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戰、一次大戰,或稱歐戰;英語:World War I;法語: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德語:Erster Weltkrieg;俄語:Первая война)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TNL+ 2023/03/01 | 湯名暉

美國經貿戰思維有其淵源,「忽略人的主體性」讓中國難以追趕上西方

美中科技戰不只反映現實的國力差距,更是由於中國未能理解西方國家如何產出科技。在西方現代化的歷程中,科技發展有其對應的社會結構,橫向轉移到異質化的環境便難以產出成果。除去現有的國際政治的矛盾,中國若不能理解西方文明的語境,便難以理解需要何種土壤,才能成就發展科技的社會結構,而非以政治為目的發展科技。

2023/02/22 | 精選書摘

《時間怪獸》:大英帝國主義的出發點是良善的,但是卻具有破壞性

一九二五年的《勛章的另一面》(The Other Sideof the Medal)試圖推翻英國人長久以來的論述(說印度人對於英國人完全慈愛的存在展開了惡魔般的攻擊),確認了叛亂者所表達出的真實的政治抗議,以及英國人自己挑起的暴力行為。

2023/01/19 | 精選書摘

《改寫人性的人》:二十世紀美國人稱為「種族」的分類,根本毫無遺傳根據

鮑亞士來到世上時,剛好是一八四八年歐洲一系列革命失敗、專制政權重新掌權的時代。如今已屆中年的他,在第二祖國感受到了類似的變化,但不是因為他的猶太人身分,而是因為他是德國人。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美國的兩大歐洲移民社群(一個是不列顛群島移民,一個是德意志移民)漸漸發現他們是這場國際戰爭中的敵對陣營。

2022/12/01 | 精選書摘

《世界一分為二》導讀:「天才為何成群地來?」論現代主義四大家

一九二二年是新舊文學的分水嶺,本書作者比爾.戈斯坦透過當時人物往來書簡、記事與著作的旁徵博引,重構四位傳奇作家——吳爾芙、T.S.艾略特、E.M.福斯特、D.H.勞倫斯——在這一年的軌跡,也觀見寫作者如何轉化自身的困境與過往,從而淬煉出四部永垂不朽的經典:《達洛維夫人》、《荒原》、《印度之旅》、《袋鼠》,促成「現代」的發生。

TNL+ 2022/12/01 | 傅紀鋼

【影評】Netflix《西線無戰事》:戰爭片沒有英雄,每個人都可能死得毫無意義

《西線無戰事》是Netflix獨家推出的翻拍電影,由德國導演Edward Berge操刀。本片如同原著,不說教討論戰爭意義,但隨著將一戰壕溝的泥濘、掙扎,戰爭間的平靜都呈現出來,片中角色也陸續在無情的炮火中死去,導演用最平靜的方式,將戰爭荒謬的本質講述給觀眾。

2022/10/17 | 精選書摘

《烏克蘭》上:這個新生的國家宣稱自己所繼承的是基輔羅斯和哥薩克國

在最初的幾個月甚至一兩年中,這場戰爭沒有給少數族群的民族主義運動帶來任何希望,反而掀起了擁護統治王朝和帝國權利的浪潮。俄國政府利用戰爭的爆發向烏克蘭愛國者組織施加了更多限制。

2022/10/17 | 精選書摘

《烏克蘭》下:為了獨立,烏克蘭人將不得不在不止一條戰線上進行抗爭

帝國的崩潰賦予了烏克蘭人一個新的身分,催生了一個擁有自己的政府和軍隊的烏克蘭國家,並讓烏克蘭出現在歐洲政治版圖上。戰爭造成的新政局讓從前帝國邊界兩側的烏克蘭人有了一個清晰的政治目標——獨立。

2022/06/05 | 方格子vocus

【書評】海明威《戰地春夢》:浪漫主義男女的愛情悲劇,嘲諷戰爭的荒謬可笑發人深省

《戰地春夢》以側筆來書寫戰爭的荒謬可笑,發人深省;至於愛情,以死亡收場,令人感傷,唯未能呈現男女相愛時內心的矛盾衝突,對戀人間的疑慮、思慕與渴望,乃至愛人死別後綿綿不盡之怨悔的描寫,也嫌不足。

2022/01/31 | 許劍虹(Samuel Hui)

【電影】《金牌特務:金士曼起源》:「金士曼宇宙」追求的,正是鞏固歐洲大一統的英國情懷

金士曼表面上雖然以為全人類服務自居,但終究還是如MI6一樣為英國的利益服務。只不過金士曼的抱負更大,追求的不只是英國好,而是要鞏固全歐洲的統一(在英國的領導)之下。

2022/01/19 | CCC創作集

【漫畫】軍事漫畫的流派與變革:國家如何透過漫畫傳遞、宣揚戰爭文化?

從古代刻畫戰勳的插圖、近代宣揚理念的報刊漫畫,到現今軍隊將漫畫用於宣傳教育,軍事漫畫一路走來風格多變、備嘗艱辛。雖然臺灣的軍事漫畫發展,對比歐美國家而言,起步稍微晚了一點,無論是風格還是表現形式,甚至是漫畫劇情,似乎都孱弱了一些。

2022/01/15 | seayu

【電影】《金牌特務:金士曼起源》中登場的歷史大人物,與他們的真實事蹟

《金牌特務:金士曼起源》已經上映,當然,因為配合戲劇效果,劇情當然與史實有很大出入。不過,電影中發生的歷史事件和登場人物卻是真有其事,現在就替大家梳理一下,好讓不熟悉這段歷史的讀者可以有個概念。

2021/11/22 | 魯汶的袋熊先生

為何德國一聽到「通膨」就會PTSD發作?回顧曾貶值99.99999997%的德國馬克

歐盟正在盡一切手段避免歐盟陷入二戰前的窘境:各國生產力衰退,貨幣貶值,通貨膨脹。他們也知道除了金融上的飲鴆止渴,要解決問題,還需要依賴財政上的投入與改革。從這個角度來說,德國的PTSD雖然沒什麼道理,但也促進了歐盟對財政刺激的反思。

2020/07/20 | 許劍虹(Samuel Hui)

法蘭西第三共和投降80周年(二):失敗的陸空協同作戰,一戰的經驗讓法國過度迷信防禦

尤其是凡爾登戰役(Battle of Verdun)的勝利,讓法國軍方過於迷信防禦作戰,從而產生了對馬其諾防線的錯誤依賴。對馬其諾防線的錯誤依賴,不只影響了法國陸軍與空軍的建設,還間接促成了我們第一篇提到的「小協約國」之滅亡。

2020/06/02 | 精選書摘

《波蘭史》:一戰後的波蘭統一,有賴一位鋼琴家的居中協調

一次大戰爆發,為波蘭復國帶來了希望,波蘭各政黨希望在戰時加入勝利的一方,戰後則可在其支持下重建。然而,瓜分波蘭的國家:俄屬協約國,德、奧為同盟國。

2020/02/23 | 傅紀鋼

《1917》:一鏡到底與劇場式調度衝擊感官,但在故事表現上十分扁平

《1917》跟《敦克爾克大行動》選擇了呈現沒有個性、毫無背景身世的一般士兵,在戰場上因為情勢所展現的純粹人性反應。而《1917》在這裡做得非常成功。

2020/02/02 | 餵電影 WEi MOViE

《1917》:巧奪天工的技術水準,驚心動魄的戰場求生記

放眼本屆奧斯卡候選榜單,《1917》在缺席4項演技類獎項的提名下,仍硬是入圍了10項,幾乎囊括所有技術類獎項,更在獲得美國製片公會及導演公會的肯定後,成為最佳影片與導演獎的熱門首選。在我個人心中,已將最大獎頒給《1917》,深信若真獎落此家,競爭者也能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