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道

人行道是專門為了行人而鋪設的道路、或僅行人或輪椅可通行而禁止車輛通行之道路。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TNL+ 2023/05/12 | 平雨晨

嬰兒車禮讓汽車:台灣「裡外不是人走」的行人地獄,也是一條條少子化道路

在當代仍多以女性為照顧嬰孩者的狀況下,混亂的交通環境可能加深女性對嬰兒車的移動與搬運過程,其舉步艱辛可能擋住其他行人或駕駛者的通路,又同時容易遭受白眼或謾罵,甚至深化大眾對「馬路三寶」的性別刻板印象,讓台灣交通不只是地獄,更是「少子化道路」。

2022/12/18 | 讀者投書

CNN報導台灣的道路交通「宛如地獄」,官員何不實際到馬路去觀察問題出在哪?

許多台灣交通的問題,都需要交通相關單位的設計人員,實際到馬路去觀察才能得到解答,但目前交通部的相關執掌單位似乎還在佛系設計中,只寄望用教育宣導和加強開單來當作改善作為。

2022/08/02 | TNL特稿

日本留學生看台灣交通環境(下):機車騎士的怒火,重新審視「以汽車為主體」的社會

若政府頒布「車庫法」,或者嚴格取締交通違規、加強駕照制度、牌照獲取等等,不難想像會與一部份人發生衝突。任何政府都對民意十分敏感,因此不能輕易冒風險造成民意的反彈。為此,在台灣的我們需要將分散在各處的——對於交通環境的——悲傷和憤怒匯集,進而打造對政權有影響力的輿論。

2022/07/10 | TNL特稿

日本留學生看台灣交通環境(上):有如處於「戰爭狀態」,馬路上是個弱肉強食的世界

交通基礎設施不完善,特別是人行道和公共交通設施不完善,塑造台灣交通成為弱肉強食的世界,體積大的交通載具佔上風。如果你想在台灣的馬路上確保自身安全,擁有一輛汽車是唯一的選擇,不能擁有汽車的人不可避免地成為弱者。

2021/12/11 | 眼底城事

人行道上的未爆彈:「阻根板」的錯誤使用,成為台灣道路安全隱憂

台灣的街道上,常常會看到因為樹根而隆起的道路鋪面,使行人的安全受威脅。但這些不是政府沒有作為,而是施作的工法(阻根板)已經過時,只治標不治本。

2021/12/08 | 精選書摘

《危殆生活》導論:「好吃懶做、拋家棄子、孤離悲慘」等刻板迷思外,綿密且立體的社會世界

本書呈現無家者的生命歷程與社會生活實況,更交織了一位研究者的反身性思考,除了描繪無家者的社會世界,也點出善意提供協助的一方應有的反思,同時試圖提出面對臺灣無家可居問題的政策建議與行動方案。

2021/05/22 | 眼底城事

行人,你為什麼不生氣?從「標線型人行道」開始改變的公民行動方案

身為臺灣行人,每天出門就像是一場戰鬥,本該給人走的人行道往往被違停車輛占用,只好被迫行人車爭道。我們將「標線型人行道」作為倡議主軸,希望嘗試改善這項不完善的行人設施。

2020/10/18 | 眼底城事

漫步在西貢:飛速發展的藍圖中,沒有行人的位置

西貢的街道幾乎都有設置人行道,但人行道並不完全屬於行人,得與雜物、商店、攤販、機車共享。強烈感受到行人的弱勢與不便後,我也加入了騎車的行列,接下的挑戰就是弄懂道路上的潛規則與騎士們的習性。

2020/09/16 | 讀者投書

標線型人行道只學半套:「車本交通」的台灣,離「人本交通」有多遠?

人行道本來就應該要是一個基本配備,不應該用蓋了多長來考量成效,而該實際去看這些人行道有沒有發揮保護行人的功能。希望有一天,我們可以不用再羨慕國外都有好走又順暢的人行道,也可以不用再擔心明明在人行道上走路,卻好像要被車撞到。

2020/09/04 | 讀者投書

柏油路上綠綠的「標線型人行道」,是權宜之計還是城市瑕疵?

行走在標線型人行道其實充滿了障礙,包括汽機車臨停、居民雜物,甚至會因為建築物突出使得標線型人行道寬度減半,而在里長、議員、立委和交通研究者的眼裡,標線型人行道究竟是怎麼樣的存在呢?

2020/08/02 | 眼底城事

輪椅族的東京街道觀察:日本人將「障礙」視為「不自由」,我有種說不出的感動

日本人看待「障礙」已進化到「不自由」的用詞。對於肢體障礙的我來說,突然有種說不出的感動。原來我只是失去部分的自由而已,而廢物、殘廢、殘障、身心障礙者等等詞彙瞬間化為烏有。

2020/06/29 | 眼底城事

人行道所串起的日常生活網絡,才是新加坡城市規劃最重要的DNA

新加坡人普遍沒有使用雨傘,因為他們靠著有遮棚的人行道就可以行動自如,甚至我也逐漸揚棄帶傘的習慣,因為出門都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我從市區回到家的路線都有遮蔽的路徑。

2020/06/02 | 理哥 Leo Liau

女童屋頂騎腳踏車摔下14樓還搭電梯回家,我想的是為何女童要上頂樓玩?

新聞報導8歲女童在14樓騎腳踏車墜樓,許多人關心女童是怎麼在墜樓後還能起身搭電梯回房間,但你有想過為什麼女童要上頂樓玩嗎?這背後就是台灣一直以來「路越寬、車越多、越先進」都市計畫觀念,才把原本應該友善的街道,變成「如虎口」般生人勿近。

2020/02/21 | 方格子vocus

為何輕軌在先進國家大受歡迎?新竹大眾運輸規劃的新想像

到60歲以後,是否還能保證自己「有能力開車及騎車」?如果沒有良好的大眾運輸環境,屆時只能被關在家裡。而良好的大眾運輸環境,讓人能夠暢行於城市裡,且無須麻煩他人。這就是大眾運輸的遠見。

2019/09/05 | 陳海粟

《人行道》讀後感:讓世界感受到小人物熱氣騰騰的街道生活

這是第一次,我在一本書中,看到教授、學生與書攤販在一起,他們沒有使教室變得擁擠,他們甚至使幾十坪的狹小教室變成了廣域世界。

2018/09/25 | 精選書摘

《偉大城市的二次誕生》: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更多車道只會得到更多車流

為了改善全球最擁塞的405號公路,洛杉磯政府花了4年半和11億美金擴建車道。然而這條車道通車後,一項研究發現405號的行車時間幾乎沒有改變。所以是工程師計算錯誤了嗎?要釐清和解決問題,得先從核心下手──那就是進入市區心臟地帶的城市街道。

2018/09/12 | 精選書摘

第六大道如何成為貧窮黑人男性維持生計的棲息地?

為了理解在白人中產階級為主的鄰里中,第六大道如何成為貧窮黑人男性的棲息處——我稱為維持生計的棲身地(sustaining habitat)——我們得了解的不只是鉅觀的社會、經濟、政治力量,還有當地的社會、政治、經濟條件,如何深深影響這些男性的生活。這群人之中的一些成員,如何在空間上散布或重新散布成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