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一中原則

一個中國(英語:One China)是指「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的政治論述和國際外交政策。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TNL+ 2023/11/20 | 唐庚

解決台灣問題的最佳方案就是「不解決」:中美緩和多長久,中華民國就能備戰多長久

「中美緩和」的新時代,是北京、華盛頓一手擘劃,不是臺北和華盛頓的連線。作為全球關注的焦點,臺灣就讓這段甜蜜的「中美緩和」時期書寫它那應當和平的嶄新歷史,為它喝采。因為「中美緩和」多長久,中華民國就能備戰多長久。

2023/11/14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拜習會倒數:習近平對美唱起軟調子、中國最在意台灣議題、美國將警告勿干涉台灣選舉

《BBC》13日報導,台灣議題是中國最在意的問題。不過,專家並不期待在台灣議題上有所突破。而前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也表示,只要「一個中國」原則受到尊重,北京願與華府就「所有問題」舉行談判,只要沒有人挑戰一中原則,就沒有必要使用武力;但若一中原則受到挑戰,戰爭風險將大大增加。崔天凱希望美國政客有足夠智慧甚至常識,不要輕易鼓吹戰爭。

2023/11/08 | Abby Huang

吳介民:「維持現狀」已難維持台海和平,台灣人對於美國保台承諾抱持懷疑

吳介民直言,兩岸過去40年的和平景況已不復見,解放軍天天在台海周遭大秀肌肉,中國戰機飛越台灣,習近平不會放棄統一,就連國民黨現在在北京當局眼中似乎有點「獨」。一份由中研院社會研究所進行的民調顯示,台灣民眾普遍認知,「台海現狀可能不再是未來的選項」。

TNL+ 2023/10/23 | 橫議拉美

台灣退出中美洲議會,後續是否將引發「排台納中」骨牌效應?

中美洲原為我國外交重鎮地區,自1997年李登輝總統主政時代,曾舉行六屆我國與中美洲國家及多明尼加元首高峰會議,直至2007年中國在哥斯大黎加建立第一個外交灘頭堡為止。我國退出中美洲議會後,對我國在中美洲統合體(SICA)之區域外觀察員地位,以及在中美洲經濟整合銀行(CABEI)之區域外會員國權益有何影響?成為各界關注的議題。

2023/09/21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友邦馬紹爾總統聯大挺台灣:2758號決議錯誤詮釋,應被「丟進歷史的墳墓」

聯大第2758號決議為1971年第26屆聯大表決通過、關於「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組織中的合法權利問題」的決議。中華民國政府代表於此案表決前主動宣布退出聯合國,北京當局自此取得聯合國席位與中國代表權,近年屢屢以這份決議聲稱國際社會認同一中原則,阻撓台灣參與聯合國。

TNL+ 2023/08/29 | 柳金財

台灣應跳脫「棋子論」始能走出被動、增強主動,避免成為美國的「棄子」

當前氛圍下賴清德為求選票極大化,不斷洗白「台獨金孫」形象,並將兩岸政策轉為「和平保台」;但卻不願見兩岸交流進一步融合發展。賴清德堅守蔡英文的「四個堅持」,尤其「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此為明顯違憲的「兩國論」訴求。直言之,賴清德主張「務實台獨」政治主張,已經成為兩岸融合的反作用力及阻力。

2023/08/10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美國通過法案主張2758號決議不涉台,余茂春:解決不公義的第一步

談到眾議院7月25日通過「台灣國際團結法案」(Taiwan International Solidarity Act),余茂春表示,這在5、6年前是不可能、是難以想像的事,當時國會若碰觸台灣主權或國際地位議題,中國一定會強烈反應,「但現在法案已通過(眾議院),中國卻幾乎沒什麼反應」。

2023/07/06 | TNL 編輯

台德法務部長首度會面深談司法互助,德國司法部:支持台灣民主,會面符合「一中政策」

法務部長蔡清祥3日赴德會面布施曼,提議與德國司法部長布施曼簽訂引渡協定,司法合作上更甚密切有望,兩國友好關係浮上檯面。不過,儘管布施曼表態關心台海局勢,拒絕中國武力侵台,支持我國民主自由發展,但德方仍堅持「一中政策」保持不變。

TNL+ 2023/06/20 | 柳金財

侯友宜宣稱遵循憲法卻不承認一中,患了蔡英文同樣的「空心論述病」

馬英九承認創造性模糊「九二共識」,本欲避免兩岸當局掉入「兩岸一中」、「兩岸一國」、「一中原則」爭論;現侯友宜若不公開表態支持「九二共識」、「一中各表」,難道要直接承認「憲法一中」、「一中原則」嗎?

2023/06/01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一中」緊箍咒限制台灣國際參與,美國另闢戰場破除中國對「聯大2758號決議」詮釋

事實上,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大會通過的2758號決議,僅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聯合國內中國唯一合法代表,並未提及台灣,也未處理台灣代表權問題。或許是認知到不能再放任中共在國際上大打認知戰,美國推動台灣國際參與的策略在約一年半前出現重大轉變,開始公開挑戰中國對2758號決議的論述。

2023/05/26 | BBC News 中文

世界衛生大會: 《中央社》記者講述成功申請採訪證,卻遭禁止入內採訪過程細節

曾婷瑄表示,當時使用英語的聯合國工作人員,強調「WHO不再承認台灣護照」,對方又說若二人同時出示中華民國護照及「台胞證」(台灣公民入境中國大陸需要的證件),或可放行。但是,兩人身上沒有台胞證。「他聽起來很有歉意,態度也很好,強調是北京施壓。他說,若他讓我們進去,那麼他的工作將不保。」

2023/05/26 | 《思想坦克》

蔡英文總統累積了雄厚的國際信用,但未來能否轉移成為台灣的國際資產?

在蔡總統治下,現今台灣的國際信用累積相當可觀,這使得出了問題時,台灣往往不需要證明自己不是出問題的一方,反而是中國會需要向國際證明北京沒有製造問題,以及台灣才是問題的來源。正是取得這樣深厚的國際信任,讓台灣的外交操作有相對優渥的空間。

2023/05/23 | Abby Huang

台媒要求進入WHA採訪遭拒,外交部:因中國施壓,聯合國體系全面封殺台灣人

針對台灣媒體無法進入世界衛生大會(WHA)採訪,外交部表示這個問題由來已久,近年聯合國體系在中國的施壓之下,「全面封殺阻止國人進入聯合國」,不只是記者沒有辦法進去採訪,國人無法參加聯合國體系相關的會議活動,甚至連一般國人要進入聯合國場域參觀或是要報名參加導覽也不得其門而入。

2023/05/22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凌友詩任中共全國人大代表遭罰50萬元,陸委會:若不服可提行政救濟

凌友詩說,如果民進黨政權承認「九二共識」和「一個中國」原則,可以考慮回去繳款;即便如此,這種背叛性質禁令,受限對象應只能是自己政權的軍隊公務人員。她還說,台灣宣稱自由民主,卻保留這種如鐵幕式的懲罰機制,限制人民的思想自由和選擇職業自由,到處限制言論、排擠愛國人士,實際上是一個最為專制地區。

2023/04/20 | Swissinfo瑞士資訊中文

擔心得罪中國,瑞士為堅守「一中原則」犧牲與台灣的科技合作

由於擔心來自中國政府的經濟報復,瑞士迄今為止拒絕在「一個中國」政策下加強與台灣的科學合作。這嚴重阻礙了瑞士與全球最大的半導體生產商的聯繫,而半導體是電子設備的核心部件。

2023/04/07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加拿大眾議院發布「台灣報告書」,北京譴責:粗暴干涉中國內政,掏空一中原則

眾議院的報告指出,加拿大從未認可北京對台灣擁有主權的說法。報告也說,渥太華的「一個中國政策」意指加拿大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但該政策沒有對台灣地位做出評斷。

2023/02/13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181國支持中國「一中原則」?專家研究數據反駁北京:僅51國實質立場接近

莊嘉穎文末寫道,有關「一中」立場的用語、詮釋、應用的爭論不太可能減弱,事關中共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自我概念、台灣政治地位與人民意願,以及美中在亞洲的戰略地位等;現在認識並瞭解多種「一中」排列組合的差異與含義,可能比以往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