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

世界衛生組織(英語: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縮寫為WHO),中文簡稱為世衛組織或世衛,是聯合國專門機構之一,為世界最大的政府間公共衛生組織,總部設於瑞士日內瓦。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5/26 | BBC News 中文

世界衛生大會: 《中央社》記者講述成功申請採訪證,卻遭禁止入內採訪過程細節

曾婷瑄表示,當時使用英語的聯合國工作人員,強調「WHO不再承認台灣護照」,對方又說若二人同時出示中華民國護照及「台胞證」(台灣公民入境中國大陸需要的證件),或可放行。但是,兩人身上沒有台胞證。「他聽起來很有歉意,態度也很好,強調是北京施壓。他說,若他讓我們進去,那麼他的工作將不保。」

2023/05/25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世衛大會12友邦、德法美日澳英等11國齊聲挺台;藍委提九二共識返WHA,陸委會批迎合中共勒索

台灣世衛行動團今天赴瑞士首都伯恩拜會,市長葛拉夫恩里德和國會議員黎曼,兩人都認為未來台灣連結國際仍有很好的機會,「台灣永遠不會孤單」。而對於國民黨立委認為,台灣以「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回應即可返WHA;陸委會昨天表示,中共設「一中原則」政治前提阻擾台灣參與,前述主張是否迎合中共政治勒索疑慮,社會自有公評。

2023/05/24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世衛大會10國接力籲「讓台灣幫忙」,薛瑞元:中國說法是用政治凌駕科學專業

這兩年挺台聲浪一波波,卻仍叩不進世界衛生大會(WHA)的大門,薛瑞元昨天在專訪中表示,「大家都清楚,阻撓台灣加入就是中國因素」。他指出,台灣不加入,資訊或專業就無法提供其他國家;另一方面,體系中的缺漏,將來若有疫情就會成為破口。

2023/05/23 | Abby Huang

台媒要求進入WHA採訪遭拒,外交部:因中國施壓,聯合國體系全面封殺台灣人

針對台灣媒體無法進入世界衛生大會(WHA)採訪,外交部表示這個問題由來已久,近年聯合國體系在中國的施壓之下,「全面封殺阻止國人進入聯合國」,不只是記者沒有辦法進去採訪,國人無法參加聯合國體系相關的會議活動,甚至連一般國人要進入聯合國場域參觀或是要報名參加導覽也不得其門而入。

2023/05/23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中國及巴基斯坦帶頭反對,世衛大會排除台灣參與WHA,日英法捷加等國代表發言挺台

中國不滿多國挺台發言,要求行使回覆權,用3分多鐘長篇大論,措辭與上午辯論相比明顯更為嚴厲,包括批評「炒作」、「以台制華」等。中國代表表示:「以上這些代表個別國家炒作的防疫缺口純屬無稽之談...世界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任何打台灣牌、搞以台制華的圖謀,都將遭到國際社會絕大多數成員國的堅決反對,注定以失敗告終。」

2023/05/22 | 讀者投書

第76屆WHA四大重點:台灣入會案何時審查?重點議程「全民健康覆蓋」是什麼?

第76屆世界衛生大會(WHA76)將於2023年5月21日至30日間召開實體會議,並將透過WHO網站即時轉播 。本文將介紹本屆大會四大重點,包含全民健康覆蓋、衛生緊急事件的新倡議、健康福祉議題與台灣入會案的最新進度,並列出轉播時間與議程,讓讀者可以即時關注本年度大會的討論動向。

2023/05/22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WHA開議,譚德塞遊行遇台灣團,跳針回應稱參與WHO與否由會員國決定

對於台灣參與者的包圍,譚德塞顯得頗為友善,尤其當有台灣人絆倒在地時,他第一時間伸手將人扶起,並主動搭肩安慰。參與者也順勢要求合照,譚德塞也非常樂意在台灣人簇擁下大合照。或許禁不住大群台灣人的口號呼籲與包圍,加上不斷上前友善致意、對話或要求合影,譚德塞終於開金口,回覆台灣民眾的提問。

2023/05/19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美加英德日等8國駐台代表處挺台入WHA,法籍學者投書外媒:世衛沒理由排除台灣

衛福部次長周志浩說,若能參與WHO與WHA,台灣在國際訊息交換管道會更通暢,也更能精確掌握疾病衛生訊息、衛生防治工作技術等,但若無法獲得第一手資料,面對新型病毒株能採取的策略難免比較不確定,衛福部並不樂見,因此台灣才會持續積極爭取加入WHO或是參與WHA。

2023/05/18 | Abby Huang

連續6年無法參與WHA,吳釗燮:中國的阻撓「隨時隨地都存在」,薛瑞元:是全世界的損失

衛福部長薛瑞元表示,台灣無法加入世界衛生大會「是全世界的損失」,比如疫情剛開始,如果台灣是世衛一員,就能在中國封城後有中國人跑到歐洲時,及早提供歐洲國家警訊,讓大家提前做好準備,也許這次疫情不會這麼嚴重。

2023/02/27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華爾街日報》:美國能源部改口推斷COVID-19「最有可能源於中國實驗室洩漏」

美方官員不願透露促使能源部改變立場的新情資與分析詳情,但是他們說,雖然能源部與FBI都推斷實驗室不慎洩漏是最有可能的起源,但兩者推論的理由不同,因此在美內部仍有些歧異。

2023/02/12 | 《科學月刊》

統計COVID-19造成的全球死亡人數,為何比想像中來得困難?

受限於檢驗能力、資料收集的困難,在很多情況下要確切的掌握一個事件如戰爭、天然災害、疫情所造成的死亡人數相當困難。因此,「超額死亡率」(excess mortality),也就是該事件發生時的總體死亡人數和未發生該事件的預期死亡人數兩者的差值,被認為可用以估算這類短期事件所造成的死亡人數。

2023/02/08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土敘強震逾7800人罹難,世衛示警受災人口恐達2300萬,伊斯坦堡搜救協會:感激台灣總是跟我們站在一起

繼台灣首批搜救隊6日晚間搭機前往土耳其救災,第二批搜救人員也在昨晚出發。行政院長陳建仁特別到場授旗,他相信隊員定能達成任務,讓世界看到Taiwan is helping。伊斯坦堡志工團體搜救協會(AKUT)表示,這是成立27年來「最艱困任務」,感激「有像台灣這樣總是跟我們站在一起的朋友」。

2023/02/03 | 葉冠妤

泰國空污嚴重:學校掛紅旗、政府下令居家辦公,6月空氣品質新標準將上路

泰國曼谷及周邊地區近期的空氣品質持續惡化,曼谷一些學校掛起紅旗,政府建議市民在家辦公,並減少戶外活動。許多居民抱怨呼吸困難、眼睛有灼熱感。

2023/01/31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WHO會議決定COVID-19維持全球最高警戒,譚德塞:中國死亡數絕對比通報高

在世界衛生組織(WHO)首度宣布COVID-19疫情構成「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3年後,世衛昨天表示,COVID-19依舊維持全球最高的警戒級別。譚德塞說,1月中旬獲報的染疫死亡人數直逼4萬,其中超過半數來自中國,且中國真正的死亡病例「絕對還要高出許多」。

2023/01/17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專家指中國疫情「20天走完其他國家3年的路」;防疫物資搶手,測溫槍N95口罩假冒品流入市場

中國防疫專家近期受訪坦承,當局公布20條措施後,原推測中國感染人數的上升可能3個月就能走完別的國家3年的路,但實際上只用了不到20天,「感染人數上升速度之快還是超過了我們的估計」。

2023/01/11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中國防疫大轉向學者認為李強起主導作用;口服藥倍拉維價格談不攏,輝端:中國喊價低於中低收入國家

中國稱輝端(Pfizer)藥廠生產的COVID-19治療藥物倍拉維(Paxlovid)報價太高,未能納入醫保。但輝端執行長博爾拉(Albert Bourla)說,談不攏因中國所提倍拉維的定價,低於輝端售予中低收入國家的價格。

2023/01/08 | BBC News 中文

Omicron變種XBB.1.5引發擔憂,是否比早期變種更具傳染性?

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溫迪.巴克利(Wendy Barclay)教授說,XBB.1.5有一種名為F486P的突變,可以恢復與細胞結合的能力,同時繼續逃避免疫。這使得它更容易傳播。世界衛生組織的科學家周三證實,XBB.1.5比迄今為止發現的所有亞變種都具有「生長優勢」。但他們表示,沒有跡象表明它比之前的Omicron變種更嚴重或更有害。

2023/01/07 | BBC News 中文

多國針對中國入境旅客祭出防疫措施,旅行限制對防止病毒傳播有效嗎?

自中國放寬防疫政策後,COVID-19疫情海嘯般爆發。加拿大、美國、法國、西班牙和英國等國家紛紛採取中國入境旅客在抵達時出示核酸陰性結果、或隔離陽性旅客的限制舉措。依照過去的經驗,這樣的舉措對於防範疫情傳入有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