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佛陀

佛(梵語:बुद्ध;IAST:Buddha;巴利語:Buddha),又稱佛陀,佛教術語,意譯為「覺者」,「覺悟者」,「悟道者」,是福慧兩足尊,也就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圓滿者。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2/08/29 | 熊仁謙

佛陀支持死刑嗎?佛教對「廢死」抱持什麼立場?

佛陀一直呈現的,就是「不講空話實際行動」,相較於站在道德制高點、指出「有死刑也不會讓犯罪率下降」。佛陀是直接到第一線、幫忙讓犯罪率下降後,再輕輕地建議死刑不是最好的選項。

2021/11/28 | 精選書摘

【小說】赫曼赫塞《悉達多》選摘:悉達多思索著,卻突然停下腳步,彷彿有一條長蛇橫臥於前路

一部完全是詩的、充滿歌詠性、音樂性的、光彩奪目的傑作,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赫曼.赫塞最經典的文學作品。本書為雲門舞集林懷民老師創作《流浪者之歌》作品的謬思。

2021/04/01 | 精選書摘

木村泰賢《根本佛教解脫道論》:回歸佛陀真意的「新大乘運動」

以木村泰賢根本佛教解脫道論新體系詮釋觀點為基礎,從歷史原則、教理研究、現代社會實踐三大脈絡選編,重現「新大乘運動」解脫道行動綱領,呈現木村泰賢畢生佛學精華。

2019/11/02 | 精選書摘

楊錦郁《霧中恒河》:遇見等身佛

據說,這個世上有三尊佛陀加持過的等身像,一尊消失,一尊在拉薩的大昭寺,另一尊在菩提迦耶的正覺塔。祂們是佛教徒心中的無價之寶,或說見到等身佛就如同見到佛陀。

2019/08/06 | 精選書摘

《印度佛教史》:佛陀的「緣起」,超越了自在神化作說、宿命論與偶然論

在食糧豐富、生活安定且缺乏娛樂的古代,青春洋溢的年輕人的生活中產生了無法挽救的不安與倦怠,因而出現了逃避現實而追求彼岸真理的風潮,產生良家子弟競相出家的現象。

2018/09/19 | 精選書摘

《被誤解的印度大歷史》:所有人都會老病死,悉達多踏上苦行修道之路

悉達多王子見到一位苦行僧,衣衫襤褸、拋棄世俗生活,赤腳走遍印度以尋求真理。比起老人、病人、死人,苦行僧散發著無比平靜而堅定的氣息,於是王子明白了,這就是他所尋找的道路。

2018/08/11 | 精選書摘

《跟下一個世代談宗教》:佛教比較像一種智慧、接近哲學,後來才變成宗教

佛教是變成了宗教的智慧,此話從何說起?佛陀從來沒有宣稱自己是神。他也從未說過自己是神的使者或特派員。這即是與「聖書宗教」的第一個不同。

2018/07/06 | 精選書摘

張忌《出家》選摘:你要真想吃這碗飯,光將楞嚴咒念得漂亮是遠遠不夠的

《出家》這本小說藉著宗教講了一個世俗的故事。寫的是主人公方泉的漫漫出家路,幾番曲折,且多有反覆。他從初探佛門的悸動,到識破了帶他進入佛教世界的親戚,原來只是將寺廟當作賺錢的事業,到最後他擁有了自己的寺廟,並打算要實現他夢中的宏偉藍圖……方泉不斷地在出家與回家之間擺盪。

2018/05/31 | 精選書摘

沒有故事的「終極失敗」:為什麼我們這麼避諱談論死亡?

或許,是因為對於生活中遇到的所有問題,我們幾乎都可以有個「合理的說法」、有個解答,但唯獨死亡沒有。死亡好像是一道我們無法跨越的鴻溝,一個沒有人能打贏的戰場。

2018/05/26 | 精選書摘

松浦彌太郎:《佛陀》的八正道,造就了現在的我

有件事必須謹記在心——絕對不要否定不正確的事物。畢竟,正如我前面所言,還在法律規範內的所有行為,即使不正確、即使遊走在灰色地帶,那也都是每個人依循自己的價值觀,所做出的選擇,並沒有絕對的是非標準。

2017/11/25 | 精選書摘

《瑜伽、禪定、靈修》:人性並存魔與神、惡與善一體兩面

與我們一樣,悉達多太子亦是凡人之身,內心存在著魔與佛,佛(覺)潛藏於小我表相當中,要喚醒內在的佛性,你要先有與它一樣的頻率,才能夠產生共振——直觀身心一切變化後,才能得到寧靜。

2017/08/11 | 精選書摘

給現代社會的處方──達賴喇嘛談佛法與科學初相遇

科學家利用顯微鏡、望遠鏡、計量等方式去觀察分子、浩瀚宇宙的各種型態,依新增的根識能力,再加以推論。再者,確認所推論出的內容,最終還是以親身經驗為依據。在這點上,佛教論師與科學家的觀察基礎是相同的。而佛教對任何人所能貢獻的利益,是佛教經論所說的科學或基法真相,與如何去除內在的痛苦、成辦內在安樂的修心方法。

2017/08/09 | 精選書摘

達賴喇嘛談佛法與科學的最初相遇,以及給現代社會的處方

科學家利用顯微鏡、望遠鏡、計量等方式去觀察分子、浩瀚宇宙的各種型態,依新增的根識能力,再加以推論。再者,確認所推論出的內容,最終還是以親身經驗為依據。在這點上,佛教論師與科學家的觀察基礎是相同的。而佛教對任何人所能貢獻的利益,是佛教經論所說的科學或基法真相,與如何去除內在的痛苦、成辦內在安樂的修心方法。

2017/04/23 | 漫遊藝術史

佛像頭頂的凸起到底是什麼?

我們在視覺上似乎習慣了佛頭頂的凸起,即便知道佛像塑造的並非凡人(或正因如此),也很少有人直接發問:「頭頂這坨東西到底是什麼?」

2017/04/22 | 漫遊藝術史

佛像頭頂的凸起到底是什麼?

我們在視覺上似乎習慣了佛頭頂的凸起,即便知道佛像塑造的並非凡人(或正因如此),也很少有人直接發問:「頭頂這坨東西到底是什麼?」

2017/01/04 | Edvard Tam

若說佛教的主旨是慈悲,其實並不正確

作者跟朋友談及禪修中「喜」的觀念,藉此分享禪修與教佛思想的關聯,以及解釋不同意說佛教主旨是慈悲的一些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