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導

曉姿買保險3

【理解自身需求】壽險該買終身型還是定期型?小資族如何「保對、保夠又保好」?

2021/06/02 ,

評論

julia

Photo Credit: TNL/黃彥翔
julia

julia

大學就讀醫學檢驗生物技術學系,具備國考醫檢師證照,對臨床醫學知識熟悉。碩士班主要從事斑馬魚、葉酸及阿茲海默症相關研究。曾任生物技術開發中心生物製藥研究所副研究員,因為追求閱讀及寫作的樂趣來到關鍵評論網。心裡存有「將艱澀的醫學論文咀嚼成鄰里老伯都容易消化的醫學新知」之小小使命感。現為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網編輯。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安睿宏觀財務顧問平台總經理邱正弘,教曉姿保險「保對」、「保夠」還要「保好」的重點,並分析了「終身險」與「定期險」的特性,以及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年輕人應該優先備齊那些保險險種。

文:朱家儀|諮詢專家:邱正弘(安睿宏觀財務顧問平台總經理、《錢難賺,保險別亂買》作者)

前情提要:蔡九哥向網路媒體《INSIDE》的主編李柏鋒(鋒哥)請教令人心動的投資型、還本型保單適不適合自己,並了解到買保險並非一定要挑「保費最低」或「給付最多」,也學到保險購買預算與應備保額的計算概念。

蔡九哥在週五下午的休息時間,來到曉姿辦公桌前,分享許多從《INSIDE》的主編李柏鋒(鋒哥)那裡學到的保險觀念。但還沒全說完,就被主管指派去跑一條社會新聞。

「好吧,我得先出去了,之後我再跟你說鋒哥是怎麼看投資型保單的。聽了之後真的會覺得要開始為自己的風險做一些規劃了。」蔡九哥說完,便急沖沖的揹起攝影器材與背包往外走。

曉姿自己,則是需要寫一篇最近當紅的防疫保單新聞,正在蒐集資料。「我看看......〈防疫保單掀停售潮,保險精算師:賣太好會被主管找去「喝咖啡」〉,這也太有趣了吧?」

曉姿點入文章,只見裡面寫道:

一般來說,保險精算師的責任是要在風險及不確定性,做出精密的計算,要讓保險商品在處於要賣得出去、卻不能賣得太好的狀態。......因為疫情加劇,導致防疫保單太「暢銷」,這樣情況會被長官找去喝咖啡。

就目前大多數業者緊急停售(防疫保單)的情況,是計算後察覺到確診和隔離發生率太高,不符當初精算模型假設,這樣公司會虧大錢,才緊急下架。簡單說,就是保險商品太熱賣,通常計算出了問題。

曉姿自言自語著:「原來還會這樣,難怪常聽到一些保單產品會停賣。不過別說防疫保單,我目前連最基本的任何一張保險都沒有。雖然之前跟保險松鼠快易懂的松鼠大那邊學到正確的觀念,但都還沒開始實作。對現階段的我來說,哪些是一定要保的保險呢?」

思考過後,曉姿決定就趁這次做新聞採訪時,將自己的疑惑向安睿宏觀財務顧問平台總經理兼共同創辦人、同時也是《錢難賺,保險別亂買》的作者邱正弘,一併討教。

小資族保險怎麼買?「保對」、「保夠」還要「保好」

訪問當天曉姿早早就到了現場。在結束訪談與新聞取材之後,曉姿說:「真的非常謝謝你今天接受訪問。其實我個人最近也開始進行保單的規劃,但卻遇到一些問題。」

「是什麼樣的問題呢?」邱正弘問道。

「主要是我不確定該如何挑到我需要的保險。」曉姿說,「雖然前面理解了很多有關保險的概念,但要真的開始執行,卻完全沒有頭緒。對於像我這樣的年輕小資族來說,有哪些是我非常需要利用保險來轉嫁的風險?」

邱正弘說:「其實買保險有『三把刀』,第一是『對』,也就是方向要對;第二則是『夠』,保的數字足以解決我的問題;第三則是『好』,即保費符合我的支出和預算。」

邱正弘詳細為曉姿解釋,首先,保險要買對方向。如果是擔心生病需要住院醫療的風險,卻跑去買儲蓄險,那方向就錯了。

「那我要從什麼方向去準備我的保險呢?」曉姿問。

「人生有四大風險:死、病、殘、老。死的話要想的是我過世之後,家人會如何?我有多少責任?比如說在你這個年紀,可能有的已經結婚了、甚至有小孩,當你過是收入中斷,房貸卻還得繼續付,家人生活費的需求也還在,那就是家庭責任未了。這時你就需要用小錢去買到方向對的保險,也就是壽險,來解決這些問題。」邱正弘說。

喝了口水,邱正弘繼續說:「所以你要去思考,你是擔心死呢?還是病或是殘?擔心『死』的話就是剛剛提到的壽險,『病』的話是醫療險,『殘』的話就是意外險,『老』的話是年金保險。」

曉姿恍然大悟,便接著問:「那我要如何才能把保險保『夠』呢?」

「這就是好問題啦,你認為怎麼樣才算夠呢?」邱正弘微笑道。

「恩......希望能夠讓我在發生事情前的生活,能夠盡量持續下去?」曉姿回答的不太確定。

邱正弘說:「除了目前,你還要去想到未來。要如何保夠?這是可以計算出來的。假設你有一個小孩,希望撫養他到20歲,你家庭一個月生活費需要3萬元,一年就是36萬,20年的生活費是720萬,那你至少要準備保額720萬的20年定期險。」

「但是回頭想想,別忘了除了生活費,還有小孩的教育費,這邊到大學我們用250萬來估算。那你要買夠保險,就要720加上250,總共是970萬元。另外,說不定你還買了房子正在繳房貸,目前剩下600萬還沒繳完,那就變成970要再加上600,你要保到1570萬才會『夠』。」邱正弘計算給曉姿聽。

「從這個舉例你可以看出,如何買夠保險是可以計算出來的,也就是『把你希望的生活方式轉換成數字』,你要去把自己的問題點一個一個列出來,最後才會是你的總額數字。」

曉姿說:「原來如此,所以對於怎樣才算是買『夠』保險,每個人都不一樣。」

「沒有錯,所以沒有什麼『正流行』的保單這種概念,保險需要因每個人的需求而量身訂製不一樣的組合。」邱正弘說,「在買『夠』之後,我們還要來挑『好』的保險。我的需求很大,但預算有限怎麼辦?那顯然你就不能買終身險,而要買定期險。沒規劃好的保險預算,會侵蝕到你的生活品質。」

邱正弘繼續說:「這邊雖說『好』的保險,但我認為任何保單沒有好、壞的問題,只有合不合適的問題。這裡談的好,是如何以我的付費能力,買到需要的保障。」

186474622_373518507399755_58244535923325
Photo Credit: 朱家儀/TNL
「我認為任何保單沒有好、壞的問題,這裡談的好,是如何以我的付費能力,買到需要的保障。」邱正弘對曉姿說。

選保障終身的「終身險」好,還是保費較低的「定期險」好?

「繼續談如何買到好保險。我舉個例子,你到底該買終身壽險還是定期壽險?這沒有好壞的問題,終身壽險與定期壽險的保費比例大概是5比1,因此這完全取決於你個人的預算的多寡,和對於保額大小的需求。」

邱正弘打了個比方:「你可以把終身險和定期險,想成是買房子和租房子的概念,沒有哪個比較好,而是要看個人的生活方式和收入來做決定。預算不足我當然買定期險,預算足夠,那當然買終身壽險。」

「那如果是像我這樣,目前薪水每月結餘扣掉必需的花費所剩不多的年輕族群,哪個才是適合我的呢?」曉姿問道。

「年輕人原則上就是買定期險,因為保額需求大,但預算上相對欠缺,所以原則上絕對不建議買終身型的。你只要聽到『終身』這兩個字,記得它就是會保費變高、保額會變小。」

預算有限的情況下,小資族這些保險要優先備齊

「要記住一個概念,如果你生病了什麼是好的藥?不是貴、也不是便宜或特定哪家廠商,而是要能夠治療你疾病的藥。回過頭來講,什麼叫做好的保險?一個好的保險它要能解決你的問題。」

看曉姿拿起筆作筆記,邱正弘放慢速度,讓曉姿有時間記下接下來的重點:「因此如果是預算相對有限的年輕人,風險卻相對高,原則上是買保障型的保險為最主要。」

邱正弘為曉姿繼續說明,對於預算有限的年輕人,特性是責任多、風險大,挑選保單的原則為保費低、保障高、不買「可領回的」。這樣的基礎下,建議應優先備齊的保險包括:

  • 定期「壽險」
  • 實支實付、日額給付「醫療險」(絕對不要去買終身醫療險)
  • 若是自己騎車、開車的通勤族,應保「意外險」

「像你這樣的小資族,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應該將這三種保險優先備齊,方能無後顧之憂。」邱正弘說。

​​

通勤族除了保障自己的意外險,也應注意發生車禍時,需要賠償他人的狀況。在《錢難賺,保險別亂買》一書中提到,如果開車撞到別的車子或人(駕駛、乘客、路人),損失可能就會難以承擔,民事、刑事官司加身,甚至是傾家蕩產。開車上路的頻率越高,難以防範的破產風險就越高。

雖然汽機車主有購買強制第三人責任險(簡稱強制險),但強制險保額少,且只賠人不賠車,汽機車主仍面臨兩個缺口,即為保額缺口、財產損失缺口。

因此強烈建議車主在強制險外,要另買「第三人責任險」,也就是「任意險」──隨個人意願自由加保的第三人責任險(年繳保費約數千元)。任意險包含「傷害責任險」和「財損責任險」,對第三人有過失責任時,就可以在強制險之外,賠償對方的人身損失+財物損失。

​​

核稿編輯:翁世航

專題下則文章:

【如何看懂合約】平準費率、自然費率有什麼差別?影響你將負擔多少保費



曉姿買保險:

跟著三位主角「曉姿」、「馬妮」與「蔡九哥」,一起探討25~35歲的年輕人,在這個人生階段會遇到的重要財務課題──買保險。看他們如何與各領域的專家請益討論,逐漸理解正確的保險觀念、認識各樣保單產品的申請、理賠重點,慢慢成長為掌握自己風險狀況、做好未來規劃的成熟大人。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