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特別報導

沒被接住的眼淚:各國「被害人保護制度」的悲與憾

台灣——專家意見:我國犯保制度能否成為支撐家屬的「鷹架」?

TNL+ 2023/08/11 ,

評論

張博丞

Photo Credit: GettyImages
張博丞

張博丞

關鍵評論網編輯部實習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吳佳臻點出:「台灣人都會對被害人家屬有一個既定印象,就是他們應該要在鏡頭前大哭、哀痛,指責加害者。」不符合這個「模範標準」的家屬,就會遭受社會質疑。「但每個人處理傷痛的方式、時間都不同,為何被害人須因不同的傷痛方式遭受歧視?」洪文玲以犯保專員的經驗分享:「很諷刺的是,與我們成為朋友、關係越好的家屬,通常也代表著他們擁有較複雜的過去。」

  • 本文8/11-8/17限時開放一週免費閱讀,8/18起請加入TNL+付費訂閱

2016年,游媽媽獨居在宜蘭靠山的鄉間,守著農田。她平常到府幫人煮月子餐,或是自己醃製金桔蜜餞、做花生糖、熬煮黑木耳露、釀養生紅麴酒、種菜、養雞維生。

很難想像,17年前面對兒子遇害驟逝的她,完全不是現在這個樣子。

1999年,游媽媽的丈夫因病離世,一年後,唯一的小兒子阿德在耶誕夜遭人誤殺致死。之後的幾年,她的生活中充斥著悲傷、憤怒和無助的情緒,身體和精神狀況也因此出了問題。游媽媽自述:「那時候身體也不好,癲癇常常發作。自己精神上也不是很清楚,都傻傻的……」

喪子之後,游媽媽的生活有如行屍走肉,甚至曾經在大熱天光腳走在馬路上,走到腳都出血。

廢死聯盟副執行長,曾拜訪游媽媽的吳佳臻形容:「被害人家屬是一個正在坍塌的房屋,社會與被害人保護制度需要做的,是成為他們的『鷹架』,待他們自行修復後,重新面對社會。」

什麼是被害人真正需要的?是經濟上的輔助還是心靈上的慰藉?是將加害者繩之以法,還是兇手的一句抱歉?我國於今(2023)年大幅修改《犯罪被害人保護法》,並更名為《犯罪被害人權益保障法》。新的法律是否能成為被害人強力的鷹架呢?

《關鍵評論網》特別採訪了銘傳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曾在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服務20年的洪文玲,以及長期從事被害人保護工作的廢死聯盟副執行長吳佳臻,共同頗析我國被害人保護制度,是否能幫助受害者。

被害人希望影響量刑,但實務上窒礙難行

多元觀點 等你解鎖
付費加入TNL+會員,
獨家評論分析、資訊圖表立刻看
首月一元插圖
到期自動續訂,可隨時取消,詳情請見訂閱方案


沒被接住的眼淚:各國「被害人保護制度」的悲與憾:

回想台灣歷史上的重大刑案,你腦海中第一個浮現的名字是誰呢?犯下罪行的「壞人」,我們總是能夠輕易指出,但有誰還記得被害人的名字?有誰知道家屬現在過得好不好?被害人保護的討論總隨著命案而起,兇手遭制裁而落。然而從經濟賠償、心理治療到生活重建,懲罰加害者後,等待被害人的仍是漫漫長路。在復原路上,國際上的被害人遇到了哪些阻礙,各國的制度是否能接住他們呢?藉著台灣今年推動《犯罪被害人權益保障法》之際,讓我們飄洋過海,看見世界各個角落的被害人。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