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孝賢

侯孝賢(1947年4月8日—)是臺灣電影導演,其電影在國內外各大重要影展獲得重大獎項,為台灣新電影代表人物之一。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5/08 | 精選書摘

《春山文藝李登輝100年專輯》:鍾永豐〈哈金的眼神〉

哈金賦予讀者更大的閱讀自由與視野,使之能更整體性地省思促發歷史性苦難的政治體制與社會文化,及其對人的價值觀及心理投下的深刻影響。如此,讀者更有可能進行批判與思辨。我們甚至可以說,哈金成就了一種具有民主素養的現實主義文學,為中國近現代苦難的書寫開創出更可與當代世界文學對話的道路。

2023/04/29 | 精選書摘

藤井樹《今天不寫小說》:侯導說「到了現場,就把劇本丟掉」,八年後我尚未悟透

我參與過劇本從無到有的開發,寫過根據原著改編的劇本,也曾經接手架構跟設定幾乎要重來,只保留精神的劇本修改,也當過僅參與討論,不參與實質編劇的顧問工作……多種編劇狀況,坦白說,即便這樣不多不少的經驗累積起來,劇本工作的深度以及能發展的樣子依然深不可測。

2023/04/07 | 王祖鵬

資深攝影師劉振祥獲2023台北電影節卓越貢獻獎,生涯紀錄了侯孝賢、楊德昌、鍾孟宏、雲門舞集等創作軌跡

劉振祥最被當代台灣民眾認知的是一系列知名劇照,包含在侯孝賢《戀戀風塵》初次擔任劇照師,而後也與楊德昌等導演合作劇照拍攝,甚至「電影合作社」侯孝賢、楊德昌、吳念真、陳國富、詹宏志的合影影史經典照片,就是出自劉振祥之手。到了近代,劉振祥廣為人知的劇照作品,則是與鍾孟宏的合作,包括《停車》、《第四張畫》、《失魂》、《一路順風》、《陽光普照》與《瀑布》劇照皆出自劉振祥的鏡頭。

TNL+ 2023/02/28 | 傅紀鋼

《悲情城市》4K修復版(下):為什麼我們等不到第二部二二八電影?

《悲情城市》上映過了33年,除了大中國視角的侯孝賢之外,卻沒有以台灣主體性討論二二八的電影,最關鍵的重要因素,在於現在許多台灣人把中華民國跟台灣視為一體,無視國際看法,自以為是獨立國家。讓台灣人對於228的理解還停留在馬英九宣傳的,二二八是「官逼民反」,而非台灣人追求主體認同。

TNL+ 2023/02/27 | 傅紀鋼

《悲情城市》4K修復版(上):侯孝賢的電影語言與詮釋二二八的視角

由侯孝賢所執導的電影《悲情城市》,在33年後以4K修復的面貌重新登上院線大螢幕。其中「根本不移動」的框架式鏡頭,創造了侯式電影美學,也奠定他在台灣電影圈的歷史地位;但他在二二八事件的詮釋視角背後呈現出的意識形態,值得再細緻討論。

2023/02/18 | 精選書摘

《悲情城市》藍祖蔚推薦序:重看電影,重讀劇本書,秀拉的點畫法理念一直在我眼前和心頭跳躍著

侯孝賢沒想透過《悲情城市》寫歷史政論,他曾經掛在嘴上的「拍出天意」,其實更接近一幅秀拉的點畫法畫作:似是,卻又不盡然都似,水彩或粉彩、油彩或墨色,都只能是貼近真實的若有所悟,距離與意象給了《悲情城市》一個特殊位子與角度,重新觀看那個時代。

TNL+ 2022/11/22 | TNL特稿

台灣迎來「365天都有影展」空前榮景,那麼,最老牌的金馬國際影展特色是什麼?

「台灣365天都有影展」的說法雖然誇大,但基本上每個月在台灣不同縣市都有影展正在進行,是不爭的事實。形式從常態性影展到專題放映;放映地點從奢華氣派的泰坦廳深入到鄉鎮的獨立書店;參與人數從上千人次到一人獨自在家線上平台收看;作品接收到的掌聲從金馬殿堂迴盪到學生製作畢業展——台灣的影展、電影節在21世紀撐出前所未有的榮景。那麼,最老牌的金馬國際影展特色是什麼呢?在我看來絕對是金馬獎入圍影片及周遭的華語電影。

2022/11/06 | 精選書摘

李屏賓《光,帶我走向遠方》:當侯導說要拍《刺客聶隱娘》時,我便開始發愁

攝影師永遠必須專注地觀察,掌握當下的情況。前面也談過,所有美的光影與事物在你面前時,若是你沒看見、沒發現,那麼它就不存在。訓練審美、培養的眼力, 這對一個攝影師來說是多麼地重要。

2022/08/28 | 方格子vocus

【影評】《青梅竹馬》:楊德昌眼裡的城市相,人們被卡在動則得咎的時代轉折之間傷逝猶疑

八零年代的台北急速動盪,跨國企業的置入、企業組織面臨結構變更,人們的工作生態轉變為碩大辦公空間中線條分明的座位方格。規整空間一直是楊德昌藉以形容新時代的場景,從《青梅竹馬》阿貞走過將被併購的公司辦公室的橫移鏡頭,延續到《獨立時代》處處角力的內部隔間,此依然是楊慣常的諷刺手法——在橫豎框架裡頭洞見現代的荒謬可笑。

2022/07/15 | 放映週報

【專訪】《少年吔,安啦!》高捷:在別人那邊沒得到的尊重,侯導這邊都給足了

《少年吔,安啦!》片名怎麼來?高捷回憶取片名的過程,要講少年,又要講毒品,「那時候有一家店,叫做『下港吔羊肉爐』,坤哥看著招牌就發想,『下港吔、少年吔?毒品,來個雙關語,安啦......』,所以就叫做《少年吔,安啦!》。」談起拍攝往事,信手拈來都是典故。

2022/03/10 | 方格子vocus

【影評】《悲情城市》:侯孝賢面對歷史傷痕最溫柔敦厚的姿態,在動盪中失語的人重新被「賦權」

侯孝賢對歷史的凝視與滌洗、風乾顯影後是一張存有流動光陰的巨大相片,他一如走入自己觀景窗中的林文清,走入了自己的悲情城市,再透過電影,讓觀眾也走入《悲情城市》之中,而正是因為如此的時空交涉,使得這座城,不再那麼悲傷了。

2021/11/30 | 波昂刺刺

金馬電影學院階段性總結:金馬給了你釣竿和魚餌,要怎麼使用就看個人造化

學院成果放映時,金馬執委會執行長聞天祥於映前表示學院歷屆學員努力在影視行業持續創作,今年便有5位歷屆學員提名金馬獎;另有8位學員入選金馬創投會議,琢磨即將拍攝的影片。依此可見,金馬電影學院對於華語影壇影響逐漸開花結果,就讓我們期待他們璀璨的未來吧。

2021/11/26 | 波昂刺刺

【關鍵專訪】第13屆金馬電影學院學員心聲:集體創作打破既往眼界,發現自己原來不懂電影

要理解金馬電影學院,最重要的就是必須呈現學院的絕對核心——「學員」,學院既然是「服務」學員、「培養」新銳的存在,系列專題文章勢必不能缺少探究學員的真實聲音。因此,本文主旨訪談本屆12名入選學員,試圖歸納其參與心得,並且呈現出當代華語新銳創作者之當前現況。

2021/11/26 | 溫溫凱/地下電影

【關鍵專訪】第13屆金馬電影學院導師黃綺琳:我一直看不起「過程比結果重要」這句話,但這就是學院最可貴的地方

本篇文章專訪曾以首部劇情長片《金都》入圍金馬獎最佳新導演的黃綺琳,作為今年的學院導師,且去年從香港移居台灣的導演,黃綺琳帶入了不同視角,而黃綺琳近期也先後擔任金馬獎短片初選評審、金穗獎評審,對於香港、台灣的短片創作也具備一定程度的深入瞭解,就從黃綺琳的視角,探索導師的眉角。

2021/11/22 | 溫溫凱/地下電影

【關鍵專訪】廖慶松、聞天祥、蘇福裕:「金馬電影學院」為何成為國際影壇獨特的存在?

令人好奇的是,金馬電影學院具備何種特質,才得以能匯聚各界英才,而在2021年,侯孝賢從院長轉任榮譽院長,交由多年好夥伴、原先的學務長廖慶松(業界俗稱廖桑)接任院長,今年對於學院而言,確實處於某種關鍵的轉捩時刻。

2021/06/24 | 方格子vocus

【影評】從《戀戀風塵》到《千禧曼波》,「抒情的城市創作」在這20年的轉移後成為主流

創作者從七八零年代中,對都市中弱勢者的故事描繪、並藉由城市的繁華拖襯主人公難堪的描述策略,搖身一變轉向了純然對「一個都市人」的日常生活經歷描寫,其中我選用《戀戀風塵》與《千禧曼波》作為對比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