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間選民

根據中間選民理論,社會上各種持有不同政策偏好的選民都可以依據其政治傾向在各政策座標平面(x)上定義出屬於他的一點,而聚集在中位數政策的選民集合(y)就稱為中間選民,以常態分佈統計上會是一個以此點為中間,左右漸少的鐘型分佈。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1/16 | BBC News 中文

賴清德當選民進黨主席,「務實台獨者」的他會是下任台灣總統嗎?

2016年台南地震導致住宅大樓倒塌,他一周內幾乎24小時不眠不休,每天前往勘災的堅毅形象,被市民稱為「賴神」。但是,他也因為政治潔癖屢被批評。當年有評論者稱,賴清德「愛恨分明」,不容許有灰色地帶,這表現在他對於任何指責或媒體批評都看得很重。

2023/01/10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日本學者小笠原欣幸:吳怡農選得很好,但要說民進黨止跌「言之過早」

針對吳怡農與王鴻薇的得票差距縮小,小笠原認為,由於這次補選沒有第三勢力參選,民進黨沒有高興的理由;倘若與去(2022)年11月台北市長選舉相比較,王鴻薇和吳怡農都贏得了黃珊珊的支持者,只是吳怡農贏得更多。

2022/12/31 | 讀者投書

青年首投族看「討厭民進黨」的原因,與執政黨的未來課題

從民進黨贏得四大公投卻漸漸流失中間選票開始,政府雖然帶領社會與疫情共存,但卻沒有與人民和解,也很難去理解自身施政敗在哪,加上許多極端支持者批評其他選民不支持民進黨就是不愛台灣,2022地方選舉大敗,就成為了人民的「拍桌」。

2022/12/21 | 彭振宣

台灣的地緣政治命運就是「四戰之地」,只有「武裝到牙齒裡」才有爭和平的籌碼

其實古今中外所有的例子,都指向處在「四戰之地」的人民只有在自己武裝起來後,才有跟周遭強權談和平、爭中立的底氣。只有你真正能讓對手感到威脅,對手才會把跟你和平相處當作一個值得認真考慮的選項。所以今天面對增加役期、購買軍火之類的政策,大家應該要想得更遠。

2022/12/11 | 《思想坦克》

其他政黨當然也有所謂的側翼網軍,為何只有民進黨的側翼被罵?

主翼不在,剩下側翼的自主護航,被民眾認為是當中央執政權的打手而給予更嚴格的標準,而側翼則認為自己根本不具有權力、民進黨受到地方執政與中國打壓鉗形攻勢,而認為民眾雙標更為怨懟,就成為當下的情況了。

2022/12/05 | BBC News 中文

九合一選舉再次大敗後,民進黨能否複製2020年大選翻盤的奇蹟?

2022九合一選舉中,沒有特定藍綠立場的中間選民,已經被各方視為左右台灣未來選舉的重點投票族。他們立場並不固定,時而根據「仇恨值」來投票,也就是考慮「討厭誰」或「對誰失望」多於政策。這一現象被分析者認為是台灣未來投票的重要指標以及隱憂。

2022/12/01 | BBC News 中文

「我之前兩次都投給蔡英文,現在非常後悔」:為什麼執政的民進黨不再受年輕選民青睞?

政治學者翁履中認為,如2024年總統大選侯友宜丶柯文哲等人參選,抗中牌將更難打響。「他們都是台派,地方出身的,你很難給他們貼紅色標籤。事實上,台灣除了洪秀柱丶張亞中等極少數外,已經沒有『親中派』。 現在只是『台灣獨立』跟『中華民國獨立』的差別而已。人們也許討厭國民黨,但更討厭民進黨整天說人『賣台』,過度分化社會。」

2022/11/30 | BBC News 中文

台灣九合一選舉四大要點:藍勝綠敗,抗中保台、修憲複決與2024大選

台大政治學系名譽教授趙永茂對《BBC中文》分析指,整體而言這對綠營更有利,但是也不能忽略年輕人對民進黨日漸不滿的現象。 「年輕人比較不像老一代有政黨慣性,他們的票是流動的。 台灣已經有反對社會的形成,意思是做不好你就下台,我投給你不是因為支持你,而是因為反對另外一個,這是民主發展的一種進步,台灣也慢慢發展到了這個階段。」

TNL+ 2022/11/29 | 傅紀鋼

蔡英文複製過去國民黨「我是為你好」的傲慢優越感,讓「討厭民進黨」成為各界共識

蔡政府執政的問題不在改革或政策上,雖然不是一步到位,但相較馬政府與扁政府時代,蔡英文的確在年金改革、促轉會、房地產時價登錄上有較多著力。那問題出在哪呢?那種傳統國民黨家父長式的「我是為你好」的政策推廣,忽視溝通的重要性,雖然可以成功推行政策,但民心在這個過程,也漸漸形成強有力的反綠勢力。

2022/11/24 | TJ

【關鍵眼中盯】廢票其實沒有那麼廢!願意投票的人越少,你心中的「爛人」就越開心

當投票所只剩下最狂熱最死忠的那群選民,藍綠自然會極力討好極端的群體。出門投票,讓藍綠知道台灣還有一群關心政治,但對檯面上人選都看不過的選民,當這個數字大到可以左右選舉結果,那些「壞人」才可能在下次選舉,做些會讓你願意投他的事。

2022/11/10 | BBC News 中文

2022美國期中選舉:華人移民二代積極參與政治,「現在的美國,好像變相的台灣戒嚴時期」

Peter在這次期中選舉中幫助他所在的城市東谷市競選市議員。有趣的是,他支持的並不是與他所傾向的共和黨,而是一名民主黨人。他說自己告訴27歲的亞裔候選人尤煜琳,「我不同意你的政見,但我支持你,是因為你值得,你對這個城市做的貢獻比其他候選人都要多。」

2022/11/05 | 李秉芳

【台北市長選舉辯論會】黃珊珊強調24年市政經驗:「偉大的市民,你們不是藍的,也不是綠的,你們是自由的」

黃珊珊表示,若是自己當選,隔天就可以無縫接軌上工,更會是首都第一位女市長,8年前大家努力共同推倒藍綠高牆實現的開放政府、公開透明、全民參與將繼續存在,她會努力打造廉能勤政的全民政府,用人唯才、廣納百川,以市民利益為本。

2022/09/10 | BBC News 中文

BBC看台北市長選舉:金句指揮官、國民黨儲君、前任副市長,還有哪些你應該了解的看點?

台灣政治人物通常以台北市市長為參選總統的踏腳石。《BBC中文》盤點目前浮出檯面,已經正式登記參選的三位候選人,了解他們的背景以及從政經歷,以及目前民調的結果。

2021/12/27 | 柳金財

公投猶如一把雙面刃,最終藍綠對立與極化政治操作中成為「三輸」結局

本來公投議題即是用來解決政黨功能不足、議會角色錯位及政府失靈等問題,然最終卻助長政黨對立,陷入反中與親中路線之競逐撕裂台灣社會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