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

中華文化,是中國、大中華地區的文明體系,其最早的形式為發展於黃河流域中原地區的中原文化,後來經過長時間歷史演變,以及期間不斷與外族的接觸與文化融合,形成了今日所知的中華文化。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1/21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中國年」改稱「農曆年」,韓國學者推英文正名運動遭洗版

世界各地多將農曆年(陰曆年)稱為中國年(Chinese New Year),但農曆年不只是中國特有的文化,也是韓國、越南、菲律賓等亞洲國家的傳統節日,在英文中以Chinese New Year稱呼欠妥,學者徐敬德呼籲以Lunar New Year作為正式名稱。

TNL+ 2022/12/28 | 李梓成

到外國要好好承傳中華文化?承傳不是光環

一個地方樂種,演奏跟承傳是否必然劃上等號?以彈奏巴赫馳譽樂壇的中國籍鋼琴家朱曉玫,是否在承傳德國音樂?意大利名鋼琴家米凱蘭傑利(Arturo Michelangeli)最擅於演繹拉威爾和德布西的作品,又是否在承傳法國音樂?

2022/01/05 | 躺平青年

【逆滲透中國】沈溺在「厲害了我的國」興奮劑之下,今日中國人依然如魯迅時期般的醜陋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常常針對西方記者對中國的批評,有氣無力卻要充作強勢地反問:「你去過中國嗎?你瞭解中國嗎?」趙立堅大概忘記中國有句古話,「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別人不一定要到過中國才知道中國的醜陋。

2021/11/30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多功能」上海人民廣場:不只結良緣,現在還能交換股票消息、學英語

週日下午,在上海人民廣場旁邊廣東路的都市總部大樓外,總是會有一大群人聚集,他們自備板凳、躺椅與桌子,直接圍成一圈又一圈,討論的聲音伴隨著大馬路的車流,如果不靠近仔細聽,無法知道他們在說些什麼。

2021/10/05 | 精選書摘

余英時《中國文化史通釋》序:情願一輩子觀賞余英時一彎清流

八十年代中英兩國頻頻談判香港前途之際,余先生來信比較頻密,商議文稿事情之餘,常常要我告訴他香港的狀況,說他寄居香港多年,心情如佛經中鸚鵡以羽濡水救陀山大火。

2021/08/06 | 周保松

拔劍四顧心茫然──敬悼余英時先生

我此前沒想過要與別人分享此信,但現在細心體會,開始明白余先生的話,一定不是只想和我一個人說,而是想和所有關心香港命運的人說。

2021/08/05 | 精選書摘

《島嶼時代》:鳳凰島號稱「東方杜拜」,吸引眾多喜歡豔陽的中國富豪來此消費

鳳凰島是在二○○二至二○○三年間填海造地而成,於二○一五年試營運。它的主要資產之一是郵輪碼頭,替愈來愈多喜歡在海上度假的中國人提供位於市中心的泊位。

2020/09/16 | 方格子vocus

好萊塢迪士尼為何要拍真人版《花木蘭》?

《花木蘭》花了大量時間渲染「榮譽、勇敢、真誠」,合了西方人味口,東方人卻覺得無聊。而片尾又引起西方人的反感。這就種下了《花木蘭》西方和東方兩面都不討好的宿命。

2020/09/08 | 方格子vocus

真人版《花木蘭》拍成四不像,迪士尼的顧慮實在多到令人甘拜下風

1998年,迪士尼上映了卡通版《花木蘭》。這個版本因為服裝或文化等等不夠考究而飽受華人市場批評。2020年的《花木蘭》,也沒有逃過觀眾的糾察,不論是從場景、服裝、武打或是劇情都頗受爭議。

2020/06/24 | TJ

【關鍵眼中盯】我們該如何看待那些「台灣不該放中國節日」的論述?

有些人大力鼓吹台灣不該有中秋節、農曆新年這些「充滿中國遺毒」的節日,但這些人常沒意識到國家、人民、文化,其實是可以分開談,也很需要分開談的三樣東西,「中國文化」也並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所獨有。

2019/10/29 | 精選書摘

《習近平與新中國》:「九號文件」代表一場新的大型反西方價值運動已經展開

根據這份文件的說法,共產黨正與已在中國社會某些領域成形的西方自由價值觀進行一場激烈鬥爭。這些價值觀包括憲政民主、普世價值、公民社會、新自由主義與市場經濟、新聞自由、重新評估中國歷史、以及應該根據西方標準評價中國的改革開放。

2019/08/31 | 讀者投書

解構「中國文化」和「文化中國」的差異,讀懂柯文哲兩岸論述盲點

「文化中國」不等於「中國文化」,文化的疆界不該等同於國土的地理邊界,將問題化簡為繁的柯文哲,若非不清楚中國政府的套路而蒙昧引用,就是即使知道中共當局想獨攬文化歷史詮釋權,仍矇騙台灣人民喝下這口井水。

2019/01/26 | 傅紀鋼

張藝謀《影》:唯一慶幸的,是沒用原本屬意的景甜當女主角

《影》無疑是完全張藝謀色彩的電影,這部片雖然面面俱到,電影當中的色彩美學、動作、角色心境(「替身」)全都有了,但力量卻不足。這個不足來自一種商業表現。而進入21世紀的張藝謀,比他早期更難做出批判的作品。

2019/01/26 | 傅紀鋼

張藝謀《影》:本片唯一慶幸的,是沒有用原本屬意的景甜擔任女主角

《影》無疑是完全張藝謀色彩的電影,這部片雖然面面俱到,電影當中的色彩美學、動作、角色心境(「替身」)全都有了,但力量卻不足。這個不足來自一種商業表現。而進入21世紀的張藝謀,比他早期更難做出批判的作品。

2018/07/02 | 精選書摘

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在中國傳統文化機構裏,為何沒有科學的地位?

若用西方眼光來看中國,不僅中國沒有科學,即哲學、宗教等,亦都像沒有完全長成。中國的發明不少,但為什麼在中國傳統文化裡,科學沒有如西方般發展?作者認為中國文化本身自有其一套特殊性的科學。以下將略述一些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