未轉換完成,後站腹地不足,前站多處調動,實際走訪台中車站周邊,會發現交通大打結,自用車、公車、BRT、機車堵成一團,人流也不順暢。許多人在找路、問路。

為了了解當前台中車站新舊站交接與正在進行的「台中大車站計畫」「台中鐵路高架化計畫」,我們也訪問了長年關心台中都市規劃,實際參與許多再生計畫的東海建築系蘇睿弼教授,希望藉由他的經驗,給予我們一些改善現狀的方向與建議。

IMG_0343
Photo Credit: Yulin Huang
車流堵塞的台中車站
車站對面
停用的BRT車站,就灰樸樸的佇立於在車站廣場上
IMG_0362
Photo Credit: Yulin Huang
台中車站入口,抬頭看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就掛著的破爛燈籠
站內-01
原來就擺放於舊站的藝術品像垃圾般被棄置於角落。如何由舊站轉接到新站,又為何需要從舊站走到新站,現場標示不清,甚至有許多站內人員手寫的指示牌與餐飲攤販廣告錯落。

Q1 目前台中市火車站正在面臨新舊站轉接的交通陣痛期,有哪些問題需要注意?

目前台中車站的鐵路高架化工程,新站已經完成第一階段開幕,目前進入第二階段的施工,原本鐵路還在地面時,跨越前後站的新站設計無法同時施工,因此才有第二階段的工程,新車站前站規劃有個大階梯,二樓是剪票口,穿過剪票口再上到三樓月台,第二階段預計2018完成,第二階段完成後,整個車站的動線規劃才會比較完整,現在車站的出入口主要是利用第一階段完成的後站出入口來進出。

此外,原有舊站的國光客運,已經搬到新站旁做臨時轉運站。後站沒有比較大的空地,因此移至拆除後的台鐵舊宿舍區,舊的國光客運站也即將拆除。舊的國光車站拆除後,騰出的廣場將會成為新火車站的入口。這樣的交通陣痛期估計約要持續兩年。

Q2 就現在觀察來看,台中市周遭目前的交通出了什麼問題?

台中新車站的鐵路高架化,牽涉到的不只是一棟新車站建築的建設而已,整個計劃其實含括了周遭區域發展及交通系統的調整,因此建設期間勢必會有所謂的交通陣痛期,除了台中車站的出入口位置調整之外,原有的巴士站也搬遷,市民們如果走原先熟悉的搭車動線,可能找不到要如何搭車,因此交通陣痛期最重要的補救措施就是完善的標示系統,之前民眾找不到客運站牌的事,議員也在議會質詢過市府,這些事情說明了公部門各局處業務分工的問題。

因為交通局主要是處理道路的,他們所重視的標示系統是汽車的標示系統,今天民眾找不到如何搭車,像這樣以步行角度為主的標示系統,其實是不在交通局的業務內(據說是觀光局的業務),而明明這是因為重大的交通建設必須要有的配套措施,然而各部門缺乏橫向溝通,老實說,台灣的官僚行政體系就是遇到問題才會想解決方法,不像日本的行政體系都會先想好整套對策,事先完善的規劃是需要時間的,由於台灣許多地方政府推動政策講求時效,因此要先計畫好通常也很難。

Q3 對於火車站未來即將進行的台鐵開發案、大台中計畫給予什麼建議?

台中火車站估計完工後每天會有6萬使用人次,但我認為這樣的估計還太保守,如果從周遭的整體發展來看,我估計台中車站新站完工後,每天應該會有10萬左右的使用人次。新車站在規劃階段就沒考慮商業設施的共構,因此原本在旁邊的新民街地區,有規劃BOT的商業大樓,然而由於新民街的舊倉庫群被指定為文化資產,因此這一部分的商業開發,預計將整合到未來市政府與台鐵、國防部聯合開發的「台中大車站計劃」整體開發。

對於一些地方文史團體來說,車站周邊的許多鐵道相關設施,具有文化資產的價值,然而,當鐵路高架化已經是既成的事實,每天近10萬人進出的新車站,其使用強度相對的也會提高,來往的人潮也是可以預期的,因此周邊居民對於新車站帶來的地區發展也有相當的期待,民眾之間有些是屬於傾向開發派,因此文化資產與地區發展如何取得平衡,將會是一個重點。並不是所有歷史建物都一定要保留下來,重點是留下來要如何搭配整體地區發展來活用。

文資團體希望保留的建築物,其實陸續也都已經被指定為歷史建築或古蹟,新民街原本預計要拆除的鐵道倉庫群,被指定為歷史建築和古蹟,台鐵原先預計要在那個地區委外興建的BOT商業大樓,因此就作罷,市府目前正在與台鐵進行協調,將原有的容積移轉到大車站區域。都市的發展其實是需要許多不同價值觀的溝通與協調,協調過程中各方應該都要適度地妥協,以爭取整體都市的公共價值。

目前台鐵規劃鐵道文化園區將進行對外招商,由於本地區屬於台中舊城區的門戶,同時也是台中市民非常重要的公共場域與城市記憶,市府在這過程中,不應該置身世外,任由台鐵逕行招商,市府內部應該成立一個小組直接跟台鐵溝通,我個人認為台中車站是國定古蹟,屬於台中市重要的文化資產,不應該全部成為委外經營的空間,民眾們也會希望未來到台中車站時,不是付錢進入商業空間,而是應該讓古蹟保有公共的價值。

每個城市都應該要有不同於其他城市的特色,如果以鐵道周邊的日式宿舍來說,台中車站旁的舊宿舍區,在好幾年前已經被台鐵拆除了,相較之下,彰化車站旁的鐵道宿舍區,可能更有潛力作為日式宿舍的保存活化對象,再加上彰化還有扇形車庫,那更是台中車站所沒有的。台中車站建築本體(國定古蹟),周邊的倉庫群以及因應地形而產生的鐵道立體交叉(路空),可以說是台中車站的特色,國定古蹟的台中車站,加上原本就是歷史建築的20號倉庫,新指定的新民街倉庫群,以及保留立體交叉駁坎的綠空計畫,相信在未來應該會成為台中車站地區周邊的特色與亮點。

我認為台中車站周邊地區,其實沒有必要背負上「鐵道文化」這麼龐大的包袱,鐵道文化園區更適合在已經被指定全區保留的台北機廠,或是像彰化車站旁的扇型車庫和鐵道宿舍村,如果在台中要談鐵道文化的話,可能必須放到廣域的大台中地區來審視,包括山海線各車站周邊的鐵道文化資源,以及不同站區之間的區域整合,至於台中車站地區,應該定位在百年前縱貫鐵路通車時,縱貫鐵路沿線各車站的地域文化復興,以及新的大眾運輸時代即將到來,一個推廣大眾運輸生活文化的「台中車站文化園區」。

高架化後的台中新車站,估計2018年會全部完工,而綠空計劃和台中車站文化園區,後車站糖廠舊址的公園、產業館估計也需要5~10年的時間,加上台糖土地區段徵收後的住宅區開發,大車站計劃、干城開發區等,保守估計也大約10~20年,也就是在2030年代中,順利的話,我們將可以目睹整個台中車站周邊計畫的實現,一個新舊並存的台中車站地區,每個時代的人們努力下,共同完成的美好都市空間。

相關文章:

核稿編輯:楊之瑜

專題下則文章:

【台中車站專題】過去:洪致文教授談台中火車站的保存來時路



台中車站前世今生:黑暗之後是否迎來光明?:

法國都市理論家列斐伏爾說:「(我們)對城市有一份權利,不能單純解讀為造訪城市的權利。也不能想成是對傳統城市的回歸。這只能是一種脫胎換骨的權力,一種在都會生活的權利,而且這權利就只能這麼擬定。」政府除了勾勒出一個更美好的願景,市民與大眾是否有知情權、參與權,畢竟城市是服務所有的人,而追求幸福,是所有城市的初衷。隨著10月台中車站鐵路高架化第一階段完工,市區裡人車在平交道等火車通過的畫面已成歷史。在新舊站交接的這段時間,許多周邊的交通系統大打結,人流也不順暢,許多人在找路、問路。台中車站正在揮別過去,迎向未來的過程,這段交通黑暗期之後是否能迎向光明?需要我們共同關心。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