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

中國共產黨,簡稱中共,在中國大陸地區常簡稱為共產黨或黨,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政黨、世界第二大政黨。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1/18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中共秋後算帳,白紙運動參與青年指友人「被消失」

近日社群平台推特(Twitter)廣為流傳一則影片,一名自稱是中國人民大學碩士畢業,現任北大出版社編輯的女青年曹芷馨表示,委託一些朋友在她失蹤後把這段影片公諸於眾,「我已經被警察帶走了,就像其他幾位朋友一樣」。

2023/01/17 | Abby Huang

台灣全島布雷會嚇跑觀光客?陸軍參謀長:解放軍戰甲車登陸前,才於「紅色海灘」布雷

國民黨立委陳玉珍今(17)日受訪極力反對布雷系統,說解放軍最有可能攻打總統府,「還是總統府周圍先佈雷一下?」針對外界質疑,陸軍參謀長章元勳今日澄清,就算預判解放軍半年後攻台「都不需要現在布置」,一定是我方判明登陸發航後,再於第一時間針對登陸路線進行布雷。

2023/01/16 | 精選轉載

「攻台失敗怎麼辦?」就是制約習近平不敢攻台的「底線思維」

在習近平的「底線思維」裡,他應該算是全世界第一深信美軍必然介入台海戰爭的人。因此,近年來,中國各型東風飛彈、航母戰鬥群突破第一島鏈的操演,以及大批中共軍機編隊擾台,其實都是孫子兵法所教授的「不能而示之能」的「詭道」。

2023/01/12 | 德國之聲

【專訪】前美國副國安顧問博明:中共願意犧牲全球公衛,只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

川普時期的前美國副國安顧問博明(Matthew Pottinger)與其妻子、病毒學家鄢唐(Yen Pottinger)受亞太堅韌研究基金會邀請出訪台灣。在接受《德國之聲》獨家專訪時,博明表示自己20年前還是一名報導SARS疫情的記者時,北京做出的反應是非常有問題的。但他們當時的反應,實際上比20年後他們在2019年爆發新冠疫情時的反應還好。

TNL+ 2023/01/11 | 柳金財

侯友宜提出「台灣非強國棋子」,不僅牽制「親美反共」的朱立倫,也凸顯民進黨「聯美抗中」之失衡

侯友宜強調基於平等、尊嚴及友善、彼此信任的兩岸交流過程,顯見四大交流原則構成兩岸關係發展的「社會資本」,無論是強調中華民國認同或台灣主體性及本土性,民進黨皆很難批判和標籤化侯友宜兩岸路線具「親中賣台」行徑。

2023/01/09 | 德國之聲

想提振民營經濟的信心,習近平拿什麼去激勵企業家?

中國當局要想提振民營經濟的信心,光靠輿論造勢和官員表態是不夠的,把馬雲請回來,把罰款還給阿里巴巴,也許更能起到效果。

TNL+ 2023/01/05 | 李少民

【逆滲透中國】中國人對「紅二代」既崇拜又厭惡,這種矛盾和「阿Q精神」是差不多的

雖然普通老百姓認識共產黨的程度不一,但是他們對共產黨高幹的窮奢極欲和貪污腐敗是深惡痛絕的。可是在同時,他們又特別崇拜高官和他們的家庭和子女。中國人最喜歡吹噓的一件事情,就是我認得誰誰誰,他爸爸原來是什麼什麼高官。普通人很難直接認識高幹,所以他們以結識高幹子女甚至孫子輩為榮。

TNL+ 2023/01/04 | 吳崑玉

藍紅媒體與名嘴不告訴你的「國防授權法案」:若台灣有事,美國會怎樣軍援?

美國政府與國會,對台海情勢的評估是很緊張的,長期也不樂觀,所以才要搞多年計劃與合作演訓、教育培訓,翻轉了1972年以來實施五十多年的「低盪政策」。美國雖然仍希望美中「鬥而不破」,但骨子裡就是「圍堵」,手段上用的是「嚇阻」:能不打就不打,但如果有人想要打,咱們也早就準備好用力打。

2022/12/29 | If Lin

【2022熱門關鍵字回顧】10月:胡錦濤被架離中共20大會場,萬聖節梨泰院發生大規模踩踏事件

【2022年10月熱搜回顧】中共20大在本月召開,習近平打破慣例續任總書記,而胡錦濤被架離會場。台灣金鐘獎首次將電視節目類與戲劇類分開舉辦。而這個月台灣發生兩場規模5以上的地震,全台有感。

2022/12/28 | 德國之聲

為了實現經濟反彈,習近平決定讓全中國百姓「早點陽、全面陽」

在擺脫清零政策前,中國政府以「為人民生命負責」為由,實現了嚴酷防疫措施。而現在,突然走向了自己的反面,全面「躺平」,以致於世衛組織都開始擔心,如此發展是否會給全球再次帶來災難。人們不僅要問,習近平領導的共產黨到底在對誰負責呢?

TNL+ 2022/12/28 | 李少民

歷史重演?中國「躺平式解封」,正在複製三年前的「武漢病毒」危機

北京傳出的消息是:大批的人們呈現新冠病毒陽性。更令人擔心的是,很多人的症狀並不是像官方所說的如普通感冒一樣,他們並不僅僅是上呼吸道感染,而肺部也感染並受到嚴重損害。這些感染的人,有很多死亡。包括我的一位在北京的朋友,年僅66歲,感染後死亡。

2022/12/27 | 精選書摘

《紅色警報》:我問台灣外交部長吳釗燮,是否真的能想像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統一?

福山和杭廷頓的預測都錯了:世界沒有通向民主和自由的自動機制,當今世界也不是由許多權力中心組成,而是再次一分為二。我們目前在系統性競爭中仍有這種兩極分化,但不是冷酷、軍事威懾的對抗。如果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決定攻打台灣,這種情況將會改變。

2022/12/27 | 德國之聲

從清零到開放髮夾彎:疫情洶湧,中國宣傳機器如何自圓其說?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助理教授方可成說,中國官員「最終會找到一種方法,把一切都說成是勝利,也許是在感染情況穩定下來之後。」他說:「計算新冠死亡人數的獨特方式已經為其提供了基礎。」他指的是中國政府對新冠死亡重新定義,排除了許多死亡人數。

2022/12/26 | 精選書摘

《紅色警報》:習近平已經沒有回頭路了,他把吞併台灣與自己的政治命運綁得太緊密

本書作者Alexander Görlach是德國著名的學者、記者、企業家,曾經訪問台灣,旅居高雄,並在德國、英國、美國等國家訪問研究,他以一位德國人的視角,觀察中國對併吞台灣的野心,並且以此分析中國對印太以及全球民主的威脅。

2022/12/25 | 德國之聲

海外華人自述:我如何與親朋好友談論中國政治?

在中國國內的網路絡上,網友就是否應該放開防疫措施爭論不休。反對嚴格清零政策的人覺得中國浪費了三年的時間,有人則覺得祖國保護了我們三年。而對於許多旅居海外的華人來說,如何與身邊的親朋好友討論防疫、新冠或者人權、女權,就更加是令人頭痛的難題了。

2022/12/24 | 精選書摘

《上學記》、《上班記》序:何兆武還停留在「毛時代」前,跟聲勢浩大的新思想格格不入

「作為學術來說,馬克思有他非常深刻、非常正確的東西,但我不相信任何人能『字字是真理』。」「『字字是謬論』的恐怕也極少,古今中外都是這樣,哪能真理都讓你一個人包了?」質疑本身就是科學的態度,凡一家之言就不必全「信」,更不用去「仰」。何兆武的那層底色讓他更相信邏輯、信普世價值,屬於普遍的原則都鑽石一樣恒久遠。

2022/12/24 | 精選書摘

《上學記》、《上班記》序:何兆武敘述中,只能讀到淡淡的悲傷,然後又忍不住要笑

所有的烏托邦都有一個假設:每個人都像天使一樣,或者植物一樣的心無雜念。沒有私心就沒有「惡」,這是最起碼的。如果不僅僅是活着,還要完成人類的一個這樣、那樣的共同理想,就得再加一條:絕對忠誠。但是,你忽然發現人心的不可測。那個完美的終極理想,就算每經一道手只打了九折,0.9×0.9×0.9×……×0.9,傳到你手裏的時候,也所剩無幾了。

2022/12/24 | 讀者投書

口述如何「真實」?——讀何兆武《上學記》與《上班記》

面對諸多荒誕,何老在憶往時仍然問了許多「難道不能」、「怎可如此」、「為何這樣」,答案其實顯而易見,說穿了不過就是公理和正義的問題。但在門敲不開的年代,那些問題卻顯得蒼白無力,只覺問者天真。然而,即使歷盡苦難,何老仍在回溯歷史,直面荒誕,誠實以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