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2023/02/26 | 歪脑|WHYNOT

中國疫情三年下的政治抑鬱:你曾以為生活很堅固,但其實脆弱無比

中國防疫政策在自2023年1月8日的突然轉向也令海內外震驚:其「全面放開」在幾乎無預警、無準備的情況下,令全國各地迅速掀起了嚴重疫情——醫療資源擠兑、確診人數不明、社會集體致鬱——人們如何思考這波「全面放開」?

2023/02/22 | BBC News 中文

中共在兩會前以「重大決定性勝利」總結疫情防控,專家:對異議者發出警告

中共最高領導層中央政治局常委召開會議總結中國三年疫情防控,以「重大決定性勝利」、「奇蹟」等詞總結中國抗疫,並稱中共應對疫情措施成效巨大。紐約州立大學奧爾巴尼分校政治學教授陳澄表示,中共中央在此時對疫情做出總結,明顯是希望在下個月兩會和新政府開始工作之前,在疫情這件事上正式劃下句號,徹底翻篇。

2023/01/28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中國春節期間並未如預期出現COVID-19感染高峰,專家:病毒有點傳不動了

今年是中國防疫政策放寬後的第一個春節,中國卻並未出現新一波COVID-19感染高峰,甚至檢測陽性率從去年底開始就逐步下降。且由於疫情趨緩,中國今年春節期間也出現報復性旅遊潮,各大景點重現疫情前人山人海的盛況。一名中國發燒診室醫生王波更表示:「不僅感冒發熱的人少,連酒後打架、摔傷的人都少了。」

2023/01/26 | BBC News 中文

中國疫情嚴峻死亡人數上升推高棺材銷售,鄉村醫生:多數死者都有潛在疾病

每年數以億計的年輕人回到家鄉慶祝農曆新年,他們返回的村莊現在主要是老年人居住的地方,而老年人更容易受病毒影響。在中國的鄉村,人們對生死處亂不驚。一位農民說,人們仍會像往常一樣慶祝新年,「我的兒子和兒媳很快就會回來」。

2023/01/23 | BBC News 中文

春節恐引起中國農村地區疫情爆發,逐漸回穩的港台疫情今年能否迎來終結?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榮休教授李敦厚則表示,如果COVID-19確實有某些天然的動物宿主,那麼全面消除COVID-19是不可能的。因此,COVID-19幾乎不可避免地永遠存在。「我們要面對的是,怎麼依已學到的COVID-19防疫經驗,在世界各角落全力防止這種病毒的大規模傳播。」

2023/01/21 | TNL 編輯

韓國月底將取消室內口罩禁令,總理韓德洙警告確診數恐攀升

韓國總理韓德洙在COVID-19因應會議上說:「儘管中國病例攀升令人憂心,韓國的每日新增確診病例數持續下滑,這裡的情況獲得控制,沒有重大問題。」

2023/01/17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專家指中國疫情「20天走完其他國家3年的路」;防疫物資搶手,測溫槍N95口罩假冒品流入市場

中國防疫專家近期受訪坦承,當局公布20條措施後,原推測中國感染人數的上升可能3個月就能走完別的國家3年的路,但實際上只用了不到20天,「感染人數上升速度之快還是超過了我們的估計」。

2023/01/14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北大報告估算中國已9億人染疫,拒倍拉維與西方疫苗,專家稱因缺錢、無法拿回扣又好面子

北大國發院副教授馬京晶等人近日發布一份疫情感染報告,估算出截至今年1月11日,中國累積約9億人感染。中國放寬管制疫情大爆發,當局否決將COVID-19治療藥物倍拉維納入醫保,又不願引進成效較佳的西方疫苗,決策邏輯令人費解,專家說這是因財政吃緊、官員要拿好處,加上拉不下臉向西方開口所致。

2023/01/13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學者:疫情衝擊,中國社會第二階級面臨崩解危機;《紐約時報》:「清零派」與「解封派」撕裂對立,政府出手控制

中國防疫政策急轉彎放棄「清零」後,民眾出現兩派意見對立。「清零派」暗示批評,中共取消「清零」政策讓國內和西方的惡意批評者有了主動權,甚至削弱了中共在忠實支持者心中的地位。爭論的另一方是「放開」或「解封」派,他們視解除封控為一種解脫,認為社會迫切需要中共從人們日常生活中退出。

2023/01/12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王必勝指兩度向對岸表達疫情合作意願,中方稱未收到訊息

針對中國大陸近期的疫情,總統蔡英文在元旦講話中表示願就對岸疫情提供必要協助;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則指已2度表達互助合作意願,有待中方回應需求。對此,大陸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昨在例行記者會上稱,「據我了解,兩岸醫藥衛生合作協議大陸窗口單位沒有收到相關信息」。

2023/01/11 | 羅子恆

停發日韓旅客簽證反擊歧視性入境措施,中國外交部稱「採取對等措施」

隨著中國疫情升溫,各國透過檢疫措施防堵病毒擴散,日韓兩國卻意外引起中國不滿,遭質疑「缺乏科學依據」而設立防疫措施。10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就直言,中方將採取「對等措施」。此外,疫苗價格也成為中國疫情的爭議之一。

2023/01/11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專家指中國第二波感染高峰在5至6月之間;染疫被妖魔化,中國偏鄉老人諱疾忌醫

《紐約時報》報導,中國日前進入為期40天的春運,數以百萬計的外來務工者返鄉過年,他們搭乘火車和長途汽車離開工業城市、建築工地和城市,脆弱的農村地區正面臨大規模的感染衝擊。此外,因COVID-19被妖魔化,農村的老人覺得染疫很丟臉,當地醫療院所幾乎不談新冠病毒。

2023/01/11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中國防疫大轉向學者認為李強起主導作用;口服藥倍拉維價格談不攏,輝端:中國喊價低於中低收入國家

中國稱輝端(Pfizer)藥廠生產的COVID-19治療藥物倍拉維(Paxlovid)報價太高,未能納入醫保。但輝端執行長博爾拉(Albert Bourla)說,談不攏因中國所提倍拉維的定價,低於輝端售予中低收入國家的價格。

2023/01/10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中國疫情轉向地方性流行,「陽康」體檢商機崛起,《新華社》間接承認白紙運動終結清零

中國各地正走過感染高峰,許多患者康復後仍有胸悶、疲憊等症狀,「陽康」體檢商機趁勢而起。官媒《新華社》則撰文為政策變化「釋疑」。星媒昨天分析指出,《新華社》長文間接承認「白紙運動」逼中國政府改變抗疫思路,反映官方先前並無過渡至後清零時代的明確規劃。

2023/01/09 | 溫偉軒

今日本土新增1萬6902例、死亡40例,王必勝:中國入境旅客陽性率19%,未檢測出新興變異株

今日新增1萬6902例本土個案及40例死亡。指揮官王必勝表示,雖然仍在上升,但幅度已經趨緩,不必太過擔心。對於中國部分,1月1日至7日共採檢了8259人,陽性人數為1571人,陽性率是19%,與日韓檢測結果大致相同。

2023/01/08 | TNL 編輯

中國鬆綁邊境,泰國要求所有旅客入境須出示疫苗接種證明,歐盟3國呼籲「非必要勿前往中國」

隨著中國邊境政策的開放,多國紛紛加強邊境檢疫措施以因應中國旅客的到來,曾表示不會針對中國遊客實施特別措施的泰國,日前表示所有進入泰國的遊客都要出示疫苗接種證明;而德國、比利時及盧森堡也先後呼籲國民:「非必要不要前往中國旅遊」。

2023/01/07 | BBC News 中文

多國針對中國入境旅客祭出防疫措施,旅行限制對防止病毒傳播有效嗎?

自中國放寬防疫政策後,COVID-19疫情海嘯般爆發。加拿大、美國、法國、西班牙和英國等國家紛紛採取中國入境旅客在抵達時出示核酸陰性結果、或隔離陽性旅客的限制舉措。依照過去的經驗,這樣的舉措對於防範疫情傳入有效嗎?

2023/01/07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中國推第10版診療方案,快篩列診斷標準、廢止集中隔離;防疫鬆綁後,中國工程院半個月20位院士離世

中國政府放寬防疫管制導致疫情大爆發,諸多相挺政府防疫政策的專家屢遭抨擊。中國社群平台微博昨天公告,針對1120個發布攻擊專家學者言論的帳號給予禁言處置,包括被網友稱為「毛左」的北大學者孔慶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