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導

【台中車站專題】借鏡:荷蘭烏特勒支(Utrecht)的車站改建─CU2030

2016/12/22 ,

評論

Yulin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Yulin

Yulin

靠手過活 用圖說話 喜歡觀察日常中的異常現象 並逼自己找出答案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中車站周遭改建工程進行的沸沸揚揚,台中市長林佳龍近日也在自己的臉書上公布台中市「舊城新生」的影片。台中正在都市改革的階段,民眾在經歷這些過渡期,需要完整的變更資訊與了解城市改建過程與成果的權利,荷蘭的第三大城市烏得勒支也正經歷車站改建的交通黑暗期,他們怎麼做?

台中車站周遭改建工程進行的沸沸揚揚,台中市長林佳龍近日也在自己的臉書上公布台中市「舊城新生」的影片,我們可以從新聞媒體上得知,台中即將進行以及正在進行的「台中鐵路高架化工程」與「台中大車站計畫」。

實際到了台中火車站周邊,包含現有的大眾運輸系統BRT、市區公車、火車,甚至周遭客車、機車、行人都因為改建工程而有路線上的調動,卻連從何得知公車改到哪裡搭的資訊都沒有,想進一步了解這兩個龐大的城市計畫實際將做些什麼,或想知道計畫完成後台中會變成什麼樣貌,只能在網路上找到零星的資料。

  • 台中市長林佳龍在臉書公布台中市「舊城新生」的影片:
  • 台中公車路線因火車站前廣場工程大幅調整,周邊公車站上下車地點有諸多調整。11月中時台中市議員江肇國就曾質疑,市民經過半個月還是忙著找站牌,搞不清楚在哪裡搭車,要求加強現場說明指標:
  • 台中車站、公車站現場看不到標示,也沒有人員協助指示,上網尋找相關資訊,卻只找到零星四散的資料:
螢幕快照_2016-12-13_上午11_01_02
Photo Credit: 截自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
螢幕快照_2016-12-13_下午12_30_19
Photo Credit: 擷取自台中市政府交通局
螢幕快照_2016-12-13_下午12_30_56
Photo Credit: 截自交通部鐵路改建工程局

不黑暗的交通黑暗期,烏特勒支的車站改建計畫

(我們)對城市有一份權利,不能單純解讀為造訪城市的權利。
也不能想成是對傳統城市的回歸。這只能是一種脫胎換骨的權力,一種在都會生活的權利,而且這權利就只能這麼擬定。

昂希‧列斐弗爾(Henri Lefebvre),1968年

台灣可能對烏特勒支(Utrecht)這個城市很陌生,其實他的地理位置就位於荷蘭的正中心,是荷蘭第四大城市,在2009年人口就超越三十萬人。烏特勒支是荷蘭鐵道網路的中心,也是荷蘭鐵路的總部所在地,而這個是荷蘭交通系統上相當重要的樞紐,近年正在進行車站周邊整體改建的重大計畫,也在一個交通的黑暗期。

2006年通過烏特勒支(Utrecht)的車站改建計畫,從命名「CU2030」(2030年見)就可以得知這是一個需要到2030才會整個完成的龐大計畫,這個計畫的主要設計者是威廉史密茨。整個計畫的重建工程包含40多個重建項目:運河、鐵路、公車、輕軌、購物中心、運河轉接系統、自行車道等,為了迎接未來更節能與環保的交通政策與都市規劃的車站,並且成為每個人都能到此會面的地點,讓旅行、生活、購物或放鬆這些不同需求都可以在此滿足。

世界最大的自行車停車場與友善環境的空間設計

最讓人驚奇的莫過於烏特勒支即將於新車站內設置,為自行車使用者設計的巨大自行車停車場與完整的自行車步道,自行車步道不只在地面上可以使用,甚至延伸至地下不同樓層,就是要完全打破開車最大的精神,讓自行車使用者能夠徹底節省路程,並鼓勵所有人用這樣環保又健康的交通方式。

建設完成烏特勒支的中央東站將可容納約12,500自行車。第一部分已經在2016年啟用,到2018年,這個世界上最大容量的自行車停車場與之上的廣場,將可以完整開放使用。

人人皆可親近的「CU2030 服務中心」

與近期台中車站正在發展的大台中車站計畫與台中鐵道文化園區相比,這個結合多區與多功能整體重建的計畫看來龐大許多,為了讓市民與大眾能夠了解並忍受好幾年交通混亂期的不方便,「CU2030」在車站基地周邊設置了一個服務站「服務中心」(Informationcentre),信息中心內設置了各式的模型、照片、概念、地圖、動畫、影像等等各種不同展示素材,現場的專家顧問會回答解決你所有的疑問,並向你解釋整個計畫。

服務中心也會定期舉辦活動與民眾互動。你可以在服務站拿到上面寫有「CU2030」的瓶裝水,在未完成的車站找到一個能稍作休息並了解整個計畫的空間。「服務中心」不定期也會舉辦導覽活動,帶著群眾參觀整個車站計畫各個重建項目。部分站區與場館的整修空間也提供人們能互動的機制,人們可以在留言板上留下自己的訊息或從這裡發送電子卡訊息。

「一個城市必須先尊重人,才能期待公民禮尚往來。」競選三次波哥大市長終於成功的潘納羅薩(Enrique Peñalosa)在自己的就職演說裡這樣宣示,就如同列斐弗爾的思想核心「城市權」,不管是什麼階層的人,都能公平的擁有享受與參與城市的權利,台中市正在面臨著這個改造的轉機點,不只要做到用動畫畫出「舊城新生」的藍圖,更要要求全民皆有最基本的「知情權」與「參與權」。

在理解整個城市即將如何被改變,這場城市空間改革的根基才能真正扎根,讓市民與城市共同往前邁進,否則執行三十年前就規劃好的城市計畫就會變成一個只有復古情懷卻跟不上時代的都市計畫,我們當然不想看到數年後完工後的大台中,白花一次納稅錢變成另一個等待規劃重整的城市。

參考出處:

相關文章:

核稿編輯:楊之瑜

專題下則文章:

【台中車站專題】現在:蘇睿弼教授談台中車站周邊現狀



台中車站前世今生:黑暗之後是否迎來光明?:

法國都市理論家列斐伏爾說:「(我們)對城市有一份權利,不能單純解讀為造訪城市的權利。也不能想成是對傳統城市的回歸。這只能是一種脫胎換骨的權力,一種在都會生活的權利,而且這權利就只能這麼擬定。」政府除了勾勒出一個更美好的願景,市民與大眾是否有知情權、參與權,畢竟城市是服務所有的人,而追求幸福,是所有城市的初衷。隨著10月台中車站鐵路高架化第一階段完工,市區裡人車在平交道等火車通過的畫面已成歷史。在新舊站交接的這段時間,許多周邊的交通系統大打結,人流也不順暢,許多人在找路、問路。台中車站正在揮別過去,迎向未來的過程,這段交通黑暗期之後是否能迎向光明?需要我們共同關心。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