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19 |
《改寫人性的人》:二十世紀美國人稱為「種族」的分類,根本毫無遺傳根據
鮑亞士來到世上時,剛好是一八四八年歐洲一系列革命失敗、專制政權重新掌權的時代。如今已屆中年的他,在第二祖國感受到了類似的變化,但不是因為他的猶太人身分,而是因為他是德國人。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美國的兩大歐洲移民社群(一個是不列顛群島移民,一個是德意志移民)漸漸發現他們是這場國際戰爭中的敵對陣營。
2023/01/19 |
《改寫人性的人》:薩摩亞人認為青少年同性戀沒什麼大不了,一到適婚年齡就會自動消失
米德指出,薩摩亞人跟美國人剛好相反,對自己的行為完全坦承,對自己的情感和動機卻隱而不宣。美國女孩或許會說:「對,我愛他,但你永遠不知道有多愛。」薩摩亞女孩或許會說:「對,我當然跟他住在一起,但你永遠不知道我愛他還是恨他。」
2023/01/11 |
讀《祈禱與掠食》:當豹成為母親,生而為人或動物並沒有甚麼不同
在南美洲Wari’人的神話、巫術與傳統信仰中,人與動物之間只有身體上的不同,他們彼此分享同樣的觀點,而差別只在人(wari')、敵人(wijam)、獵物(karawa)身分運用上的不同。
2023/01/05 |
《穀倉效應2:未來思考》:我們需要人類學視野,才能在半隱半現的風險當中存活下來
《穀倉效應》告訴我們,如何避免讓分工成為阻礙;本書則進一步揭示破除現代穀倉的工具,消除團隊與個人盲點,擴展人生、事業新格局。透過各界人士的案例,具體呈現橫向視角與遠近交替思維的應用模式。
2022/12/10 |
【書評】《穀倉效應2》:跳脫二元對立,擁抱多元視角,從人類學視角探索商業本質
邰蒂鼓勵讀者培養「人類學視野」(亦即書名「Anthro-Vision」),學習用人類學思維去觀看世界,並擁抱多元視角,自己的視角可能很狹隘,惟有跳脫傳統二元對立的思想框架,才能看見事物的本質。
2022/12/08 |
《朋友原來是天生的》:友誼是天生而非製造的,你可能需要多次嘗試,才能找到名列你最好的前五位朋友
羅賓・鄧巴30年前就提出了「鄧巴數字」:一個人最多能保持關係的朋友是150人,其中關係最密切的不超過5人。《朋友原來是天生的》是鄧巴全面研究友誼、人際關係的科普大作。社群年代、臉友無數的現代人,將能透過鄧巴的科學分析與觀點,重新思考我們與他人的關係,如何從素昧平生變成摯友,窺探社交世界令人驚奇的複雜性,並且深刻理解友誼。
2022/11/11 |
《月經不平等》:在古代,經血可以受到欽羨,卻也可能因為是禁忌而受到雙重對待
作者從神話宗教的意蘊出發,談及生理用品的潛藏風險與推陳出新,再到醫學知識的遞進,引領讀者思索各種長久以來被隱而不見的月經議題;她更不吝分享自己從青春期到更年期的個人生命經驗,包括初經的懵懂、經痛的折磨、避孕的選擇,乃至子宮手術與人工受孕的歷程,因此,本書也是她回顧自身40年月經生涯的追憶錄,深深引發女性讀者的感同身受。
2022/11/01 |
《西方文化的特立獨行如何形成繁榮世界》:西方教會在歐洲是如何自宗教競賽勝出,並長期佔據主導地位?
我們先不談其中的複雜性,西方教會取得巨大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在於其對婚姻和家庭的極端禁令、規約和偏好。儘管基督教的聖書對此著墨不深,但這些政策逐漸發展出各種儀式,並透過說服、排斥、超自然威脅和世俗懲罰往各處傳播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