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恨言論

仇恨言論(英語:Hate speech)是基於屬性(英語:Attributes)而攻擊個人或團體的言論,例如:性別、人種、宗教、族群、殘疾或性取向等。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6/03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朱家安:關於歧視、仇恨言論與言論自由的書單

在現代民主社會,我們期待言論自由帶來許多好東西,例如讓人類社群藉由完整的討論來明智、公平的決定社會前行的方向。就是因為語言和討論非常重要,我們才更需要看得見這些不中立之處,如此一來,我們才能對語言和討論更有警覺,讓這些工具帶來更多好處、更少悲劇。

2023/05/25 | 方格子vocus

當年我在台大經濟系遇到的騷擾糾纏,即是從所謂「無惡意的玩笑」開始

我不是教育專家,這次台大經濟系學會正副會長選舉的風波中,許多關鍵特質與標籤令我想起大學時被糾纏的經驗,是從所謂無惡意、不成熟、尺度拿捏不佳的「玩笑」開始的。

2023/04/15 | BBC News 中文

否認推特仇恨言論激增、反對封殺TikTok,馬斯克接受《BBC》專訪六大重點一次看

馬斯克表示,他接手時推特頂多只能再活幾個月,而且是被當作一個非營利機構在運營,運營成本也高於它所獲得的收益。在馬斯克接手之前的最後一次全年報表中,推特總銷售額在2021年達到50億美元,支出則是550億,自2012年以來,推特僅有兩年獲得盈利。

2023/04/11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梨泰院踩踏事件罹難者家屬向政府討公道,遭網友扭曲嘲諷謾罵,經歷網路暴力二度傷害

專家表示,韓國政府擔心梨泰院事件會傷害執政當局。韓國先前的保守派政府就是因為在2014年釀成300多人死亡的世越號船難事件中處置不當,之後在選舉遭到輪替。李鍾哲說,正因如此,有些執政黨議員在國會批評受害者家屬,引發網民「對我們展開追殺」。

2022/12/22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紐約時報》:推特打假難,機器人中文帳號發大量色情推文淹沒「白紙運動」串連

若干監督網路的團體曾暗示,發垃圾貼文的機器人帳號幕後黑手就是中國政府,但紐時與史丹佛大學找不到支持這個質疑的具體證據。報導表示,這些廣告活動確實與中國政府的宣傳運動有些相似之處,政府的宣傳運動通常用自動程序發大量貼文,來壓倒搜索結果中的真實貼文,但宣傳運動通常使用政治性標籤,並附和國家支持的信息。

2022/10/26 | 黃皓筠

饒舌明星肯伊威斯特反猶太仇恨言論風波不斷,巴黎世家等各大品牌全面斷絕合作關係

肯伊威斯特的爭議性言論先是遭到Instagram與推特停權,隨後更被各大品牌斷絕關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其自有品牌Yeezy與愛迪達之間的合作。《BBC》報導,愛迪達曾表示與Yeezy合作是公司史上最成功的一項策略。然而兩者中斷關係後,愛迪達估計將在今年虧損大約80億新台幣。

2022/08/23 | 賴冠伶

美國網紅Andrew Tate因仇女遭各大社群媒體封殺,但TikTok粉絲頁面仍有數百萬觀看

Andrew tate因仇女言論遭各大社群媒體封殺,不過在TikTok上仍可見粉絲發布相關的影片內容。對此,反極端主義組織便表示,雖然TikTok刪除泰特主帳號的行為,是朝著正確方向邁進,但仍然走得不夠遠。

2022/06/10 | Abby Huang

阿根廷名模之子遭暴力攻擊住院,當地Z世代流行語「Tincho」竟是行凶關鍵

阿根廷名流之子被打到住院成為當地熱門新聞,如此受注目的原因除了公眾向來對暴力、名流八卦充滿興趣外,特別之處在於襲擊者動手之前,朝著受害者喊一句針對上流階層的貶義詞「Tincho」。

2022/06/03 | TNL國際編譯

德州禁止社群平台審查的「HB20」法案再迎來戲劇性轉折,美國最高法院裁定暫緩執行

「HB20」法案為德州在去(2021)年9月時通過的法案,目的旨在禁止社群媒體平台,以言論審查之名,擅自對於用戶在發表帶有激進、歧視及侵略性等發文時,做出下架或不予以刊登等措施。

2022/05/14 | TNL國際編譯

美國聯邦上訴法院恢復德州HB20法案,社群平台以「不當言論」為由下架貼文時民眾可提告

HB20法案除了讓使用者可因自己的貼文,在遭社群媒體審查下架時提告外,也對社群媒體平台的運作構成不小限制。像是阻止社群媒體在自家網站上標示相關貼文的屬性,而這也代表平台上含有色情、暴力及假消息等不當資訊,都無法由社群平台決定是否刊出。

2022/01/20 | 曾凡芸

「充斥仇恨言論、煽動宗教與族群衝突」,臉書吹哨人郝根與人權團體呼籲Meta盡快公布印度人權評估報告

印度記者兼人權倡議人士塞塔爾瓦德也指出臉書對印度造成的問題。他說,因為「臉書允許未經審查的煽動性內容」,導致臉書平台成了用來針對印度少數民族、賤民階級和女性的工具。

2021/10/27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臉書報告」揭露祖克柏罔顧仇恨與煽動性言論,言行不一只顧逐利

大量內部文件顯示,臉書私下細膩地追蹤其平台對真實世界所施加的危害,無視員工關於此舉帶來風險的警告,任憑各地的脆弱社群暴露在危險的各種內容中。

2020/10/20 | 精選書摘

《異見的自由》:為什麼再惡毒的「仇恨言論」都應該獲准發表?

黑人與其他少數族群學生確實曾在某些大學院校遭受惡劣待遇,而且不僅限於言論攻擊。只不過,靠言論準則解決問題的想法一旦落實,很容易出現政治正確式的抨擊,就連發揮一點幽默感似乎都變得很危險。

2020/06/30 | TNL 編輯

網路言論漸失控:美國最大論壇Reddit關閉2000個討論板,川普80萬鄉民大本營也被抄

網路激進言論漸多,社群平台開始加強管制,美國最大網路論壇Reddit昨關閉有近80萬追蹤的川普討論板,維持消極態度的臉書則遭到廣告商杯葛。

2019/12/26 | 精選書摘

《妖風:全球民主危機與反擊之道》:為民主奪回網路,對抗網軍、境外勢力與仇恨言論

正如同真實世界的民主仰賴公民參與,網路上的民主也非常倚重個別網民。我們都需要被教導如何積極、審慎且有禮貌地使用網路。

2019/11/18 | 李修慧

有許多「在日南北韓人」與中國人,川崎市訂定日本第一部有罰則的「反歧視法」

川崎市政府2016年就通過「仇恨言論通過對策法」,但沒有明訂罰則;市政府接著在2018年更宣布,只要有仇恨言論疑慮的活動,將拒絕他們在公園等公共設施聚舉行,是全日本第一個實施這種作為的市政府。

2019/11/14 |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

寄生自由的「仇恨言論」,應該讓其越辯越明還是出手管制?

儘管法哲學上仍有爭辯,但回到現實情境,當我們面對網路上不堪入耳的攻擊、公眾人物帶頭極端發言,許多人或許更想知道:對抗仇恨歧視、攻擊,法律能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