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定義了兩個或多個人之間的社會聯繫、連結或從屬關係。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6/01 | 精選書摘

《全球最強團隊都在用的「心理安全感」溝通用語55》:心理安全感並不是單純地指團隊成員的感情好

本書由「專研心理安全感溝通用語」的ZENTech資深顧問「原田將嗣」所撰,並請日本「心理安全感」倡議代表人物與暢銷書作家「石井遼介」監修,細心整理出滿足「敢言、互助、挑戰、鼓勵創新」四大要素,立刻就能在團隊中實行的55句「心理安全感溝通用語」。

2023/05/25 | 精選書摘

《隱形創傷》:「鏡映」既是一個心理諮商技術,也是人的一個本能

所謂鏡映,就是在一個關係中,一個人能感到自己像照鏡子那樣被看到、被映照的感覺。它不是一種聚光燈一般強烈的光芒照耀,而是一種平和、穩定的反射。物理上,人們無法直接看到自己的臉,需要一個鏡子才能看到自己的樣貌;心理上,人也有這樣的需求,即透過另一個人的反應來看到自己。

2023/05/25 | 方格子vocus

當年我在台大經濟系遇到的騷擾糾纏,即是從所謂「無惡意的玩笑」開始

我不是教育專家,這次台大經濟系學會正副會長選舉的風波中,許多關鍵特質與標籤令我想起大學時被糾纏的經驗,是從所謂無惡意、不成熟、尺度拿捏不佳的「玩笑」開始的。

2023/05/10 | 方格子vocus

人前人後不同就是「虛偽」?這個推論及結果很有可議之處

以前的我,覺得做人要內外一致,不然就被我標識為「虛偽」。可是越長越大,越覺得這個推論很有可議之處,例如一位女性生男友的氣,因為他約會遲到了,於是說了「你很討厭,我要跟你分手」,表面(人前)是因男友遲到生氣,氣到要分手,但實則在告訴男友(人後),「趕快道歉安撫,因為已經氣到要到分手了」。

2023/05/10 | 精選書摘

《有解》:「對事不對人」的說法,是解決問題最常見的誤區之一

為什麼明明找到了潛在的盟友,他們近在咫尺,可自己仍感覺在孤軍奮戰?為什麼明明組建了自己的問題解決專案團隊,但解決問題依然困難重重?問題到底出在哪兒呢?這涉及解決問題中最常見的問題之一,即許多人在解決問題時忽略了一個極具影響力的因素——關係。

TNL+ 2023/04/30 | TNL國際編譯

你為何而哭?淚水的意義、力量與正確使用方式

拋開社會的影響、生理學的角度,你是否認真停下來思考自己為什麼哭泣?悲傷背後的真正根源是什麼?自己又能從眼淚中學到什麼?每一次的哭泣其實都可以挖掘那些藏在你情緒深處,而你不曾多想的恐懼、不安、快樂及人際關係複雜帶來的困擾。

2023/04/25 | 精選書摘

盧子慧《所有壞事背後都有未來的好事》:高情商主管激勵員工的八種方式

事件觸發想法,想法產生情緒,情緒決定我們採取的行為,而行為則決定了結果。本書結合正向心理學和教練技巧,探索情緒並提升對情緒認知與管理,協助個人成長,並靈活運用於人際互動、親密關係、親子關係和職場關係,引導讀者在關係中做好自己,其中為人父母者就是子女最好的情緒教練。

2023/04/14 | 精選書摘

《自造幸福》:認識多巴胺、血清素及催產素這世界公認三大「幸福荷爾蒙」

本書作者樺澤紫苑從醫三十年,診治過的患者多達數千人。在為患者諮詢時,總會不自覺地思考,到底對方需要做什麼,才能得到幸福呢?從事腦科學研究多年,他發現,無關職業、性別、年齡,其實獲得幸福沒有那麼難,只要從生活中養成一些小習慣,隨時讓大腦分泌「自造幸福」的三大賀爾蒙。

2023/04/04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做個有溫度的人》:聽到的笑話不好笑,周圍氣溫似乎也驟降——這是心理作用嗎?

賣房子的最佳方式是什麼?實體店內溫度升高時,消費者是否更願意購買?研究發現,涼爽的天氣使人們更有可能購買房屋;實驗也發現在購物時,若提高參與者的溫度觀感,會導致更多購買和更高的評價。

2023/03/27 | 精選書摘

《人脈風格》:大多數人變成的不是「朋友」,而是「深入及認真的點頭之交」

缺乏親密感是使兩年來你每天見到的同事比較像是點頭之交,而不是朋友的原因——你根本對他們所知不多,你也沒有跟他們吐露多少心事。這也是你的臉書「朋友」算不上是你的朋友的原因。我們在社群媒體呈現的形象以及媒介的淺薄,幾乎不可能將重複的互動轉變為強勁關係。

2023/03/27 | 精選書摘

《人脈風格》:一句惡意評論,便足以毀掉整個工作團隊的心理安全感

你提出一個新主意,有人回「老實說,那根本不管用。」你可能會在開完會後很久一直想著這件事,在腦海中重演這段對話,說著你希望當時有說的話,或者想著其中一名團隊成員真是個混蛋。下次你或許會再三猶豫要不要提出建議,其他團隊成員也會這樣。團隊的心理安全感已遭受重創。

2023/03/18 | 精選書摘

【散文】廖玉蕙《早安,窗邊上的玫瑰》:人生原來是由這些困阨和悲歡離合所組成,沒人能逃過

廖玉蕙:由一個被打破的玻璃瓶的回想,讓我穿越幾十年的時空,回到孤獨的童年、苦悶的少年、悲傷的愛情與擇偶、艱難的學位求取、坑坑疤疤的職場悲憤,然後繞回到堪稱順遂的如今。我領悟人生原來是由這些困阨和悲歡離合所組成,沒有一個人能逃過,只是程度的深淺不同而已。

2023/02/16 | 精選書摘

《安靜的孩子比你想的更優秀》:內向的人在網路上會比較活潑嗎?我們會在社群媒體上努力表現得比較外向嗎?

同為內向者的蘇珊・坎恩曾經告訴我們:不必為了迎合世俗標準,勉強自己變成一個外向的人;只要認清自己的特質,找到合適的舞台,內向者其實比外向者更具潛力。現在,她從學校生活、課外活動、興趣嗜好、家庭時光四大面向,為內向的青少年提供具體實用的訣竅,讓他們找到最自在的生存之道。

2023/02/14 | 精選書摘

《把壞日子過好》:為什麼「孤獨」會傷人?這份痛苦對人生有什麼啟示呢?

本書打破遇到痛苦就要樂觀的觀念,作者認為,面對痛苦,就是面對現實。這個世界一直鼓勵我們去看見人生的美好,但人生各個層面並不容易,一想到就令人苦惱。我們要張大眼睛,勇於面對苦難,越是苦惱,越要承認現實。

2023/02/07 | 精選書摘

《與其做一個好人,不如做一個完整的人》:如果別人身上有令你討厭的特質,那是因為你也有相同的特質

等了幾分鐘,漢克依然不見人影,於是我們決定開始上課。就在這時,坐在前排的一位女學員看著我說:「不知妳有沒有注意到,漢克每一次回來都遲到。每次都要等他,我個人覺得真是夠了。」剎那間,我們都瞭解了,漢克此刻對我們所做的,就跟他女友對他所做的沒什麼兩樣。

2023/02/07 | nippon.com 繁體字

日本社會格差裂痕越來越深,如何預防「無敵之人」鋌而走險?

失無可失,因而犯罪時毫不猶豫——在日本網路俚語中,這類人被稱為「無敵之人」。在日本,這類人實施的惡性犯罪行為正在增多。2022年就發生了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被槍殺案、埼玉市醫生遭挾持槍殺案等殘忍的「表演型犯罪」案件。這些案件的背後是如今越來越多人無法指望獲得穩定的工作機會,無法擁有家庭,從而失去了生的希望。如何才能阻止他們鋌而走險呢?

2023/02/04 | 方格子vocus

排除家人和伴侶,你的通訊錄裡有沒有至少三個緊急狀況時可以聯絡的朋友?

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倘若自己沒有分清楚關係中的主要和次要,就很容易陷入「時間都花在不對的人身上」。這就像感情上的渣男渣女、「時間管理大師」,最後會因為誰都想要,而失去那些真心對待自己的人。

2023/01/26 | 精選書摘

平野啓一郎《分人:我,究竟是什麼?》:所謂個性,就是「分人」的構成比例

如果一個人像乾燥的黏土,擺出「我就是我」的僵硬態度,無法對眼前的對象生出新的分人,我們就會很難跟他親近。相反地,如果我們的態度強硬,對方也很難接近。想要關係變親密,雙方都要為對方著想,在不勉強的情況下產生客製化的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