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最新文章

2023/09/24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民主警訊:調查發現全球近4成青年願支持軍事或強人統治,比56歲以上比例更高

在18至35歲、36至55歲,以及56歲以上這3個年齡族群,18至35歲對軍事或強人統治的好感最高,56歲以上則最低。在56歲以上這個年齡族群,僅分別約20%和26%民眾願意接受軍事統治和強人統治。

2023/06/28 | 方格子vocus

從MeToo演變成YouToo:「比爛」成為卸責的理由,讓加害者繼續混水摸魚

比爛對於事件的本質都沒有幫助,甚至讓被害者更生氣,很多加害人卻都用這種方式來取代道歉,因為這在以前(甚至是現在),都很有效,特別是政治圈。確實把水弄混,會讓很多旁觀者更看不清楚,或許會讓旁觀者想「他們都一樣」,然後就合理化了這些錯誤的行為。

2023/04/16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朱家安:關於歧視議題,為什麼「天生如此」幾乎都不是好說法?

性別(gender)在多重意義上是社會建構的。社會不只是依照你的性別來對你有特定期待、將特定的刻板印象覆蓋在你身上而已,社會也會依照你的性別去理解你身上展現出來的特性。在這種情況下,說某性別的人類天生傾向於擁有某某特性,就更無意義了,因為社會對這些特性給出回饋的方式並非天生,而是後天建構的。

2023/04/10 | 巷仔口社會學

找尋民主社會發展的理由——紀念影響當代社會科學研究的巨人查爾斯.蒂利

查爾斯.蒂利(Charles Tilly)在學術研究的中後期,改從「關係論」去進一步理解社會的發展。他們認為,蒂利在鼓吹建構一種關係社會學,強調社會關係是社會生活的核心,因此這本社會學的小品,看似與蒂利長期以來的關懷有些落差。但我認為,《人為什麼要找理由?》反而是最能表現蒂利對人與社會關懷的一本書。

2023/04/04 | 讀者投書

淺談馮內果小說《Harrison Bergeron》的政治哲學:你值得擁有你的天生秉賦嗎?

擁有高顏值、好身材、聰明的頭腦在故事中成為了一種原罪。但Harrison他沒有透過非法或不道德的手段獲得以上的條件,照理說應該可以合理的保有這些優勢。如果你也是這樣想,那麼你已經接受了諾齊克所主張的「justice in initial acquisition」。

2022/12/28 | 精選書摘

皮凱提《資本與意識形態》導讀:唯一疏漏是對列寧式中國共產黨運作方式不夠瞭解

皮氏的不平等大歷史檢視,至少有一個視角我在以往西方學術著作中不曾見過:他坦然面對過去數百年歐美強權在殖民主義、奴隸制度等方面所造的孽。老實說,今天世界各地的不公不義不平等,有許多是歐美強權帝國主義造孽的後果。

2022/11/09 | 精選書摘

《一本書讀懂資本主義》:我們應該擔心的是國家內的不平等,抑或整個世界的不平等呢?

你我只能在狹小、破舊的租屋中流連,而位在金字塔頂端的人士,卻擁有幾輩子花不完的財富,這樣的不平等從何而來?倫敦國王學院經濟學和公共政策教授波特斯認為,世界不可能真正人人平等,因為平等也象徵沒有工作或投資誘因了,因此重要的是能在「平等」與「效率」間取捨。目前世界顯然沒有太過「平等」的困擾,因此如何限制資本主義作用下不斷擴大的不平等,是各國以及全球層級的政治制度該面對的挑戰。

2022/11/01 | 精選書摘

《人類的旅程》:是什麼因素促使某些國家的分歧加大?是哪些力量阻止窮國趕上富國?

時至今日,從非洲、中東啟程前往歐洲的難民仍然是各國政要的燙手山芋。儘管偷渡過海或翻越邊境的風險之高,一般人難以想像,但巨大的生活條件差距,仍然支撐著這些難民湧入高度發展國家。這種國家間發展的不平等究竟從何而來?技術發展、物質及人力資本的累積的競爭,早在18世紀就已開始。

2022/09/09 | 精選書摘

《食托邦 Sitopia》:分享餐食是最古老的經濟型態,依賴的不是價格或市場,而是直覺的共通價值

如果我們要建立一個和二十一世紀相稱的社會(以合作而不是剝削為基礎的社會),就需要更理想的分享機制。要探索這個新機制,首先需要了解我們目前的機制——也就是研究它背後的政治思想,是如何演變成為今日民主的樣貌。

2022/08/08 | BBC News 中文

「進步研究」:人類社會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你會過上更幸福、更豐富的生活嗎?

進步研究團體的世界觀不僅可以從他們關注的事物推斷,還可以從他們關注的地方推斷出來。進步研究放在優先位置的往往是美國等富裕民主國家的技術前沿增長,而不是使窮國變得更富裕的追趕型增長。

2022/06/09 | 精選書摘

《人工智慧最後的祕密》:機器學習法可能加深不平等,導致窮人、黑人與拉美裔受到更多監視

雖然帕蘭泰爾系統與國安局系統在結構上有相似之處,但它們已經轉移到地方社區層次,出售給連鎖超市,也賣給地方執法部門。這代表從傳統警政,轉向與軍事情報基礎設施更相關的目標。

2021/12/26 | 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

如何觀察自己是否正遭受「煤氣燈效應」的心理操縱?

「煤氣燈效應」的操控在關係中十分常見,或許操作者並非蓄意籌劃,但依然造成受害者強大損傷,對受害者傷害最大的是:「本來你是相信自己的,後來連自己都不相信自己。」

2021/09/26 | 芭樂人類學

是什麼讓我們裹足不前?想望的能力也會「貧者愈貧、富者愈富」

我還是同意一點:想望的能力並不是平均分布的。也就是說:人人都可以作夢,但很多人不敢做,或者不敢實行。因此,對我而言有趣的問題反而是:到底是什麼限制了我們的夢想呢?第二個問題就是:究竟是什麼限制了我們實行夢想的能力呢?

2021/07/20 | 躺平青年

中國式歧視登峰造極,「人下人」的命不如「人上人」的狗

中國官方和民間不時鼓噪西方世界對其種族歧視和有色眼鏡,殊不知中國內部才是全球最不平等、最不公平的地方之一。中國人長期生活在不公平、不正義的環境中,他們無力也無願去構建一個普遍自由、機會均等的社會,他們不懈追求地是有朝一日能騎在別人頭上耀武揚威。

2021/07/02 | 辣台妹聊性別

數位女性主義:更多#metoo也更加厭女,網路帶來的解放還是限制?

縱使科技的進步帶來了是低門檻的發聲管道,任何人都可以以低成本的方式來近用媒體,達成如#metoo運動的成效。但這樣的無過濾且低門檻的特性,卻加速了新一波的厭女風潮,使得數位女性主義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