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

信仰(英語:faith,源自拉丁語 fides 和古法語 feid),是對人事物或概念的堅定信念或信任。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19/11/21 | 精選書摘

《啟蒙運動(下)》:啟蒙思想家的作品都有「絕望感」,認為庶民是無可救藥的

狄德羅把那些輕易相信神蹟的窮人稱為「傻瓜」;指出雖然「這國家的迷信正在式微」,但這種可喜發展不會擴及庶民:他們都太蠢、太窮、太忙了,無暇去啟蒙自己。

2019/08/29 | 戲言

哲學家雅各比的五十道陰影(三):再賠上哲學家性命的泛神論論爭

對康德而言,雅各比與韋茨曼兩人不察覺,一但理性被摧毀,而僅依賴直觀與情感,即等於擁護專制。康德呼籲,理性是自由的基石,懇求他們重視審視那一套非理性主義。

2019/07/03 | 精選書摘

陳果《好的愛情》:很多人以為中國人沒有信仰,其實這是一個誤解

中國人的生活世界就是他的哲學世界,也就是他的信仰世界。因此,中國人的哲學信仰不需要借助外力,不需要一個來自彼岸卻要為此岸生活制定規則的陌生的「他者」——「神」——的拯救。

2019/06/26 | Bruce Lai 賴勇衡

《使徒保羅》:留守還是逃走?面對暴政之雙重兩難

《中英聯合聲明》之後,香港的教會在掙扎著:不少人移民海外,逃離暴政;有些教會則發起「香港是我家」運動,鼓勵信徒留港。這種兩難處境,到今天似乎再度出現了。誰可以給予指引呢?

2019/05/22 | 讀者投書

【信仰碰撞徵稿】不要說「鬼」話:當部落神靈文化與基督信仰碰撞

聖經是布農族語的重要文獻,即使上面所說的是基督教世界和故事,但字句中都隱藏著布農族人的概念與思維。而與此同時,基督信仰有時也是一種壓迫。而這種霸權對於一些族人來說是理所當然的,族群和文化的觀點銷聲匿跡。

2019/05/17 | 孫婕

【信仰碰撞徵稿】因為雙眼視網膜脫落,我從無神論者變成每天禱告的天主教徒

新教徒也好、天主教徒也好,都是基督徒,一樣遵循耶穌基督的教導。這些教導並不是每個星期去教堂聽聽講道、有空翻閱聖經而已,而是一種已經內化的生活方式。

2019/05/10 | 讀者投書

【信仰碰撞徵稿】是的,耶穌復活不「科學」,但這並不重要

許多人說「看見才相信」,但其實是倒過來,人常只會看見自己相信的東西,不相信或不想看的都看不到,如果是這樣,科學真的應該成為信仰者檢視事情的核心嗎?

2019/05/08 | 讀者投書

【信仰碰撞徵稿】宗教不是穆斯林人生中的一部分,他們的人生才是伊斯蘭的一部分

但在穆斯林朋友的心中,他們才是信仰裡頭的一部分⋯⋯結婚須遵守可蘭經挑日子;開店須遵守可蘭經挑選日子,當然他們不吃豬肉不喝酒的原因也清晰可見,可蘭經紀載豬是不純潔的象徵,不喝酒是因為酒容易使人神智不清,他們依循著可蘭經過著每個日子。

2019/04/04 | 英語島

英國小學「不准吃軟糖」的真正原因

老師的心意讓他們得到應有的快樂,也讓我從這個無心之過中學到寶貴的一課。

2019/03/31 | 戲言

哲學家雅各比的五十道陰影(一)

雅各比在生時的影響力不亞於康德之餘,更不是默默無聞。而且,他的影響力不止於哲學,甚至乎在政治上,也見其足跡。將雅各比當成康德,不知道是對康德不敬,抑或是侮辱雅各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