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導

促轉會解散,台灣轉型正義的完成與未完成

轉型正義的未來何去何從:促轉會未能「咎責加害者」,法務部接手各界擔憂

2022/06/06 ,

評論

潘柏翰

潘柏翰

潘柏翰

重度閱讀和寫字的人,喜歡的運動是重訓,想培養的興趣是攝影。關注多元性別與高齡領域,目前任職於媒體。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對於促轉會解編後由各部會承接相關工作,賴中強表示,威權統治時期所培育的公務員,是否勝任承擔推動轉型正義與平復不義的責任,不無疑問。他指出,威權統治時期歷任檢察總長,更可能是不義體制的關鍵樞紐。「由學長學弟傳承的檢察體系來平復司法不法,我們該給予多大的期待?」

編按:本篇內容聚焦在探討促轉會期滿解編之後,各界對轉型正義工作未來的擔憂,並呈現承接相關業務部會的回應。因篇幅考量,上篇以各界對促轉會解散後的擔憂為主軸,下篇則是政府部會的回應。

2019年12月,總統蔡英文在尋求連任時,發布了一支名為「從世界愛上台灣」的宣傳影片,當中細數了多項台灣的優點,包含了全民健保、社會治安良好、民主自由等。轉型正義是其中一項,影片配上的文字是「國家需要面對歷史,才能前進。轉型正義是台灣人的勇氣」。

如今,總統蔡英文已順利連任,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以下簡稱促轉會)已於今年5月底任期屆滿解編,象徵其階段性任務告一段落。轉型正義後續將交由行政院推動轉型正義會報,並增訂六大部會承接應辦理事項。行政院也在5月底前設置「人權及轉型正義處」,持續推動國家人權與轉型正義政策。

促轉會功成身退,承接業務的部會後續又打算如何推動相關業務?社會各界對於轉型正義未來的發展有著哪些擔憂?《關鍵評論網》採訪了民間團體、學者、受難者家屬,以及相關部會,解答上述兩大問題。

社會對各部會承接促轉會業務有何擔憂?

談及各界對各部會承接促轉會工作的擔憂,也與他們對促轉會的工作評價有關。

經濟民主連合召集人賴中強指出,推動轉型正義在他心中有幾個里程碑,首先是社會突破不能談論的禁忌,接著是承認被害者的存在並給予賠償或補償,第三個則是追究加害者責任,最終才是社會和解。

賴中強表示,若從促進轉型正義這幾個重大的階段來看,蔡英文政府並未從補償被害者,邁向追究加害者責任。但他也承認,評價蔡英文政府在推動轉型正義方面一事無成,也不盡公平。

賴中強表示,他認為轉型正義接下來最重要的就是,政府必須透過某些方法追究當年加害者的責任。然而,他對於能否追究到具體的當事人,並未有太大的信心。「真正的加害者可能都已經不在世了,威權統治時期晚期的加害者可能還在,但也因為如此,相關機關才會將出現在政治檔案上的公務員姓名遮掩住,等到數十年後才公開,到時這些人又不在世了。」賴中強表示,若追究個別行為人是困難的,他認為至少要透過某些方式追究威權時代機關的責任。

賴中強指出,追究加害者「責任」指的若是法律責任,首要處理的就是必須訂定特別法,排除原先對於法律責任的時效規定。如果說追究的是道義或是政治責任,而是社會希望能夠透過某些正當法律程序審判這些加害者,要求其道歉的話,那麼就得先立法訂定相關條例。

既有法律對相關法律責任的時效規定如下:

依據《民法》第197條之規定,因侵權行為所生之損害賠償請求權,自請求權人知有損害及賠償義務人時起,二年間不行使而消滅,自有侵權行為時起,逾十年者亦同。

《公務員懲戒法》第20條則規定,應受懲戒行為,自行為終了之日起,至案件繫屬懲戒法院之日止,已逾十年者,不得予以休職之懲戒。應受懲戒行為,自行為終了之日起,至案件繫屬懲戒法院之日止,已逾五年者,不得予以減少退休(職、伍)金、降級、減俸、罰款、記過或申誡之懲戒。

對於促轉會解編後由各部會承接相關工作,賴中強表示,威權統治時期所培育的公務員,是否勝任承擔推動轉型正義與平復不義的責任,不無疑問。他指出,威權統治時期歷任檢察總長,更可能是不義體制的關鍵樞紐。「由學長學弟傳承的檢察體系來平復司法不法,我們該給予多大的期待?」

二二八受難者李瑞漢的家屬、台灣教師聯盟理事長李慧生表示,追究責任是一定要做的,因為相關的研究報告已經足夠,這也是家屬想看見的。李慧生表示,歷史上諸多侵犯人權的重大事件(如林宅血案陳文成事件),促轉會確實做了許多研究與調查,但卻無法落實辨識與處置加害者。

她表示蔣介石在威權統治時期的責任是需要討論的,「政府能否非常明確地告訴台灣人民,這些人在二二八事件裡需要負責的責任。唯有經過這樣的討論,我們才能教育學生或是後代,為什麼蔣介石的中正紀念堂,許多家屬看到會不高興。若沒有交代這段威權統治時期的歷史,我們該如何教育後代。」

150867908_1726706734167945_9019320061897
Photo Credit: 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
真促會理事長陳嘉銘(中)對於加害者處置交由法務部接手表達憂心,表示轉型正義的反對者可能會因此認為執政黨實際是在做政黨清算。

對於辨識與處置加害者,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以下簡稱真促會)理事長陳嘉銘坦言,真促會內部因為成員背景多元,尚未有一致的看法。但他表示,「若將這項工作直接交給法務部,可以預期情況是滿糟糕的,因為他們不見得能夠有深度的討論。」

陳嘉銘表示,真促會認為加害者處置交由法務部接手的危險,在於法務部屬於行政權的一部分,而行政權掌握在某個政黨手中,「如此一來,轉型正義的反對者會認為執政黨實際是在做政黨清算。」

立委范雲表示,轉型正義到目前為止,做得較為不足之處的確是「識別及處置加害者」此項任務,「我們到處看到受害者,卻不清楚加害者是誰。」她表示這次《促轉條例》的修法過程,已明確規定這部分未來「另以法律定之」,法務部即使是這項任務的承接單位,相關法案最終仍是要在立法院三讀通過。

范雲指出,轉型正義處理的即是國家過去如何系統性地侵犯人民的權利,在這些系統裡面一定有加害者及其合作者。參考歐洲國家的經驗,加害者的圖像應該會是個同心圓。范雲表示,識別與處置加害者的前提,在於相關的政治檔案必須完整公開,「如果連真相都沒有,那我們後續如何識別與處置加害者」。

對於行政院將以會報的形式監督各部會推動轉型正義政策的進度,李慧生表示她擔心會報的功能若只是讓各部會彙整,到時候可能淪為各部會互相踢皮球,不見得能夠真的推動許多工作。

她指出現行在監察院底下有個國家人權委員會,若是將促轉會的業務移交到此單位,位階較促轉會高,也許是個可行的方向。

4iybivmxz45vwpks7aymjiha9mjrzi
Photo Credit: 中央社

另一個經常受到關注的議題就是中正紀念堂的轉型,陳嘉銘指出,此空間與裡頭的蔣介石銅像,如果沒有經過社會討論,即使交給文化部,也無法順利推動。

陳嘉銘指出,中正紀念堂乘載了太多人的情感,當年蔣介石在戰亂中將國民黨的軍隊帶到了台灣,以至於現在有許多老兵非常感念蔣介石的恩情。「處理中正紀念堂的轉型,必須要有一個領導人是受到社會尊敬,能夠傾聽不同族群的聲音,必且試著讓支持蔣介石的人民明白,蔣介石曾帶來哪些傷害,因此我們勢必要基於國家立國的基本價值處理這個空間。」

陳嘉銘另外指出,促轉會請各地方政府配合移除蔣介石銅像,此舉對建立台灣社會的民主文化並沒有幫助,因為這項工作的前提在於,社會各方要能夠深刻討論蔣介石的功過是非。

陳嘉銘表示,促轉會到目前為止的工作方式,對真促會而言都是相當單向且制式化的溝通,未能讓不同政治立場者深入傾聽彼此的聲音。以蔣介石銅像為例,「反對(移除銅像)者可能會不贊同你對威權統治時期的描述,甚至會為兩蔣辯護。促轉會對我們來說,理想的角色是進行高層次、戰略性,並且能深化民主價值思考,以利建立真正的民主文化。很可惜他們並沒有達成這目標。」

轉型正義的未來將何去何從?

陳嘉銘談及,《促轉條例》不論制定得如何細密,主政者若是不具備政治意志繼續推動轉型正義,光有法律也是徒勞無功。陳嘉銘指出,轉型正義在理念上看起來很漂亮,但實際進入到執行層面,就會發現有許多困難要著手處理。「有些工作遭遇的困難是非常激烈的,例如中正紀念堂轉型、移除蔣介石的銅像,這都涉及與軍方溝通。」因此他認為主政者須具備十分強大的政治意志,以及事前縝密的規劃。

對於促轉會自成立以來的成績,陳嘉銘表示他認為《促轉條例》通過之後,這波轉型正義的動能並未成功。他指出,目前是將沒有爭議的行政工作交由各部會,但其核心工作尚未完成,而在可預見的未來,行政部門也不適合推動這些核心工作。

陳嘉銘表示,核心工作涉及高度的社會對話,這是行政部門做不來的。「社會需要的是超越政治立場、跨族群的領袖與機制來執行,交給行政部門推動的話,在我們看來就是煙消雲散。因此我認為真正重大的事情在短期內將看不到進展,可能需要再等上一段時間。」

李慧生表示,推動轉型正義需要時間,也需要政府部門設置專責機構處理。她認為未來推動轉型正義需要由更有領導與執行能力的人負責,並且將重點放在執行而非研究,才能夠延續蔡英文政府尚未完成的工作。

已卸任的促轉會代理主委葉虹靈表示,以她個人的看法,還是建議可考慮由專責機關推動部分轉型正義任務,但這個專責機關的存在必須是有時限性的。她表示,「自我糾錯對國家來說是非常困難的。」

葉虹靈表示,承接轉型正義業務的各部會條件不同,有些部會可能對承接業務熟悉,又有企圖心接手,就會比較進入狀況。她指出承接業務的各部會需要接軌期是可以預期的,因為他們也會需要時間與耐性摸索。重點就在後續各界要如何持續關心與監督,而不是讓這些業務在促轉會解編時獲得一波關注就沒了。

賴中強再度強調,轉型正義工作的推動,到目前為止在他看來是執政者的決心不夠,對民主的信念也不夠堅持。他表示,抵達轉型正義終點的方法可以不只一種,但他目前所見並非執政者有想要貫徹目的,只是方法不同。「我們所期望的是一個不追究加害者的轉型正義嗎?那麼,正義在哪裡?」

賴中強表示,推動轉型正義意味著執政者在一定程度上,必須與威權時代的統治象徵決裂,為的是建立起台灣人對於民主價值的堅持與大是大非。如果執政黨的主要領導人沒有這樣的決心,為了轉型正義,必須與保守勢力某種程度的劃清界線,「那我們的轉型正義其實很難真正往前走。」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核稿編輯:翁世航

專題下則文章:

【關鍵專訪】文化部如何承接「中正紀念堂轉型」?不見得要抹去這段歷史,而是彰顯對抗威權的勇氣



促轉會解散,台灣轉型正義的完成與未完成:

1949年5月20日,中華民國政權在臺灣實施長達38年的戒嚴;創下全世界最長的戒嚴歷史。在解嚴後30年,台灣在各方的期待、質疑和爭這中,出現首個專門處理轉型正義工作的政府部門「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然而促轉會的任期僅2年,2次延任後將在2022年5月正式解編;這段時間,各界怎麼看待促轉會?台灣人是否因為促轉會更認識、認同轉型正義?他們完成了什麼轉型正義工作?又有哪些未竟之業?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