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中醫

中醫學,亦稱漢醫學,是一種起源於中國漢族且至今已有千年歷史的傳統醫學。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11/12 | 健康醫療網

季節變化鼻涕流不停,是感冒還是過敏?中醫傳授兩大食療方增強抵抗力

中醫認為感冒是外邪引起,先決條件可能是本身體質較為虛弱,因此在較為虛弱的狀況下容易招致外來邪氣,可能風寒、風熱,本身體質又有寒熱偏盛,因此有不同表現。

2023/11/08 | 林慶順教授

立冬時節常讓人咳嗽不止,吃「川貝枇杷膏」真能有效止咳嗎?

就中醫學的立場而言,枇杷葉對多種呼吸道疾病是具有療效,儘管尚不清楚其作用機制。事實上,就西醫學的立場而言,這些療效都還沒有獲得臨床試驗的證實。

2023/09/10 | uho優活健康網

不是只有曬太陽才會中暑!中醫警告:這種體質待在冷氣房也會中標

中醫將中暑分為陽暑與陰暑,「陽暑」好發於夏日在外奔走工作者。「陰暑」則是四季都有可能產生,大多會發生在很少運動,長時間久坐冷氣房的人身上;另外體質虛弱者、熬夜、睡眠不足的人更易好發。

2023/09/08 | NOW健康

24節氣「白露」:養身滋陰多吃「顧肺」食物,中醫提醒轉骨好時機別錯過

賴睿昕透露,中醫養生注重順應天時,強調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在入秋白露之後是最適合轉骨的時機,邁入青春期的孩子可以趁這個時期,服用轉骨方,來幫助成長、改善體質。

2023/08/08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今天立秋,中醫師分享養生秘訣:飲食建議潤肺生津,穴位按摩改善過敏鼻塞

每到立秋,因為夏季才剛結束,天氣大多仍屬炎熱,盛夏餘熱未消,所以要小心「秋老虎」,日夜溫差會開始變大,要慎防感冒上身。首先從「食」的方面著手,秋季飲食上建議要潤肺生津,用酸味收斂肺氣,潤肺方面,可服用芝麻、百合、蜂蜜等食物滋陰潤肺,還可以吃銀耳蓮子露。

2023/07/10 | 精選書摘

《紫微攻略・紫微斗數新手村》:「疾厄宮」是古人用大數據統計出來的健康調查表

例如有個人天生肝比較差(本命盤),而在某個十年他會因為工作機會很多(大限官祿宮化權加擎羊,暗合疾厄宮),很拼命,所以導致肝不好,最後導致手指乾枯,眼神泛黃,皮膚泛黑,甚至是皮膚病或是肝病,這就是基本疾厄宮的判斷方式。

2023/06/22 | uho優活健康網

心情浮躁、食慾不振恐為「夏日疲勞」,2款中醫茶飲讓你補元氣

初夏悶熱的天氣總是讓人昏昏欲睡、渾身無力,有些人甚至會食慾下降,變得心情浮躁、不安,到了晚間更難以入睡,常感疲倦、虛弱等不適症狀。中醫師提供「初夏元氣法則」保健法,幫助民眾透過日常飲食補氣補力。

2023/04/23 | 精選書摘

《子宮好,女人才好》:月經病是子宮的求救信號,經痛的直接原因是「不通」或「不榮」

不通和不榮很容易分出來,不通的痛是「硬痛」,不榮的痛是「軟痛」。硬痛的痛感來得更重,位置明確,不想被按揉;軟痛是隱隱的痛,綿綿不斷,散在整個小肚子裡,揉一揉就會舒服一些。很多時候,不通和不榮同時存在,就看哪個為主了。

2023/02/21 | 常春月刊

「慢性疲勞」分為心脾兩虛、肝鬱氣滯、氣滯血瘀三大類型,中醫教你對症下藥

臨床上,中醫可將慢性疲勞根據體質、肇因,以及病程進行的不同所產生的不同症狀,再區分作心脾兩虛型、肝鬱氣滯型、氣滯血瘀型三大類型。除了根據體質飲用茶飲外,康涵菁也推薦3組穴位,透過按壓穴位可加強功效,適合經常感到疲倦的民眾。

2023/02/10 | 精選書摘

《腸胃調整好,百病不上身》:瘦子和胖子的煩惱有何不同?為啥胖了瘦了都是「脾虛」?

針對消化道患者們最為關心與煩憂的多種病症,北京市中醫藥研究所主任醫師李博,在本書中詳細地分析了臨床治療醫理與經驗,藉由親切案例的解釋,幫助你瞭解腸胃病症狀的表現、治療的方法、醫學的原理等等,並提供了「中醫X西醫」雙管齊下的具體解決方案。

2023/01/13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中醫診所混入硃砂造成民眾鉛中毒,環保署公告列管四氧化三鉛,致人於死最重處無期徒刑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表示,過去曾發生中醫混入四氧化三鉛,造成民眾鉛中毒的事件,昨(12)日正式公告將四氧化三鉛列管,未來若造成人體健康危害甚至致死,則可處無期徒刑、併科最高新台幣1000萬元罰金。

2022/12/06 | 洪心容

為何子宮不會把受精卵給踢出去?如果免疫系統出錯,中醫又能做什麼?

經過一場「全面入侵媽媽子宮」的胎盤生成之戰,這個噴射拉屎的小鬼已經安頓好,準備舒舒服服的在媽媽子宮住到他想要出來為止。這邊讓我們一起回到最初的問題:為什麼這個全面入侵的受精卵、逐漸長大的小鬼,沒有被媽媽子宮的免疫系統給踢出去呢?

2022/12/05 | 常春月刊

四肢冰冷不全是「冷底」體質,中醫師提醒:吃錯食物越補越糟

一般人陽氣充足只在寒流來襲的時候才手足冰冷,然而有一部分的人即使在夏天也會手腳冰冷,不舒服的症狀甚至會影響到日常生活與睡眠,此時就會建議從內在體質來做改善。

2022/10/24 | NOW健康

中醫師提示「三要二遠離」原則,幫助孕婦提升免疫力對抗病毒

許多孕媽咪深怕染疫對胎兒造成影響,加上孕婦的免疫力比平常人低,又是確診的高風險族群,尤其進入第3孕期的媽咪們心肺負荷加重,所以在第3孕期的風險也相對更高。為了讓孕婦可以安全度過疫情,中醫師周宗翰提出「3要2遠離」的原則,讓媽媽在日常中可以增進免疫力,成功對抗病毒。

2022/10/20 | 精選書摘

劉仲敬《窪地與韭菜》:中國「四大發明」就是一種歷史神話,東亞的技術一直沒有先進過

本書蒐集劉仲敬歷年對中國及中國人的各種深刻觀察及犀利評論,分為四個主題,包括:中國文化、中國人的心理、當代中國社會與中國共產黨統治、以及中國(人)即將面臨的可能結局,以問答的形式呈現大多數中國人不敢面對的真相。

2022/08/18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長庚醫院研究:中西醫整合治療COVID-19阻「細胞激素風暴」,死亡率差近3倍

研究顯示,同時接受中西醫整合治療的病人,痊癒率高達84.6%、死亡率約15.4%;僅接受西醫治療的病人痊癒率60%、死亡率40%,凸顯中西醫整合治療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