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特別報導

曉姿買保險2

【保險 ≠ 投資】為什麼不建議小資族買「投資型保單」?保費最低、給付最高的愈好嗎?

2021/06/01 ,

評論

丁肇九

Photo Credit: TNL/黃彥翔
丁肇九

丁肇九

資淺媒體人,倡議把媒體識讀納入國民教育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蔡九哥向網路媒體《INSIDE》的主編李柏鋒(鋒哥)請教令人心動的投資型、還本型保單適不適合自己,並了解到買保險並非一定要挑「保費最低」或「給付最多」,也學到保險購買預算與應備保額的計算概念。

文:丁肇九|諮詢專家:《INSIDE》主編李柏鋒(鋒哥)、保險松鼠快易懂、保經小曦(匿名)

前情提要:曉姿和「保險松鼠快易懂」的松鼠,學習到保險的基本觀念,包含保險是用來轉嫁人生風險的一種工具、不要把保險當投資、保近不保遠、保帳家中經濟支柱為優先等等。另外也了解何謂罐頭保單。

除了曉姿想到保險的重要性,原本總喜歡高風險投資的蔡九哥,在經歷一波虛擬貨幣暴漲暴跌的震撼後,經朋友推薦最近也把目光移到「保險」之上。相較於一般的保單,蔡九哥對「投資型保險」這五個字情有獨鍾,整合基金投資和壽險的設計,感覺好像可以一邊保本一邊賺錢,一魚兩吃、一舉兩得。

不過,為避免重蹈過去幾次躁進的覆轍,在決定簽約之前,蔡九哥還是找了網路媒體《INSIDE》的主編李柏鋒(鋒哥),確認投資型保單對自己而言是不是合適的選項。

yc50mrn20jacctxezfczpp8pdn0vid
Photo Credit: TNL/黃彥翔

「投資型保單」能賺錢又有保險功能?

「鋒哥呀,你之前總是笑我亂投資浪費錢,這次我想買的是投資型保單,既有保險還能夠賺錢,應該就是個很沒有風險的投資了吧!」

「不是啊。」鋒哥一針見血的回答,「投資型保單有點像是基金超市或基金平台,近期的投資型保單大多會和旗下的投信或投顧合作,有點像是說『我們這有一批很專業的經理人,可以幫你選股和選基金』,讓購買的人可以不用煩惱選股、選基金的問題。」

「不過那些經理人的績效真的好嗎?他們真的能選出好基金嗎?如果你自己也不知道怎麼選基金,那又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選到對的保單或保險公司?畢竟保險公司雖然幫你代操,績效好與不好卻是你必須承擔的潛在風險。」鋒哥說道。

聽完鋒哥的說法,蔡九哥感到十分驚訝:「但有那麼多人買投資型保單,應該還是有它特別之處吧?」

「有呀,就是保單的費用更高,」鋒哥半開玩笑說,「你想想看,有保險公司聘請專業經理人代操的費用,有代操者幫你買的費用,原本的基金管理費也是成本,全部加一加,如果這筆基金一年沒有賺到十幾趴,東扣西扣可能是沒有賺的。」

「不過如果基金一直漲,到時候我還是可以賺一筆嗎?」蔡九哥問。

「理論上是這樣,但保單會有些前置費用或後收費用。」鋒哥解釋道,以前置費用來說,保戶開始時每個月繳保費,會有很大一筆錢沒有投資到基金,變成保險公司拿走的成本。這時候如果有急用需要突然領回,雖然能拿回基金帳戶的錢,但繳掉的保險相關費用會拿不回來。如果前幾年贖回,帳戶裡的錢會比你繳過的要少很多很多。

鋒哥繼續說:「當然有些保險公司會用後收的方式,給付時才計算費用,但如果你在前期就要求解約或給付,保險公司也會跟你收很大一筆錢。」

​​

「保險松鼠快易懂」的松鼠,認為小資族如果要投資的話,也不建議購買儲蓄險,因為儲蓄險就是壽險。一般來說,雖然存錢也是理財,但更應先存「緊急備用金』,也就是危急時,贖回不會賠本金的資產,例如,銀行定存。但如果是儲蓄險,若提前解約可能連本金都拿不回來。

另外對於投資型保單,保經小曦(匿名)則認為可以先去思考兩個面向:

  1. 賣的人想法是什麼?他到底是為了客戶好,還是只是為了自己好?
  2. 客戶是否真的了解這個東西能帶給他什麼好處?

小曦分享,投資型保單大家乍聽會覺得好像投資跟保險綁在一起,不是只是純粹的「保險」,但實際上就算是其他保單,保險公司也是拿你繳交的保費去投資。投資型保單是把「再投資」的風險交給客戶自己承擔,不再是保險公司幫你承擔,那這件事如果賣你商品的業務或保經沒有一定的專業度,客戶就很容易會受到傷害,也就是賠錢。

至於為什麼業務或保經會特別喜歡推這類型的產品,小曦指這類似「敲門磚」的概念:「大部分的人不太想聊『我生病時會賠多少錢』,而是想知道『我今天買了這個保險會不會賺到錢』。」業務或保經喜歡推這些東西,就是因為客戶他們比較喜歡聽。「如果每天去你家跟你說,欸你會生病啦,要不要買一點保險,應該會被打吧?」

​​

相較於「投資型」、「還本型」,小資族更適合真能轉移風險、具有「保障」的保險

聽完鋒哥的解釋,蔡九哥露出氣餒的神情:「照你這麼說,投資型保單好像沒有很好對不對?」

「應該說,是不建議預算有限的小資族買。」鋒哥回答。

鋒哥解釋,因為保險可以分有兩大類,一種是需要保障——例如背房貸、有遺傳病史等等,這類保險其實比較適合小資族。因為一個人手頭如果有許多現金和資產,其實不用太擔心發生意外會入不敷出,反而現金和資源較少的小資族,更需要保障。

而像投資型保單就會比較類似需要保本的訴求——這背後也有「財務轉移」的概念,因為有資產的人去世或贈與時,會有遺產稅或贈與稅的問題,如果透過保單做這件事,相較於原本要花的稅,保險的成本要低得多,因此投資險對他們意義就會比較大。

「至於有一些還本型保單的部分,要記得一件事,保險公司有專業的精算團隊,我們怎麼算也算不過保險公司,因此不要太在乎領回這件事,可以想成『做慈善』,你就想30歲男子的死亡率是千分之一,也就是說10萬個裡面可能會死掉100個,假設大家都保了險,就是1000個人領到理賠,另外9萬9000人領不到,但你會期望自己是去領的那位嗎?」

見蔡九哥狂搖頭,鋒哥繼續說:「所以換個心態想,大家就是在集資做公益,幫助那些受苦受難的人,這才是保險的原意。」

​​

《錢難賺,保險別亂買》一書提到,坊間各種強調加設「還本」機制的保險多不勝數,甚至被包裝成「免費」的意象,但是免費的代價可能卻是最貴。若以還本型意外險舉例,雖然號稱到期後還能領到「滿期保險金」,但它同時也有以下特點:

  1. 保額被犧牲:還本意外險不管是終身型還是定期型(20年期繳),如果要買到保額500萬元,前者年繳保費一般會需要近20萬元,後者也要約10萬元。而如果購買的是非還本型意外險,就算買到1000萬的保額,保費也不會太高。例如某產險公司的定期型意外險,年繳保費就只要7200元。
  2. 排擠其他保障的預算:還本型意外險雖然日後可以領回保費,但人生風險並非只有意外,在應付沉重的保費後,很難有餘力再將其他如身故風險、疾病風險等缺口補上。
  3. 差額作定存,本利和比保費領回還多:非還本型意外險+差額做定存,都本還本型意外險所領回的保費多更多。
  4. 提前解約傷本金:買了還本意外險每年的保額負擔大,若在期間有資金需求,繳不出續期保費而需要提前解約,那不僅之後沒了保障,已繳出的高昂保費也無法全數領回。
​​

買保險就是要挑「保費最低」或「給付最多」嗎?

「原來是這樣,感覺我還有一些觀念需要釐清呢。鋒哥,你可不可以給我一些建議,是我在購買、挑選保險的時候需要注意的事?」蔡九哥已經舉起筆,準備詳細來做筆記。

鋒哥說:「首先,要注意別因為大家叫你買就跟著買,還是要先確定自己需要的是不是保障,如果是,要思考自己需要的是『哪一種』保障。」

蔡九哥停下筆,抬頭問道:「那到我想要投保的時候,是不是只要選擇『保費越高』的保單,保障也會越高呀?」

「不是!保費越高的保單,保障其實可能更低。」

「什麼?為什麼會這樣?」蔡九哥驚訝地叫道。

鋒哥解釋,以意外險來講,一年保費大概需要4、5000塊,而發生意外身故多領到大約500萬。它保費便宜的原因,是因為機率的關係——發生意外的機率低,保費就會很低。「但如果你要預防的是一件很可能發生的事情,那保費就會變高,拿回來的錢也不會太高。所以我才會說,不一定保費高的險,賠的金額就高。」

「既然如此,我就挑保費最低、給付金額最多的就好,對不對?」蔡九哥露出自信的笑容。

鋒哥搖搖頭:「也不一定,因為越便宜的保單,就會有越多保護自己的條款。」

「就拿意外險來說好了,一般我們會希望挑選能『保證續保』的保單。這是什麼意思呢?例如有人在保險後隔年出了意外,不提供『保證續保』的保險公司覺得你是風險高的人,下一年就不再給你相關保障。但其實意外受傷的人,未來可能更容易發生意外,這時候有『保證續保』的保單,它的保費雖然比較高,但就顯得很重要。」

該花多少錢去買保險?應該直接跟業務員說「預算」讓他去配嗎?

蔡九哥努力的把剛剛聽到的重點寫入筆記當中,寫著寫著,突然想起買保險也是需要成本的,以自己年收入不到50萬的狀況,若將太多的錢投入保單中可能會比較辛苦。遂問道:「鋒哥,再請教一下,我要拿年收入的多少來買保險,才比較恰當呀?」

「說真的,其實沒有所謂的恰當。」對於蔡九哥的疑問,鋒哥提供了一個方法,就是先想清楚扛不起的風險是什麼,然後排序,再把很不可能發生的事情擺到後面去。例如癌症險可能比較不急,實支實付醫療險有年齡限制,那就排到前面。排序完成後再看預算,自己資源可以涵蓋到的部分確保買到足額,其他的部分就等到自己收入更高的時候再說。

「所以是要一項一項照順序點滿,而不是每一個風險都分配一些技能點數喔?」蔡九哥想到自己玩線上遊戲時,,一開始點數值有限的時候,也是會需要優先從角色最需要補強的地方開始加強。

鋒哥說:「沒錯,而且要注意一件事,保險業務員常會問你預算多少,這時候不要回答他。因為他很可能幫你把預算全部花光,卻買不到你需要的保險。例如有些保險業務會推薦看似包山包海的『套餐全餐』,好像每個項目都買到一點,實際上其實都不足額。等到出狀況真正需要保障的時候,都只能拿到一點點的錢,對自己沒什麼幫助。」

「記得保險時『應備保額』要自己計算,不要讓保險業務員幫你想。換句話說,你該計算「自己這條命值多少錢,如果突然去世要幫家裡扛多少責任。有車貸房貸?加上去。小孩子長大過程的生活費?扛。把各種金額加上去的總額,就是專屬於你的『應備保額』,否則若只想把金額拉到最緊繃,對你不見得比較好,或至少買不到你真正需要的東西。」

​​

對於如何規劃保險的預算,《錢難賺,保險別亂買》一書建議,可用這個公式分析:已備保額-應備保額=保險缺口

至於應備保額的計算邏輯,則要思考讓家庭算出如果發生萬一、沒時間準備足夠因應的資產時,需要保障的風險類別與額度。舉例說明如下:

風險類別 保障額度計算
早逝

生活費XXX萬
房貸餘額XXX萬
教育費XXX萬
孝養費XXX萬

總計:

重殘

生活費XXX萬
房貸餘額XXX萬
教育費XXX萬
孝養費XXX萬

總計:

疾病

每日病房費X千
每日看護費X千
重大疾病醫療XXX萬

總計:

​​

核稿編輯:翁世航

專題下則文章:

【曉姿保險番外篇】曾經的月光族也能華麗翻身,台新Richart年金險助小資族累積夢想基金



曉姿買保險:

跟著三位主角「曉姿」、「馬妮」與「蔡九哥」,一起探討25~35歲的年輕人,在這個人生階段會遇到的重要財務課題──買保險。看他們如何與各領域的專家請益討論,逐漸理解正確的保險觀念、認識各樣保單產品的申請、理賠重點,慢慢成長為掌握自己風險狀況、做好未來規劃的成熟大人。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