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別人想得過於幸福,自己就不幸福了──讀《上流兒童》
對於現代父母來說,豈止我的孩子不是我的孩子,我都不是我自己的了。從《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到《上流兒童》,吳曉樂更進一步強化大人這分無力感。
《必須過動》:那個為了愛自己,犧牲兩個骨肉的金質勳章模範母親
我突然意識到,台灣所謂社會上的成功的母親或女性,不就是像片中這樣,住在豪宅裡,踩著高跟鞋,梳著完美髮型,連做家事都很優雅,不會滿頭大汗蓬頭垢面。反而可以畫全妝、戴假睫毛、甚至穿高跟鞋轉圈圈。
炭王金霸一代顏家:臺灣最神秘低調的地方望族
臺灣最神秘低調的礦業家族,臺日混血作家一青妙的「父親那邊」,就是當年獨霸九份的基隆顏家。曾經日進斗金、富可敵國,身為臺灣5大家族之一;時至今日,基隆顏家似乎少再被提起,漸漸隱匿在臺灣的望族圖譜上。
茉莉媽媽的悲劇:生孩子不容易,但敎養孩子才是最大問題
認為孩子或是另一半要什麼,而強迫自己付出,最後只會步步向對方要求同等回報,甚至變成感情勒索,最後常常落得沒有人開心。他們只要說一句「你有沒有問過我,是你自己要犧牲的」就可以推翻我們的一切。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給「茉莉」的一封信
看到你的故事給我很大的共鳴,畢竟我們的背景很像......其實我們應該都不是特例。因為華人的家庭很在意教育、很在意孩子的成就、很在意錢,但是他們不大在意家裡有沒有笑聲。
先理解文化,才能說一個好故事:清真認證與他們的產地
你理解伊斯蘭教、清真認證對於東南亞當地穆斯林的生活意義嗎?跨境電商不僅得跨越有形的國界,更得跨越無形的文化差異;先理解文化,才能說一個好故事。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媽媽的遙控器:以愛為名的無間地獄
親情的枷鎖具象化為神奇的遙控器,操控著小偉的人生。書讀不好,那就讀個十次。一輩子一次的畢旅,那又如何⋯⋯說到底,現實中有些母親即使沒有遙控器,不也在做著相同的事嗎?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深受汙名與毒性教條影響的病態家庭
不論是小說《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或影集,我們都能從中一窺考試教育對於家庭的影響,理解到考試教育的結構性,影響家庭父母、小孩的期許與心理狀態,包含情緒勒索、控制、暴力等。本文進一步透過社會學與社工觀點,用社會學之眼,檢視在情境中的人,有系統性的從社會結構看見家庭動力。
沒有人是局外人!讓聲音成為力量,一起為台灣人權發聲
70年前的12月10日,是全球步向迎接「言論」和信仰自由的關鍵日。全球為紀念這一日,特別舉辦響應活動紀念「世界人權宣言」。自栩為民主、自由國家的台灣,自然也不能錯過這樣的機會,眾多藝文人士、教授都站出來齊聲為人權發聲,身為台灣公民的你,這次也有機會一起來為台灣發聲。
【插畫】你的寵物不是你的寵物
我們決定動物吃什麼、穿什麼、怎麼作息,甚至左右他們生殖器官的去留,到頭來,飼主是不是多只將寵物調教成自己心中的「可愛」,卻忘記了動物身為動物的真正本質是什麼呢?
【青春還鄉】留下孩子笑容的101種方法:攝影師楊文逸的偏鄉畢冊義拍行動
「畢業照」有沒有拍都不重要?對於偏鄉學童來說,這可能是他們將求學階段的回憶珍藏一輩子的紀念品,而很多孩子卻沒有機會擁有這種奢侈。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掀開教養困境,卻不給父母一把避雨的傘
現代(父)母教養孩子其實會有焦慮的。因為我們會遇見像《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樣的書,血淋淋的掀開家庭的困境,即使它描述得如此溫情脈脈,不帶道德譴責——但這種只是陳述卻沒提供解答的方法,看完後還是有種,把父母推進大雨中,卻不給他們一把能避雨的傘的徬徨感。
什麼都漲,就你的荷包沒漲?實現一家人的夢想,只有努力是不夠的
是否也曾在安靜的午夜裡,看著熟睡的孩子和伴侶,想著自己擁有的一切,有股暖暖的幸福感慢慢湧現。原因無他,因為你有了屬於自己的家庭,儘管偶有牽絆與限制,但也是甜蜜的負擔,同時你也發現,原來在自己心中早就許下了專屬於家庭的夢想。
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點,父母成了以「愛」為名的劊子手?
從紀伯倫的思想會發現,孩子是有自己的想法和特色的,身為父母不能自私的將孩子改造成自己想要的樣子,一旦孩子失去了原本的自我,將會無法倒退。而台灣的父母特別偏愛指導孩子的人生棋局,直至達到自己的目標為止。
「童年情感忽視」之後:原生家庭如何扭曲了孩子的自我
純如的故事,是一個投射性認同的過程。別人把他們的喜好、價值觀投射在她身上,每個人看到的其實是他們自己討厭自己的部分,比如自己內在的驕傲,只要說是別人在驕傲,就不用面對自己不好的感覺。而她吸收了這股厭惡,以為自己就是這樣的人,並且無力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