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促轉會似乎沒能在結束前,交出一張讓各界滿意的成績單,也許是政治意志力不夠強烈,也許是促轉會的能力、資源和公信力不足,也許是在幾乎「年年選舉」的台灣社會,高度的政治衝突與對立,讓這個高敏感的議題更容易成為政黨間的鬥爭工具,而寸步難行。
台灣在1987年7月15日解除長達38年,全世界最長的戒嚴,而在解嚴後31年,2018年,才正式由政府成立一個推動轉型正義工作的機關: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以下簡稱促轉會)。促轉會在爭議中上任,開展各項龐雜的轉型正義工作,並依法規在今(30)日正式解編走入歷史,結束為期1460天的任務,在促轉會交出177萬字的任務總結報告中,促轉會做了什麼?他們完成了哪些任務?有哪些重要的轉型正義工作仍「未完待續」?
促轉會的開始與結束
促轉會的開始從2016年民進黨首次取得國會多數和執政權後開始具體;當時遭遇國民黨強力杯葛,甚至提起釋憲,又傳出「與勞基法修法交換」的爭議與對立中,《促轉條例》在2017年12月5日三讀通過。到了2018年5月31日,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正式掛牌成立,首任主委黃煌雄在爭議中上任,宣稱目標是追求「和解」,然而這段時間僅3個多月。
9月12日,促轉會副研究員吳佩蓉將一段錄音提供給媒體,內容是副主委張天欽在內部會議中攻擊新北市市長參選人侯友宜,促轉會就此被輿論批評為「東廠」,民間團體要求促轉會改組,行政院也專案調查,時任行政院長的賴清德更為此公開道歉。
張天欽於爭議發生隔日就請辭獲准,不到一個月後主委黃煌雄也請辭;楊翠在2018年10月於一片爭議與藍營極力反對的聲浪中出任代理主委;楊翠上任後,促轉會開始收集資料、進行機關協調,諮詢專家的意見,並於2個月後提出半年工作進度報告。
楊翠在任的2年7個月時間,促轉會申請過2次延任,都遭到國民黨極力反對,杯葛預算;2021年4月促轉會申請第2次延任核定通過後,楊翠因個人生涯規劃辭去主委職務,由副主委葉虹靈代理,此時就已傳出促轉會將是「最後一次延任」。
促轉會在最後1年內持續推動各項工作,並在結束時提出多達170萬字的總結報告。將工作交接給各部會,行政院設置「推動轉型正義會報」,由行政院長擔任召集人,負責轉型正義事項以及任務總結報告之統合、協調及監督工作,另外並成立「人權與轉型正義處」作為幕僚單位:
- 法務部:平復司法不法、行政不法,與識別及處置加害者
- 內政部:清除威權象徵,籌設及輔導基金會辦理被害者權利回復
- 文化部:研究並保存不義遺址、規劃並營運安康招待所、管理政治檔案、推動中正紀念堂轉型
- 衛福部:照顧療癒政治受難者及其家屬的政治暴力創傷
- 教育部:推動轉型正義教育
- 國發會:促進轉型正義基金的收支、保管及運用,政黨政治檔案的審定
促轉會10大任務成果走到哪裡?
1. 政治檔案徵集與開放應用
促轉會成立後就開始拜會並和國安局、國防部、調查局、警政署、外交部等機關協調檔案移轉和公開,並加速政治檔案解密,審選重要機關的檔案共6306案;另外也主動調查與審定國民黨持有的檔案,審定政黨持有政治檔案7572筆。促轉會並組成編碼團隊,找來政治科學的學者,建置起的「台灣轉型正義資料庫」,目前累積了1萬4946筆威權時期政治案件受裁判人資料,可以搜索政治受難者的資訊,資料全面開放下載。
政治檔案部分開放後,促轉會也進行陳文成案、林宅血案的調查,除此之外並透過政治檔案研究海外黑名單、校園監控、長老教會監控、軍法館與情治人員的調查。
2. 威權象徵處置
促轉會清查全台的威權象徵以及包括公共建築中的兩蔣塑像、遺照,以及紀念兩蔣的命名空間;根據促轉會最終統計,總計有1546個/處。不過在處理進度上,屬於中央部會已經移除處置的比例為27.05%;在全台各地方縣市,已移除處置的比例為26.74%,都不到3成。加上同意處置的全台則約為33.2%。
而當中最受關注的中正紀念堂轉型,促轉會4年多來和文化部合作舉辦多場對話工作坊、改變內部的展覽空間配置等,不過對於「銅像是否移除」則未有答案;促轉會也在解散前提出轉型方案,建議堂體轉型為「民主歷史記憶館」,並搭配「反省威權歷史公園」的園區整體改造,使中正紀念堂成為「見證威權並反省威權」的歷史教材。接下來則將交給文化部持續推動進行。
3. 保存不義遺址
促轉會在任內曾審定並公告兩批不義遺址,2021年3月30日審定公告第一批不義遺址(25處),2022年2月22日審定公告白色恐怖不義遺址(17處),總共42處。其中包括知名的「安康接待所」,是少數以原貌保留至今的不義遺址,不過兼任委員Awi Mona(蔡志偉)表示,事實上絕對不只這些,後續還需要承接部會持續研究。
4. 平復司法不法
平復司法不法是促轉會任內可以說是最具體,也最有顯著進展的工作成果。4年來,平復司法不法、撤銷有罪判決的共有5983件,並舉辦4次的平反儀式;當中包括知名的520農民運動案、鹿窟事件、美麗島事件案、蓬萊島雜誌案、泰源事件,武漢大旅社案、許曹德台獨案等;許多曾被判叛亂罪的政治受難者都在這一波波的撤銷判決中獲得平反。
- 為什麼「行政機關」促轉會可以撤銷過去「司法機關」的不當判決?
- 促轉會公告1270位政治受難者「無罪」,蔡英文:對不起,讓你們久等了
- 促轉會第3波撤銷有罪判決名單:為何228事件受難者人數遠少於白色恐怖?
- 促轉會撤銷美麗島事件、蓬萊島雜誌案等不法判決,施明德、林義雄與陳水扁都獲平反
5. 研議行政不法
平復司法不法大部分都是軍事審判的案件,促轉會也針對公務員或是政府機關侵害民眾權益的行政不法行為做了研究和定義,並在最後納入《促轉條例》的修法,接下來也將由法務部進行調查和平反工作。
6. 受害者權利回復與沒收財產
擬具《威權統治時期國家不法行為被害者權利回復條例》,定義曾在威權時期被逮補關押的被害者,要如何補償的計算基準,該案日前已在立法院三讀通過。另外促轉會也在任期內,首次進行威權統治時期沒收財產返還工作。
7. 識別及追究加害者
這項工作是許多民間團體最為期待,也最艱鉅的任務,不過促轉會首先面對的,就是大量還未開放和解密的檔案;委員陳雨凡曾說明,要識別加害者必須先釐清威權體制圖像,才有辦法進入個人、進而去追究加害者行為,而檔案出土的釐清需要時間,而且進入責任的追究要更加嚴謹。學者專家透過資料庫檢索,進一步研究威權統治時期的受裁判者樣態、加害者和參與者的結構。
促轉會在4月30日時提出「加害者專章」的修法相關建議,內容明定各種樣態的加害行為以及相關罰則,另外在總結報告中,也將參與威權體制的名單列出;事實上在2021年時,促轉會就曾經提出針對審判決策者數量的分析,當中包括總統3人、總統府36人,包括總統、總統府秘書長、參軍長等;國防部59人,包括參謀總長、國防部長等,以及軍法官1119人等。前總統蔣介石參與4101次、軍法官殷敬文3233次、前參謀總長周至柔3152次,占參與次數的前3名。更多名單則可以再促轉會的任務總結報告附錄中看到。
8. 不當黨產運用規劃
不當黨產運用規劃的工作,是促轉會要銜接黨產會所追討到的黨產的後續工作,要將不當黨產用於人權與受害者療癒賠償等,不過由於黨產會有不少追討案都還在訴訟中,由不當黨產所成立的「促轉特種基金」直到今年才通過行政院的同意設立,只是初期僅有少部分預算來執行受難家庭的個案服務計畫,後來中影案的9.5億元已經入帳,接下來將交由國發會管理這個基金的運作
9. 政治暴力創傷療育及照顧服務
根據促轉會統計,受威權統治時期國家暴力侵害的當事人約有2萬1000人,當中七成以上倖存的受難者都已經超過80歲,包括受難者亡故後配偶及第二代、第三代子女,受影響的家庭人數保守估計為4萬人。促轉會從2020年開始啟動政治受難家庭照顧支持方案,選定台北、台中、高雄和台南與社福團體合作在,共有4個照顧服務據點,提供193位個案管理服務。
另外舉辦政治暴力創傷助人工作者培訓課程,共培訓跨專業助人工作者計30人。辦理工作坊邀請8位政治受難者家屬參與14次團體工作坊,3週創作成果展覽3場主題講座, 計600人次參與;在心理嚴重創傷者治療,108年度提供3人共12人次治療,109年截至7月底已提供3人32人次治療。
10. 原住民族轉型正義
針對原住民族在威權時期受政治迫害的相關案件,促轉會也進行調查與分析,當中特別針對阿里山、蘭嶼等地的壓迫系統進行研究,並將當年曾被判決的原住民,也納入平復司法不法的任務中,予以撤銷相關判決。
促轉會的成績單,大家滿意嗎?
民進黨立委陳歐珀日前給促轉會「60分」的勉強及格分,國民黨立委曾銘宗給了49分;在立委范雲舉辦的公聽會上,長期關注促轉會的台大歷史系教授周婉窈直批,「促轉會5月關門後就會一化多、多化輕、輕化無。」立委管碧玲則坦言,轉型正義的論述在這幾年間並沒有成熟,引領社會的變化未成功,政府給的引導也不夠,沒有形成全民共識。
促轉會似乎沒能在結束前,交出一張讓各界滿意的成績單,也許是政治意志力不夠強烈,也許是促轉會的能力、資源和公信力不足,也許是在幾乎「年年選舉」的台灣社會,高度的政治衝突與對立,讓這個高敏感的議題更容易成為政黨間的鬥爭工具,而寸步難行;也許是社會對於台灣的轉型正義要不要做,該怎麼做還沒有走到共識。
「法定短命」的促轉會如今走向解散,曾經戒嚴長達38年的台灣社會,由政府設立的獨立、專責推動轉型正義工作的單位工作也告一段落,不能否認的是,促轉會已經確實的以公部門的資源和力量,起了一個頭,而龐大、繁複的轉型正義工程,不是一場短暫的賽跑,而是長長的馬拉松,接棒的行政院會報、各部會機關,要如何延續工作,將是接下來的關注重點。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核稿編輯:翁世航
專題下則文章:
轉型正義是什麼?促轉會認知調查(上):3成民眾誤認是民間團體,和黨產會「傻傻分不清楚」
TNL 網路沙龍守則
TNL網路沙龍是關鍵評論網讓讀者能針對文章表達自身觀點的留言區。我們希望在這裡,大家可以理性的發表自己的看法,並對不同的論點保持開放心態,促進多元意見的交流與碰撞。
現在網路上的留言討論常淪為謾罵與攻擊的場域,反而造成了彼此更大的歧異,無法達成討論與溝通的目的。
為了改善這個問題,我們希望打造一個讓大家安心發表言論、交流想法的環境,讓網路上的理性討論成為可能,藉由觀點的激盪碰撞,更加理解彼此的想法,同時也創造更有價值的公共討論,所以我們推出TNL網路沙龍這項服務。
我們希望參與討論的你謹記以下幾個基本守則,與關鍵評論網一起提升網路沙龍的品質:
- 尊重多元:分享多元觀點是關鍵評論網的初衷,沙龍鼓勵自由發言、發表合情合理的論點,也歡迎所有建議與指教。我們相信所有交流與對話,都是建立於尊重多元聲音的基礎之上,應以理性言論詳細闡述自己的想法,並對於相左的意見持友善態度,共同促進沙龍的良性互動。
- 謹慎發言:在TNL網路沙龍,除了言論自由之外,我們期待你對自己的所有發言抱持負責任的態度。在發表觀點或評論時,能夠盡量跟基於相關的資料來源,查證後再發言,善用網路的力量,創造高品質的討論環境。並且避免對於不同意見的攻擊、惡意謾罵言論。
為了鼓勵多元評論與觀點的碰撞激盪,並符合上述兩個守則前提下,我們要求所有沙龍參與者都遵守以下規範,當您按下同意開始使用本沙龍服務時,視為同意此規範:
- 您同意為您自身言論負完全法律責任,您不會發表不適當言論,包含但不限於惡意攻擊言論、歧視言論、誹謗言論、侵害他人權利或任何違法情事。
- 您同意您不會張貼任何帶有商業行銷或廣告直銷之勸誘式廣告內容。
- 本集團有權管理沙龍所有內容,以利維護沙龍良性的溝通環境與氛圍。
- 本集團有權隨時新增或修改此規範,如有增修將公告於本網站。若公告後您仍繼續使用本網站,即視為同意接受增修版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