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最新文章

2023/10/31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世新中文系11月討論停招案、最快114學年實施,中文學會呼籲面對人文學科失衡危機

面對時代挑戰,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徐國能認為,中文系不能自怨自艾,應該將傳統與現代結合,例如台師大文創學程結合編劇、電視劇製作、舞台劇、紀錄片等領域,深受學生歡迎。

2021/05/18 | 精選書摘

《地球深歷史》導論:檢驗歷史會發現,「科學與宗教一再衝突」的看法經不起考驗

科學史的書寫也經常落入「輝格式」的窠臼,渲染成推動或阻礙科學進步這兩者之間的對決。經典的「科學革命」敘事即為一例,將哥白尼、克卜勒、伽利略與牛頓視為同一「道統」傳承,突顯這些科學偉人為啟蒙進步貢獻的價值,而忽略其學說在歷史上的內容及脈絡,可能與今日的認知有極大出入。

2021/05/17 | 精選書摘

漢娜鄂蘭《人的條件》前言:我在初版60年後重讀本書,仍舊懾服於鄂蘭的先見之明

本書是一代政治思想家漢娜・鄂蘭最重要的思想拼圖,試圖帶領讀者重返政治哲學的原初條件:政治是關乎眾人之事,每個人都可以帶著思考去行動、啟動新的事物,儘管彼此交互作用的結果是偶然而不可測的。

2020/07/24 | STS多重奏

與岩本茂樹教授對談(上):如何用社會學沖一杯文藝咖啡?

岩本茂樹教授:其實許多文藝作品確實有抓到社會學的真髓,所以我會透過分析這些作品來寫社會學的書。對我而言,如果直接去看社會學的專書,有時反而難以理解。但是如果搭配一些文藝作品來解說的話,看完之後才會感到──「啊,原來是這樣子啊……」。

2020/07/08 | 數位教育實驗林

看過台大和這些國外名校的線上課程,你不會再說「文科無用」

傳統上,有些人會覺得人文學科沒什麼「產值」,但講話沒有重點、企劃不夠完善、溝通無效又耗費大量時間等問題,就是人文學科「有用」的地方,而這些台大和國際名校開設的課程,就能提供硬知識無法解決問題的應用解方。

2020/05/15 | 數位教育實驗林

寧可學編碼、不想學歷史,人文學科如何靠「線上教學」翻身?

和「感覺很實用」的理科相比,人文學科課程在線上教學世界中,或許不那麼符合平台的考量,需要較學者更多的課程設計協助,和更打動人心的宣傳方式,同時也要提升人文學科證照對於在職者的幫助,讓人文學科MOOC開展新局。

2018/10/08 | Kayue

一場學術惡作劇引起的爭議

三人策劃了一場學術惡作劇,「創作」論文投稿至一些人文學科期刊,更獲得刊登。然而他們自揭這場惡作劇後,其動機以至如何詮釋結果均有爭議。

2018/09/10 | 書生百用

否定客觀(一)後現代主義與社會建構論

後現代理論家認為,他們之所以支持極端社會建構論,是因為傳統的客觀知識論根本通過不了歷史考察與批判分析,社會建構論有其理論基礎。

2018/09/07 | 書生百用

否定客觀(一)後現代主義與社會建構論

後現代理論家認為,他們之所以支持極端社會建構論,是因為傳統的客觀知識論根本通過不了歷史考察與批判分析,社會建構論有其理論基礎。

2018/08/16 | 陳娉婷

人文學科為何日漸萎縮?——浸大、嶺大學者親述苦況

人文學科被邊緣化,成為聯招放榜的「水泡科」,或大學高層在財赤時的首批開刀對象。嶺大學者葉蔭聰剩下2年試用期,批評研究評核扼殺學者的人文關懷;浸大講師陳士齊快要退休,批評校長錢大康為追排名,犧牲許多信念與原則。

2017/12/05 | 王偉雄

世界會因科技發展變得更好嗎?

世界會變得更好嗎?如果問的是人類的知識、科技、和物質生活水平,答案應該是肯定的;可是,如果問的是價值取向和精神生活,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

2017/12/04 | 王偉雄

世界會因科技發展變得更好嗎?

世界會變得更好嗎?如果問的是人類的知識、科技、和物質生活水平,答案應該是肯定的;可是,如果問的是價值取向和精神生活,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

2017/11/23 | 余海峯 David

「這門學科有甚麼用?」

我認為問「XX科有甚麼用?」這個問題的時候,應該反省到自己的不足。學問有無用,從不在於學問本身,而在於學習的人懂不懂得如何去運用。

2017/11/23 | 余海峯 David

「這門學科有甚麼用?」

我認為問「XX科有甚麼用?」這個問題的時候,應該反省到自己的不足。學問有無用,從不在於學問本身,而在於學習的人懂不懂得如何去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