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人類

人類(英語:humanity,mankind,human beings)是個有別於生物學「人」的概念的社會學、文化學用語,從名稱中的「類」字就能看出它是個集合概念,包含個人、各民族或族群,還可以延伸到人類文明或社會的範疇,有時候也可以指世界全體人口的總和。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9/28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英國研究:「終極盤古大陸」2.5億年後成形,極端高溫恐致人類等哺乳類滅絕

布里斯托大學高級研究員、報告主筆方斯沃斯(Alexander Farnsworth)指出:「新出現的超級大陸將造成三重打擊,包括大陸性(Continentality)效應、更炎熱的陽光以及大氣中更多二氧化碳。」「攝氏40到50度的溫度司空見慣,每日溫度極值甚至更高,再加上高濕度,最終決定了我們的命運,人類與其他許多物種都會因為無法透過汗水散熱來冷卻身體而死亡。」

2023/08/20 | 精選轉載

21世紀人類情感關係大圖鑑:站票型戀愛、曖昧蟑螂⋯⋯這些交友模式你遇過幾種?

如果你在這些情境中,發現了自己目前好像正遭受著類似的待遇,希望這些故事可以讓你提高一些警覺。也希望你可以從S的故事中獲得一些啟發,因爲不是所有的魚都會生活在同一片海裡,而你也不需要因為發現自己似乎不適合參與這場飢餓遊戲而感到一絲沮喪。

2023/08/13 | TNL特稿

【書評】《零觸碰親密》:零觸碰是AI建立完美世界的第一步,第二步是人機配種計畫

《零觸碰親密》並無高超潮起伏的劇情,它吸引人的是細細描寫主角身處其中的感受——在虛擬實境中想要觸摸對方卻只能穿透的失落感;在實體世界中當少年遞傳單給她,指頭輕輕擦過指尖,那樣輕微卻像是碰到熱水;生化人伴侶每日與之配種,她看著同步率數字上升,卻疑惑數字所代表的意義。

2023/08/09 | 精選書摘

《荷馬史詩》:人神同形同性,可是人與神有天壤之別。這是荷馬兩部史詩的文化母題

本書上溯印歐語族群遷徙殖民的歷史,下探歐洲史詩的源起與流變,透過獨樹一幟的史觀,展現別開生面的史識,全面探究荷馬史詩蔚然成學的來龍去脈。作者所見史詩景觀的嬗遞反映文化史的進程,從口傳史詩以實體城牆界定土地認同,經由文人史詩以文化城牆界定族群認同,到基督教史詩以信仰城牆界定宗教認同。

2023/06/26 | 精選書摘

《理性生活》:人類真的是理性的動物嗎?可以說是,也可以說不是

本書是理情行為療法之父亞伯.艾里斯的經典之作,提供了許多實用的方法、策略和案例,幫助讀者學會以理性思維取代扭曲的想法,釐清「情緒」與「思考」之間的關係,停止將生活中的不如意視為萬劫不復的巨大災難,進而強化心理韌性與應對現實的能力。

2023/06/09 | 精選書摘

《新疆再教育營》推薦序:禁言、炸號、喝茶,在恐懼中,我們因為新疆走到一起

戴倫・拜勒是全球最頂尖的維吾爾族社會與中國監控體系專家,他對新疆地區進行長達十年的研究,透過檢視官方文件及長期深入的訪談,揭露再教育營如何成為新疆的「日常」——超過一百五十萬維吾爾人被迫進入再教育營及其附屬的工廠。

2023/03/25 | 方格子vocus

見肉食喜形於色?探討人類喜愛吃肉的因素

人類是靈長類動物,我們的第一個靈長類祖先大約出現在6500至8000萬年前,居住在樹上,以水果和樹葉為主食,那個時期的靈長類體型約一個巴掌大小,只吃水果和樹葉就已經能夠支撐身體的運作了。那為什麼到了現在,牛排、鹽酥雞等肉類美食,對我們的吸引力如此之大?

2023/02/27 | 讀者投書

相較於AI繪圖的作品,其背後的科技再造靈魂之美反倒更貼近「藝術」

我們無法避免AI帶來的衝擊。或許在資本利益至上的現代社會裡,所有職業本就會迎來如此終局。但就如同多數科幻片描寫得一般──這不是AI造成,而是人性使然。畫得更好、更快、更精的大有人在;盜圖、拼貼、置換的也層出不窮,傳統創作者在技藝上的信心早在工業革命就已消失。

TNL+ 2022/12/19 | TNL國際編譯

科學家發現東非黑猩猩「在樹林而非平原」發展出雙足步行能力,有助解開人類演化最大謎團

有關人類有辦法與一般動物不同,達到具有「雙足步行」(​​bipedalism)的能力,位於東非坦尚尼亞依薩山谷(Issa Valley, Tanzania)的黑猩猩,提供了科學家一些重要的資訊。生活在依薩山谷的黑猩猩即便周遭有著一片草原,但牠們待在樹上的時間還是比預想的多。在黑猩猩使用手的情境中,有高達85%的機率是在樹林中。

2022/11/25 | 精選書摘

《除了自己,成為不了別人》:生物有辦法分類嗎?蒲公英和蝴蝶和我,有哪裡不一樣?

現今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這個小小的單細胞生物演化而來,從這個角度思考,一路演化而來的人類、狗、貓,甚至是蒲公英,彼此間都沒有明確的區別。因此,存在於自然界的所有生物,也沒有明確的分界,但想想似乎又會覺得有點彆扭,對吧?

2022/11/02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天文學家發現新小行星未來有些微機率可能撞上地球,引發數百萬年來前所未見的滅絕事件

受美國政府資助的國家光學紅外線天文研究實驗室(NOIRLab)表示,這顆新發現的小行星「是過去8年來發現可能對地球造成危險的最大物體」。2022 AP7撞上地球的風險很小,但謝柏德說,如果撞上地球,如同我們所知,這種體積的小行星「將對地球生命造成毀滅性衝擊」。

2022/10/29 | 精選書摘

《脆弱也沒關係,好好療傷的溫柔練習》:成天互相傷害,你也有「人類過敏症」嗎?

如果你發現自己有人類過敏症的症狀,我建議先審視你自己的內心。對人的恐懼越大,背後隱藏的認同需求越大。如果得不到認同,就覺得自己是沒價值的人,這種根深蒂固的錯誤念頭會讓你越來越難建立人際關係。

2022/10/23 | 《科學月刊》

人類基因體計畫最後一塊拼圖:我們要用誰的基因體來代表全人類?

在上百名科學家的努力之下,端粒到端粒聯盟於去年發表了史上第一個完整的人類基因體(T2T-CHM13),這項成果也於今年發表在《科學》(Science)期刊。這個新的人類基因體提供極高精確度的端粒、中節、核糖體的DNA 序列,也額外發現了超過1900個基因,更修正了許多先前在人類基因體中的序列錯誤。

2022/10/14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史丹佛大學成功將人腦神經元植入鼠腦,盼應用於自閉症、阿茲海默症等新療法

巴斯卡表示,受試的老鼠沒有出現焦慮或痛苦,他期望從實驗室裡的老鼠大腦就能夠成功研究、理解人腦的問題,並停在那裡;基於倫理和動物福利,他反對將研究轉移到黑猩猩、猴子等與人類演化近親的靈長類動物。

2022/08/31 | BBC News 中文

英國科學家用老鼠幹細胞合成胚胎「有腦袋有心跳」,全程未使用卵子和精子

研究人員現在計劃設法讓合成胚胎能多存活一、兩天。在未能造出合成胎盤的情況下,這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情。他們的最終目標是以人類幹細胞培養出相似的胚胎,但這不但是任重道遠,更存在著很複雜的道德問題。

2022/08/23 | 精選書摘

《人從哪裡來》:按照演化機制高緯度的人膚色淺,為何北極圈的因紐特人膚色卻偏黑?

黑皮膚中的黑色素(melanin),彷佛是天然的防曬霜。在溫帶和靠近南北極圈的地區,日照比熱帶少,人們也就越不需要這種黑色素防曬霜。這個皮膚演化的模式,是否放之四海皆準?一般而言,準。但有幾種情況,看起來好像「不準」,其實值得深一層討論。

2022/05/01 | 漫遊藝術史

當仿生人夢見自己變成人(下):《別讓我走》承認非人類的感性,複製人是人類處境的寓言

1982年《銀翼殺手》中,無論是仿生人人性化或是人類機械化,以致人與仿生人界線模糊,真假難辨,但人性仍是救贖的關鍵;然而2010年《別讓我走》卻已主張承認非人類的感性,邀請我們以複製人/非人類的觀點看世界,也以新的觀點看自己。

2022/05/01 | 漫遊藝術史

當仿生人夢見自己變成人(上):從《銀翼殺手》美學觀點,挖掘科幻片的人造人定位

不管背景設定在地球或外太空,早期科幻電影常出現類似情節,背後透露,面對人工生物的茁壯,人和機器主僕勢力的消長、關係顛轉,人類深陷疑懼焦慮。評論家以「科學怪人情結」(Frankenstein Complex)[1]解釋這種雙重恐懼:人類既深恐自己僭越了神的造物者地位,必將受懲,又害怕終將被自己的創造物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