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

信仰(英語:faith,源自拉丁語 fides 和古法語 feid),是對人事物或概念的堅定信念或信任。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2/13 | 漫遊藝術史

《時辰祈禱書》:在中世紀比《聖經》還暢銷,歐洲各大圖書館中最常見的稀有古籍

《聖經》長期以來都被認為是史上最暢銷的書籍,然而,在普遍被認為信仰為上的中古世紀歐洲卻不是如此,取而代之的是時辰祈禱書這樣的訂製祈禱指引書,但為什麼在13至16世紀期間,時辰祈禱書被大量的製作或是印刷?而到了現代,成為歐洲各大圖書館中,最常見的稀有古籍?

TNL+ 2023/01/19 | TNL國際編譯

英國「撒旦教」信徒遽增:為何年輕世代拋下基督教信仰,轉而崇拜外界認定的「魔鬼」?

在撒旦教的規範中,並不存在外界認為的恐怖儀式、處女獻祭、血腥殺戮,也不會崇拜魔鬼、創造損人的魔法。相反地,撒旦教希望教徒以理性思考的方式,省思傳統宗教可能存在的「過時」、「武斷」教條,為沉悶的傳統教義提供「替代方案」。

2023/01/08 | 方格子vocus

【專訪】陳柏儒:這裡還有神

民國86年出生的陳柏儒,是馬祖最年輕的道士,「我小時候就很喜歡去廟裡面,我感覺它是一個很安全、很祥和、很有庇護感的地方。」而在遇到無法解決的難題時,信仰往往是人們尋求慰藉的方式,然而信仰是成為生活的助力,並不是逃避現實的藉口,「我都會笑那些迷信的人,今天拜完不靈驗,就罵那個神:爛木頭,但祂憑什麼幫你?神明是自然而自發的扶持,不是因為你燒夠多的紙錢,夠『虔誠』,就完成你的願望。」

2022/08/21 | 精選書摘

《愛迪生傳》:愛迪生對自己引發的神學流言大驚失色,幾乎沒有自由思想家力挺他

「憐憫? 善意? 愛?我沒親自見證過。我們知道大自然的存在,但實際上不認識各種宗教的神。大自然的本質並不友善,不仁慈,也沒有愛意。如果真的是上帝創造我——我指的是有憐憫、善意、愛這三項特質的虛構上帝——照理說,祂也創造了我捕捉和吃下肚的魚。那祂對魚的憐憫、善意和愛到哪去了?」愛迪生說。

2022/08/18 | 方格子vocus

面對荒淫無度的宙斯,不管你是男是女,長得太好看在希臘都很危險

希臘神話中加尼美德受到眾神疼愛這一點倒是沒錯,只不過,案情恐怕不單純,因為根據考證,希臘神中只要涉及凡人昇天、變形的故事,十之八九原始版本都是「殺人獻祭」,尤其是看來很正面的阿波羅,因為他的神廟是活人獻祭的大戶,他會藉著活人獻祭頒布神諭……很不好玩對吧。

2022/08/11 | 廣編企劃

【影評】《沉默呼聲》:會不會有一天,再也沒有人站起來為我說話了

「有時,沈默也是一種謊言」從導演李雲翔的角度來看,這些越不被關注的話題,越應該花時間去了解,從他執導紀錄片《活摘》、《求救信》到這部真人真事改編的《沉默呼聲》,都一再挑戰許多人不敢觸碰的敏感神經。

2022/07/31 | AQ廣藝誌

【戲劇】《神明母甘的囡仔》:有了星座、塔羅與人類圖,你還需要信仰做什麼?

從《家將》到還沒孵化的《神明母甘的囡仔》,你可以見到樊宗錡對於信仰的探詢一直在變化。人類社會與宗教信仰的依存,我們或許無法有個最終答案,然而這個思索路徑,卻在樊宗錡的戲劇中,一次又一次的保存下來。

2022/07/22 | 熊仁謙

從電影《咒》反思人鬼神關係:靈驗與邪門本來就是同一件事,單看你的敘事立場而已

承認吧,我們都想要靈驗的神,在特定時刻更是如此。正是我們的這份念想與習慣,養出了各種靈驗之神=各種邪神=惡意之神。

2022/07/15 | 疑案辦

Netflix大熱電影《咒》的靈感起源:高雄鼓山全家靈動附體事件,凌虐長女休克慘死

根據導演柯孟融所說,票房即將破億的台灣國產電影《咒》,其實就是因為看到吳武運一家的案例而漸漸發想出來的。

2022/07/10 | 熊仁謙

藏傳佛法傳入後,有開始與台灣的民俗文化互動嗎?

藏傳佛教在西藏本土,一直是非常積極與民俗信仰互動的。最典型的表現,就是蓮花生大士建立西藏的第一座寺院並為其開光時,大修煙供,成就「世界煙供日」。

2022/07/07 | 熊仁謙

對佛教徒來說,神明、祖師等「信解行地菩薩」就像修行路上的學長姐

正是因為現在佛教失去了這個與信解行地菩薩,這種「學長/學姊」互動的能力,所以在面對許多民俗神明、祖師,特別是從佛教信仰散播出去的神明時,會失去互動的基準。

2022/07/07 | 納扎爾拜·葉爾肯 Yerkin Nazarbay

烏克蘭東正教會與俄羅斯總教會徹底決裂,標誌著歐亞地緣信仰的巨變

烏克蘭的自我歸屬直接取決於現階段「民族記憶」的進一步延續與相對應的全面或局部性重構,其中「社會制度變遷」與「意識形態演變」為重中之重。現階段「烏克蘭記憶」的改變,是左右東歐原蘇聯範圍,乃至整個歐亞草原地緣空間發展的關鍵之所在。

2022/07/05 | 熊仁謙

從佛法角度定位「天上聖母」:媽祖是觀音菩薩的化身嗎?修行境界有多高?

其實正是因為這個問題,所以多年來佛弟子極少跟媽祖互動。佛弟子對外交際宣傳時,或多或少會說「媽祖是觀音的化身」、「媽祖是觀音呀」,但是你何時看到佛寺裡面會供養媽祖?僅僅宣稱「媽祖是觀音的化身」,無法解決下述佛弟子很在意的問題。

2022/06/07 | 方格子vocus

存在主義之父齊克果:人存在的意義,無法經由理性思考得到答案

以哲學、神學為出發點的非理性主義思潮,認為人存在的意義是無法經由理性思考而得到答案,必須強調個人、獨立自主和主觀經驗的論述,後來也就成為了齊克果所論述的「存在主義」。

2022/05/01 | 逗點文創結社 comma BOOKS

沈眠 X 陳昌遠對談:創作是逼向極限,但生活裡並不需要時時刻刻都是極限

沈眠眼神炯亮:「以阿拉伯數字做為詩集結構,羅智成《寶寶之書》、陳昌遠《工作記事》都做得很好了,我就希望能夠有別的做法,讓詩歌編號不只是編號,而能有多幾層的意義。」

2022/04/19 | 方格子vocus

主耶穌什麼時候說過:「服事」就等於是「親近上帝」?

《聖經》裡寫的「先尋求神的國和神的義。」好,那我們再一次翻開《聖經》,主耶穌什麼時候說過:「服事」就等於是「親近上帝」?「參與聚會」就等於是「尋求神的國和神的義」?

2022/02/02 | 讀者投書

【書評】佛洛姆《愛的藝術》:在愛無能的世代,這本經典小書喚起大家投身於愛、相信愛的勇氣

佛洛姆指出,真正「在愛中」的狀態,乃是「體驗對方人格的無限性,對方便永遠不會這般熟悉,而克服阻隔的奇蹟也許可以每日重複發生」。換言之,以一種不熟悉的眼光觀看自己的伴侶,而非用「我已經很瞭解他」自以為是的態度去認識伴侶,便得以讓關係產生嶄新的生命。

2022/01/08 | Bruce Lai 賴勇衡

《Nazarín》:在失去信念的人身上,我們可以學會甚麼?

1959年的《納扎林》卻獲得了天主教的認同,幾乎要頒奬給布紐爾。他這樣回應:「感謝主!我仍是個無神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