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導

促轉會解散,台灣轉型正義的完成與未完成

【關鍵專訪】文化部如何承接「中正紀念堂轉型」?不見得要抹去這段歷史,而是彰顯對抗威權的勇氣

2022/06/07 ,

評論

潘柏翰

潘柏翰

潘柏翰

重度閱讀和寫字的人,喜歡的運動是重訓,想培養的興趣是攝影。關注多元性別與高齡領域,目前任職於媒體。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文化部在去(2021)年調整了中正紀念堂一樓「永懷領袖文物展視室」的展出,該室其中一半的空間呈現對抗威權的勇氣。政務次長李靜慧表示,對李永得部長和人權館前館長陳俊宏而言,更重要的可能是,威權時代還有這麼一群人願意對抗威權,這本身就值得被記住。

編按:本篇內容聚焦在探討促轉會期滿解編之後,各界對轉型正義工作未來的擔憂,並呈現承接相關業務部會的回應。因篇幅考量,上篇以各界對促轉會解散後的擔憂為主軸,下篇則是政府部會的回應。

下篇原先規劃係採訪各界較為關注的「咎責加害者」及「中正紀念堂轉型」的承接部會——分別為法務部和文化部,但截止本文截稿前夕,仍無法取得法務部的回應。

5月30日促轉會屆滿熄燈,其網站附表列出保存不義遺址與研究政治檔案將由文化部接手。未列在附表中,但受各界矚目的是中正紀念堂的轉型。《關鍵評論網》專訪了文化部負責統整承接轉型正義業務的政務次長李靜慧,由她說明文化部未來將會如何承接這些工作。

Image_from_iOS_(4)
Photo Credit: 關鍵評論網/李秉芳
文化部現任政務次長李靜慧,分享該部在促轉會熄燈之後,會如何承接轉型正義的相關工作。

李靜慧說明,政治檔案的相關研究,會由國家人權博物館(以下簡稱人權館)接手。台灣轉型正義資料庫後續的營運與維護,也會移交到文化部。不義遺址(係指國家透過不當手段和體制,系統性傷害人權的種種「不義作為」所發生的歷史現場)從調查、審定到監管,以及其文資身分的認定,後續將移交給文化資產局(以下簡稱文資局)。對於不義遺址觀念的推動與教育,則一樣由人權館負責。

李靜慧指出,許多不義遺址目前上頭都沒有當時建物的狀態,因此未來得想出可行的監管機制,要求遺址的管理單位呈現曾經發生過的事件。

至於中正紀念堂的轉型工作,李靜慧表示,將是該紀念堂管理處全體同仁未來的主要業務,「甚至是文化部要一起面對,不是增加人力就可以解決的事情。」

李靜慧指出,文化部因承接上述業務分配到的員額為九人,預計將七位配置於人權館、一位在文資局,一位則在人文司負責彙整轉型正義相關業務。

在威權歷史的空間裡,以多元史觀逐步推動轉型

對於中正紀念堂的轉型,外界較有印象的可能是前任部長鄭麗君在其任內成立轉型推動諮詢小組,且多次舉辦審議民主工作坊凝聚社會對話。李靜慧指出,現任部長李永得於2020年5月上任後,除了延續鄭麗君任內的政策,也透過不同的方式逐步推進中正紀念堂的轉型之路。

李靜慧指出,自李永得部長上任後,中正紀念堂初期有幾檔展覽,包含了陳武鎮藝術創作展(2021年10月底)以及「蔣中正總統與中華民國特展」,運用的是紀念堂三到四樓的藝廊空間。去(2021)年,文化部調整了紀念堂一樓「永懷領袖文物展視室」(空間大小約600坪)的展出,李靜慧補充這是紀念堂的常設展,開館42年來未從更動過。

有鑒於社會溝通需要逐步進行,李靜慧表示文化部後來的決議是,運用展視室一半的空間,集中處理蔣中正當總統、與台灣有關的展品,專心呈現蔣中正在台灣的治理過程。李靜慧補充,治理內容也不限定在他的貢獻,也將部分「蔣中正總統與台灣特展」裡頭的文件納入,包含了蔣中正曾多次主動修改判決刑度的歷史文件。

展視室另一半的空間則呈現對抗威權的勇氣,亦即自今年4月7日開展的「自由的靈魂 vs. 獨裁者——台灣言論自由之路」。李靜慧表示,李永得認同人權館前任館長陳俊宏在任時給的建議——「面對威權並不見得要抹去這段歷史,而是要能彰顯對抗威權的勇氣」。她表示,對李永得部長和陳俊宏前館長而言,更重要的可能是,威權時代還有這麼一群人願意對抗威權,這本身就值得被記住。若是抹去了威權的歷史,就不曉得這群人在對抗的是什麼。「有了歷史的對照組,才知道另一群人這麼努力或犧牲,為的到底是什麼。」

李靜慧表示,籌備新展覽的過程除了與策展單位以及被展出人物的(下一代)家屬溝通之外,也需要與紀念堂管理處的同仁與志工們內部溝通,讓他們知道為何要在展視室的空間裡有新的展覽內容。

有許多細節是因為這次新展覽才出現的,李靜慧舉例,原先在展視室的中門有個蔣介石的半身銅像,這扇中門因此自開館以來未曾打開過,民眾參觀都由兩側進出。李靜慧表示,管理處的許多同仁對於能否移動這半身銅像也半信半疑,甚至以為銅像是鎖在地面上。經過嘗試才發現,半身銅像就只是放在那個位置。

564bc54b-0595-4b4e-a32c-0b6e1e4aa773
Photo Credit: 文化部
中正紀念堂1樓原「永懷 領袖文物展視室」更名為「常設展廳」,原展廳中門前方的小型蔣中正銅像移除,改置於蔣中正總統辦公室展間內。

李靜慧分享,「自由的靈魂 vs. 獨裁者」開展首個週末她曾到現場觀察,見到不少年輕人前來參觀。她也提及,管理處的同仁原先也擔心開展後,民眾的抗議電話會蜂擁而至,「可是後來開展後,抗議電話的數量,沒有他們想像中的多」。

李靜慧表示,過程中她也不斷地與管理處同仁溝通,「新的展覽內容並非要指責某(些)特定人物,而是對威權時代的通盤檢討,讓彼此能相互提醒。發生在威權時代的事情,不代表現在或未來不會發生。」

有趣的是,「自由的靈魂 vs. 獨裁者」的參展人數都較蔣中正展多一些,李靜慧原先以為民眾參觀完「自由的靈魂 vs. 獨裁者」後,會再接著參觀蔣中正展。後來經管理處同仁與志工觀察,兩邊展覽的參觀者互不重疊。李靜慧表示,歷史永遠存在,目前壁壘分明的兩個展覽不會長久如此,而是階段性,就看未來如何整合,「這關乎台灣如何面對民國30-70年代長達40年的這段歷史。」

李靜慧分享,籌備新展覽的過程也像是接下來要將轉型工作交給紀念堂管理處做準備。「如果沒有讓管理處的同仁自己處理,這就有點像教改若是沒有說服老師們必須從自身做起,一直都是讓外界推著走,似乎也解釋了為何教改做到現在,社會仍舊認為是失敗的。中正紀念堂若要徹底轉型,一定要由管理處來面對。」

啟動願景競圖活動,也為文資身分準備法治配套

日前,多個建築設計相關學會與文化部在5月30日共同宣布舉辦「首都之心.城中轉正」中正紀念堂園區願景競圖,文化部長李永得5月25日受訪時曾指出,預計用一年時間邀請各界人士表達意見,文化部會凝聚一個具體方案,做為執行的依據。

李靜慧表示,促轉會這幾年的努力,加上「自由的靈魂 vs. 獨裁者」的展覽,已經讓社會對話有了可能性,接下來一定要延續。她指出,徵件計畫從工作坊開始到交件,預估需要7-8個月的時間,這期間還要舉辦論壇,最後才是建築概念的徵選,整體時間才會預估長達一年。李靜慧表示,重點在於透過這過程與社會溝通,未來很有可能是從學生組與社會組當中選出幾組優勝的作品,從這些作品中挑選出其優點,綜合整理後再交由專業單位執行。

另一方面,李靜慧指出,中正紀念堂之所以難以快速轉型,部分原因在於其具備文資身分。中正紀念堂作為具有實體文資身分的存在,但民眾對它又充滿各種情緒時,主管機關該如何認定它,是很大的挑戰。「文化部是文資身分的主管單位,不能輕易地因為我們有另一種主張,就輕率地處理我們的文資。這也是文化部未來處理不義遺址時,要留意的事。」

李靜慧表示,在既有的文資法規中,該如何處理中正紀念堂做為乘載了各種情緒的文資,文化部也需要一些時間來做法治配套的準備。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核稿編輯:翁世航

專題下則文章:

【關鍵專訪】冤案律師尤伯祥:威權時代「有罪推定」的台灣司法體系,如何面對尖銳的轉型正義?



促轉會解散,台灣轉型正義的完成與未完成:

1949年5月20日,中華民國政權在臺灣實施長達38年的戒嚴;創下全世界最長的戒嚴歷史。在解嚴後30年,台灣在各方的期待、質疑和爭這中,出現首個專門處理轉型正義工作的政府部門「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然而促轉會的任期僅2年,2次延任後將在2022年5月正式解編;這段時間,各界怎麼看待促轉會?台灣人是否因為促轉會更認識、認同轉型正義?他們完成了什麼轉型正義工作?又有哪些未竟之業?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