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

人的本性(英語:Human nature),簡稱人性,是一個概念,指的是基本的性情和特徵——包括思想、感覺和能動性——人是被認為有本性地。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2/12/02 | 精選書摘

佛洛姆《人類破壞性的剖析》導讀:我們如何理解「過度的」攻擊性?尋思人類的破壞性從何而來

佛洛姆是一位以人本主義角度來觀照人類的社會心理學家、哲學家、精神分析師。他在《愛的藝術》中談愛是人類的本能,可透過學習來喚起愛的能力。在《人類破壞性的剖析》中,他從人性的惡切入,探討人類的暴力傾向從何而來,破壞性行為是否為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

2022/10/16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專訪】《行星語書店》作者金草葉:所謂的愛就是去擁抱痛苦,愛的關係中本來就內包著「傷害彼此」

我不認為將身體完全替換成機器,就會失去人性。我認為人類並沒有普遍性的「本質」之類的東西。我認為所謂「本質」是一種很個人化、個體化的東西。不過,身體的機械化或是將精神數據化後上傳,對人個體而言都是非常巨大的變化。然而這意味著什麼,是不是也只能成真了以後才能夠被分析呢?

2022/10/01 | 讀者投書

我們都是負傷的人,但不要在與怪獸征戰時,把自己也變成了怪獸

不要在與怪獸征戰時,把自己也變成了怪獸。成為一頭怪獸的背後可能有許多辛苦和困難、可能犯了許多錯誤,沒有人生來就甘心樂意、歡歡喜喜地想要成為壞人;但是想要成為一個好人,需要很多很多的幸運、很多很多的守護,還有很深很深的自覺與堅持。

2022/08/18 | 精選書摘

《我為何會這樣?》:蜷臥在救生艇另一側,虎視眈眈要把你吃掉的,其實是你自己的影子

利用以榮格理論為基礎的MBTI®為工具,將人的性格分成16種。分析人格特質、興趣與需要、強項與優勢、人際溝通風格、成長建議。測驗輕鬆有趣,3分鐘知道結果,16分鐘瞭解自己。

TNL+ 2022/05/31 | 傅紀鋼

【影集】Netflix《愛x死x機器人》第三季:〈吉巴羅〉可說是「純藝術作品在串流平台上傳遞」的典範

《愛x死x機器人》是Netflix串流平台主打的一齣風格強烈,揉合了賽博龐克、科幻、人性、性,等等元素的動畫影集,如今第三季終於上映,大多水準之上的作品,以及畫龍點睛之作-〈吉巴羅〉,一掃第二季平淡無奇的陰霾,再次掀起一波科幻熱潮。

2021/10/21 | TNL特稿

【書評】吳曉樂評《人慈》:「人之初,性本善」,你我都是幼犬人

《人慈》或許能驅動人們完成一場跨越國界宗教語言等藩籬的自我實現,若我們重視人性中實則存有可觀的仁慈、友愛等特質、校對人性的認知,我們會展示出一個「人慈」的樣貌,而接收到的人將更願意人慈,我們終能成就改變。

2021/06/21 | 讀者投書

什麼(不)是演化心理學?根基於演化論的三種人性研究方法

一些學科會被誤認是演化心理學,但它們卻有截然不同的方法論與研究重點。本文將為大家介紹演化學下其中三種人性研究方法,並簡單比對三者的異同處。

2021/06/08 | 精選書摘

《我還能變好嗎?》:優秀領導能力 vs. 心理病態特質,誰更常被選為領導者?

心理病態特質與領導能力確實存在聯繫—心理病態與較差的領導績效相關。也就是說,許多存在心理病態特質、領導能力並不出色的人,獲得了更多支持,被選為領導者。

2021/04/19 | 傅紀鋼

李滄東《綠洲》之所以無懈可擊,是因為它做到了《消失的情人節》做不到的事

李滄東的《綠洲》是無懈可擊的電影,也難怪陳玉勳對其推崇備至,因為它做到了陳玉勳做不到的事。接著來看《消失的情人節》所引起的爭議。

2021/01/29 | 港台電視31

零距離科學:回顧與前瞻——人工智能篇

今集《零距離科學》,將會帶大家「上天下海」參觀研發不同類型的動物機械人,探訪已在人類社會工作的人工智能機械人,及討論人工智能的未來發展方向,千萬不要錯過!

2020/12/15 | 精選書摘

《站在邊緣之境》:培養同理心的一種方式,就是「把對方當人看待」

同理心通常是慈悲心的一個重要特徵。我們需要謹記自己與他人的差異,才能指引同理心的發展。這個說法聽起來很像來自佛教徒的奇怪建議,因為佛教強調不分我他。

2020/09/10 | 精選書摘

《失控的群體思維》:人們希望看見納粹劊子手「異於常人」,但事實並非如此

米爾格倫記得,有個男性受試者以徐緩而堅定的步調,帶著「悲傷沮喪的神情」,完成整個實驗。另一個人則是在加重電擊處罰時,突然放聲笑了出來。

2020/09/10 | 精選書摘

《失控的群體思維》:九一一事件讓小布希獲得美國總統史上最高支持率

2004年5月,民主黨某位選戰操盤手觀察:「無論小布希在面對(伊拉克)戰爭和九一一事件的表現有多糟,只要選民的情緒被激起,我們就只有死路一條。」

2020/06/16 | 精選書摘

馬斯洛《動機與人格》:一個人人都心理健康的「優心態國度」,會發展出什麼樣的文化?

健康的人有能力抽離周遭環境,也就是說他們是按照內在法則而不是外在壓力生活。一種內在自由讓他們成為他們。當他們不在乎別人的肯定或否定,追尋的是自我肯定,他們就擁有心理的自主性。而好的環境要能提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