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上野千鶴子

上野千鶴子(1948年7月12日—),日本社會學家。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9/04 | TNL特稿

吳曉樂讀《始於極限》:痛了就喊痛,人的尊嚴就從這裡開始

女性主義先驅上野千鶴子與新銳作家鈴木涼美,年齡相差四十歲,各自走過波瀾壯闊的人生。兩人以一年的時間互相通信,深刻討論情色資本、母女、戀愛與性、婚姻、工作、獨立、男人等,與女性切身相關的十二大主題。一字一句直指核心,無從逃避。從現實的極限出發,叩問真正的解答與希望。

2023/03/18 | 歪脑|WHYNOT

上野千鶴子對話北大三才女:如果女權的答案是「結不結婚都一樣」,那我們在説什麼廢話呢?

B站深諳女權主義是流量密碼,卻又不願意給女權主義正名;為了更順暢地消費一個「正能量」化的女權主義,就需要「消毒」所有關於它的「反動」危險因子,於是選了三個總是圍著自己的私生活打轉的主流已婚女性,設計了一套止步於自洽、自我承認、自我和解,實則異常自戀的問題,就一點不出所料了。

2023/03/08 | 《思想坦克》

日本不婚主義者「上野千鶴子」秘婚炎上:為什麼她論述的價值,要建立在她的不婚實踐上?

新秀輩出,沒想到上野千鶴子宛如西蒙波娃的偶像地位不墜,至今還有被消費為人設崩壞的價值。然而就算西蒙波娃和沙特不結婚,也不會絲毫減損她所著《第二性》一書的價值。為什麼上野千鶴子論述的價值,會建立在她的不婚實踐上。

2022/12/16 | 精選書摘

《上野教授教教我!從零開始的女性主義》:連續劇把沒結婚的女性,比喻成12月25日賣剩的聖誕節蛋糕

母親是長女,下面還有弟弟和妹妹。外婆十分疼愛她的弟弟。現在想起來,讓母親身上湧出精力的源頭應該是「希望外婆認可」「想獲得稱讚」。母親她應該去面對自己「我希望被母親認可」的心情,承認「但那不可能發生」,現實生活上卻用一句「我是為妳好」,就把自己身為大人也無法釐清的糾結情緒,一股腦地丟給我這個小孩...

2022/09/20 | 精選書摘

上野千鶴子《妳想活出怎樣的人生?》:為什麼日本政府不講「性別平等」,硬要說「男女共同參劃」?

上野千鶴子教授長年投身性別研究與女性運動,在本書中,她著眼於家庭、校園、感情、職場與社會等面向,透過淺顯易懂的筆法,以一問一答的QA形式回答44道乍看單純卻十分值得深入討論的性別議題,囊括女孩子在成長路上與出社會之際會面臨的各種困境,令人對性別意識有更多的認識和啟發。

2021/05/27 | 精選書摘

《如何做好研究論文?》:20分鐘能傳達自己的研究成果嗎?其實口頭報告比寫論文簡單多了

東京大學名譽教授上野千鶴子,耗費14個月將畢生40年的研究心得和方法系統化。號稱日本最嚴格的「東大上野講座」,歸納整理出論文的18個步驟、143個具體操作。

2019/08/01 | 女性主義有事嗎

我很愛女人/我就是女人,怎麼可能厭女呢?

「女生理科天生就是比較不好」、「女生就是比較情緒化」、「女兒是要捧在手心上疼愛的」這些都是與刻板印象連結的厭女說法。

2019/05/16 | 精選書摘

《我是兒子,我來照顧》:日本的「兒子照顧者」面對哪些性別不平等?

雖然僅有二十八個案例,但是這本書讓我們對「照顧父母的兒子」有更廣泛、更深入的了解。書中充滿了讓人驚嘆並產生共鳴的真知灼見,也打破了我們的迷思和偏見。

2019/05/15 | 精選書摘

《我是兒子,我來照顧》:黑洞般的「兒子照顧」暴露了哪些性別不對等?

然而,即便是面對老一輩的、都有照顧經驗的同性友人,他們也覺得「我才不要自己一個人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哭訴」,所以還是避談照顧經驗。平山先生「發現」,兒子照顧者「最想避開的對象」,正是同性別、同年齡層的朋友,這也讓我們知道什麼是「男性牽絆」。

2019/02/07 | 潘柏翰

2018編輯推薦書單【高齡篇】:人口變少又變老,我們的未來會怎樣?

延續著前幾年在出版市場已經掀起的老人學或銀髮浪潮,2018年相關的作品也相當可觀。以下要推薦的五本書各自從不同的角度切入老化,推薦順序的安排是從整體社會的趨勢或變化到個人層面的相處與互動、從臨終回溯到長期照顧,再到如何維繫與長輩的日常相處。

2019/02/07 | 潘柏翰

2018編輯推薦書單【高齡篇】:人口變少又變老,我們的未來會怎樣?

延續著前幾年在出版市場已經掀起的老人學或銀髮浪潮,2018年相關的作品也相當可觀。以下要推薦的五本書各自從不同的角度切入老化,推薦順序的安排是從整體社會的趨勢或變化到個人層面的相處與互動、從臨終回溯到長期照顧,再到如何維繫與長輩的日常相處。

2018/06/02 | 潘柏翰

《一個人的臨終》:尊嚴並優雅的走完人生最後旅程,需要三個條件

這位思想與筆鋒銳利的社會學家在訪談尾聲又展露出以一貫之的樂觀,表示她對台灣居家臨終或醫療也是樂觀以對。我詢問她原因是為什麼,「台灣的年輕人在我眼中非常有政治參與的能量啊。」來自日本的上野交出了她的觀察報告,希望這本作品也能給走在日本後面的台灣社會一些啟發。

2018/06/02 | 潘柏翰

《一個人的臨終》作者上野千鶴子:尊嚴並優雅的走完人生最後旅程,需要三個條件

這位思想與筆鋒銳利的社會學家在訪談尾聲又展露出以一貫之的樂觀,表示她對台灣居家臨終或醫療也是樂觀以對。我詢問她原因是為什麼,「台灣的年輕人在我眼中非常有政治參與的能量啊。」來自日本的上野交出了她的觀察報告,希望這本作品也能給走在日本後面的台灣社會一些啟發。

2018/02/04 | 精選書摘

為父親送終的經驗,讓我主張「當事人主權」卻對「自己決定死亡」感到遲疑

患者的心情就像雲霄飛車般高低起伏,而家人只能做好被耍得團團轉的心理準備。也就是說,人的想法隨時都有可能改變。即使現在決定這麼做,之後也可能會反悔。從那時候開始,我就不覺得應該為某個填上日期的決定堅持到最後。

2017/09/04 | 楊子琪

從《他們的美好時光》看「女性視角」

社會要求女性成為一個規定的角色,做「賢妻」,做「良母」,然後恥笑她們從這角色出發所看見的視角。好好想想這充滿惡意的path design,你就會發現你對女性視角的輕蔑,可能正說明你是既得利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