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的蘋果確實不像早期會在技術上做根本的突破,更像是把別家的概念加加減減除以二,然後乘載/吃自己的生態圈,也所以他能夠把營收來源從硬體上轉走
但也就是這樣加加減減除以二的過程,當蘋果認真進入一個別家偶爾發個商品的領域時,總能找出理由讓大部分的用戶願意使用,也就是為什麼如您說AR VR存在那麼久,這一次(甚至其實去年發表會就傳說蘋果要推AR設備)消息出來大家反應會那麼大
我也很瞧不起近期的蘋果走向,甚至讓我選我還更寧可買去年Google I/O展示的那個翻譯眼鏡(如果他們做得出來)(另外揭露我其實沒有Mac,有三台Chromebook,所以稱不太上是傳統的「果粉」),但不可否認這樣討人厭的蘋果就是能夠改變市場,改變消費者行為,這是我覺得發燒友在看市場大趨勢時需要轉換的心態
@Shino Jason 我認為重點不是誰先出,而是誰先把那個品項當成長續性的主力產品,而我的依據是「開始穩定的每年更新產品線」。就像是我不會說Apple推出1st generation會算數,因為他們確實是到Series 3才成熟,也才逐漸成為每年發表會的主力。
我當時也曾經想買過Peeble,但您上面舉例那些產品的問題,就是他們大多都沒有持續每年更新,甚至發表一兩件後就爛尾,就連三星在Gear到Galaxy Watch之間都隔了兩年(當然三星主要的問題還是早期堅持要用自己的Tizen,錯過機會)。
而蘋果基本上是第一家大型通訊科技公司,把手錶當手機這樣每年升級更新的(就連專作手錶的Fitbit都沒辦法在同一個產品線做到年更),這就是我覺得他們和其他家不一樣的地方,也是這樣的佈局和投入,讓蘋果站穩手錶這一塊市場
@Kami Lin 我認為台灣現在許多政策的共同通病,就是只想著要解決當下的問題,卻不思考一個政策實施之後延伸出的各種蝴蝶效益,並對各種可能發生的狀況做兵棋推演,所以才會有些當下看起來像是德政的東西,過了一陣子開始引發各種麻煩。
確實,如果每一件事情都能用科學和整體民眾意見來進行評估,那個各個媒體的評論部門基本上可以收掉了,但就是因為台灣的人治習慣,再由里長議員等民意代表帶動,小到學區門牌路名,大到變電箱和斑馬線和橋和捷運站蓋哪裡,全部加起來變成為了所謂的「台灣亂象」。
其實從我們身邊的人,到這篇文章相關的討論,已經可以發現許多騎2.0借不到車或還不了車的狀況。這裡要快速科普一下,YouBike當有些車站滿載或是沒車時,會交由外部廠商開著載滿YouBike的卡車來進行人工移車調度,而停滿或沒車的狀況1.0也會發生,但由於站點比較少,且集中於「(符合裝設條件的)大路」上,因此雖然職工辛苦,但還能調度。
不過,如果2.0因為里長和議員的壓力,開始在一些不可思議,甚至卡車根本開不進去的地方裝設(很容易騎空或停滿的)車柱,人工維護的工作成本就會指數增加,甚至根本無法完成,最後就會讓民眾騎到山腰上的家門口發現車停滿了,只好再騎十分鐘去找有車柱的地方,停了車再走回家。
或許市府有辦法投入更多人力成本避免這件事,或許這個情況不會那麼嚴重,但有責任的政策制訂者和評論者,就是要在每一個看似美好的政策裡面,找出可能發生的問題,並想辦法修正或避免。
最後關於車柱炒房的部分,張金鶚老師其實和許多學者一起做過一個非常精采的研究,非常期望您去找來看看,結果可能出乎您意料 :D
@municher06 丟到Photoshop裡面然後在上面那一條點「視窗」>「動畫」,就可以看到一格一格的拆解了~
除了課綱,我覺得考試制度的變化也很大,之前看到一些討論大考的文章,裡面不只是制度、科目和加分歸規則,連各種「考」的名稱代表什麼,都幾乎完全看不懂了
關於MD傳媒,在作者所說的AV推廣之外,我之前也聽過離職員工表示,MD是一個大集團的其中一個分部門,所以影片都會幫某些棋牌遊戲打廣告,也就是幫自家引流,而公司的各個支部其實都涉及黃賭毒,博弈平台能調控輸贏,甚至人口販賣。
此外,MD旗下員工也有業績壓力,公司軍事化管理,沒業績都是有機會被懲罰,甚至在各公司間「轉賣」,不知道作者有沒有聽說這方面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