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
oliver tu
看更多
0追蹤者 0追蹤中

參與議題

我認為鴻海的策略並不是想跟特斯拉競爭,而是單純的想要藉由電動車潮流的契機來轉型成具有設計與代工能力的電動車代工廠。特別是資訊產業的毛利已經僵化的當下,開發新業務與轉型更是生存下去的重中之重。 但因為要從純資通產業切入電動車產業需要新的零組件供應者,而初期鴻海並沒有掌握住關鍵的零件技術與具備生產能力,同時為了吸引客戶以及可以快速的組建起新的業務供應鏈,因此成立一個聯盟會是一個看似可以接受的模式,簡單來說就是一個開放式的電動車零組件五金鋪,可以對市場、對草創時期的供應需求有個交代。 而研發的問題就由與裕隆合資的鴻華先進負責,所以鴻華先進與MIH聯盟這兩者就是鴻海要切入電動車產業需要的研發與零件庫的基礎能量,而要實際的賺錢就只能從工廠的OEM業務中獲得。 因此.我認為鴻海的經營模式是與特斯拉不一樣的,因為相對於鴻海來說特斯拉在研發與生產已經非常有效率,對所有零組件的取得已不是問題,是一座完整的設計製造銷售一貫的企業;而鴻海僅提供設計與代工服務並不涉入銷售,且OEM的比重必定是大得多,所以這兩者的經營策落差一是相當大的。 換句話說,假設鴻海已經具備完整的電動車生產能力,要強調的是代工生產,那麼在此業務的範圍內,有沒有對關鍵的電池供應商擁有重要的議價能力其實並不重要,因為這方面可以由客戶直接對關鍵零件提供者進行磋商即可,當然其他關鍵組件也是一樣的道理。鴻海只需要專注在能夠比客戶更具生產效率的生產服務,或讓客戶願意降低生產的比重或是放棄生產,而專注在研發與銷售將製造讓給鴻海進行,可能會是一個新的市場趨勢。 至於鴻海現在的"柔性生產"是否可以有效降低成本?或是可以讓客戶放棄其生產業務來委由鴻海代工?我認為目前這樣的產能低落,只能很少量生產因此還不具備吸引客戶合作的誘因,目前相當保守看待。
主要是民進黨只會鬥爭不會為百姓營生。百姓生活越來越苦當然就了解什麼是意識形態而不再支持執政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