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個資

個人資訊,又稱個人資料、個人可識別資訊(英語:personally identifiable information,PII),為可以用來辨識、聯絡、定位單一人士,或加上一些輔助資訊後達成前述目的的資訊;常用於資訊安全及隱私權法。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9/22 | 精選書摘

《社會新鮮人面試教戰手冊》:還在履歷上寫生日、家庭成員?不能加分的資訊不要提供

作者克里斯在英國倫敦曾和各大獵頭公司交手無數次,並累積不下三百次的面試實戰經驗。工作之後,作者角色從求職者變成面試官,本書是作者累積數年求職者及主考官的心得筆記,並在每次重新求職時都會反覆閱讀,並不時修正及加入新的心得。

2023/09/14 | 邱宜君

獨家:讀者爆駭客協會去年6月已通報醫指付漏洞,大洸醫管提2改善承諾、3使用建議

大洸醫院管理顧問股份有限公司推出醫療院所數位支付工具「醫指付」與30家銀行、135家醫療院所合作,目前使用者約有100萬人,每月交易量約17萬筆,每月交易總金額約7億元,今年卻傳出盜刷災情。其實早在去年6月,台灣駭客協會就曾通報醫指付的密碼設計有安全漏洞,但直到今年有民眾向數位發展部陳情,該公司才開始重視這個問題。

2023/09/01 | 讀者投書

《壹蘋》取代「台蘋」一週年:黎智英如果出獄,他還認得出這顆「蘋果」嗎?

時值《壹蘋》成立週年、新聞產業困窘的此時此刻,我們必須提問:缺少對新聞專業的用心耕耘,如何種出一顆好蘋果?又或者,擅長商業操作、放眼集團縱效的潘杰賢,是否能成功從旁殺出一條不一樣的「新聞解方」甚至成為未來的典範?

2023/08/31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行政院通過公部門生成式AI參考指引,禁用於高機密文件,國科會:先訂指引再立法

行政院發言人轉述院長陳建仁談話,表示人工智慧(AI)正在改變全世界,生成式AI可取代部分腦力,相關應用的確非常重要,但其潛在的風險與衝擊,需由科技、產業發展、人才及治理等各方面積極布局,以回應國內、外社會挑戰及維持國家安全。

2023/08/31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詐騙假冒蘋果客服信驗證Apple Pay,資安專家:收到釣魚信件先「停看聽」

趨勢科技全球消費市場開發暨行銷協理劉彥伯指出,通常這類型的詐騙郵件會模仿蘋果或Google信件標題及格式,但寄件者地址拼法會跟官方有落差,比較容易露出馬腳。

2023/08/22 |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微軟、NVIDIA都被駭客組織「SIM卡交換攻擊」!美國政府呼籲改用「無密碼解決方案」

駭客團體Lapsus$使用的詐騙方法之一是「SIM卡交換攻擊」,駭客會先蒐集受害者個人資訊,之後說服電信商將受害人的手機號碼轉移到駭客的SIM卡上,以此獲得身分驗證訊息。截至目前的攻擊對象包含美國國防部、巴西衛生部、NVIDIA、三星、微軟、T-Mobile、多家大型銀行跟遊戲開發商......

2023/08/01 | TNL 編輯

15-30歲每年免費心理諮商3次:衛福部今起推心理健康支持方案、10個QA一次看如何使用

「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8月1日起推出,提供15至30歲民眾每年3次免費心理諮商。衛福部心理健康司長陳亮妤表示,有需要的民眾可透過手機掃描QRcode,找到家裡附近300多家合作心理機構,完成預約,在諮商過程也會透過心情溫度計,找出高風險族群,協助轉介醫療院所。

2023/07/05 | 李秉芳

周玉蔻、蔡玉青爆張淑娟涉章孝嚴緋聞,未經查證且無關公共利益,檢方起訴加重毀謗罪

檢方指出,周玉寇及蔡玉真2人未掌握具體事證、不曾向張淑娟求證或對她的背景有合理查證。加上張淑娟已非公眾人物,個人隱私應受到憲法高度保障,無須受到社會輿論檢視,更與公共利益無關聯。

2023/07/05 | BBC News 中文

盜取母校中國人民大學學生個資建立外貌評分網站,騰訊程式設計師被警方拘捕

「這麼重要的訊息居然隨隨便便就能獲取,還公開曬出來,完美詮釋了『高智商低趣味』!」一名微博網友評論說。還有一些網友將他與曾設計外貌評分平台FaceMash的臉書創始人祖克柏進行了比較。

2023/06/27 | 國際大風吹

【國際大風吹】歐盟通過世界首部人工智慧法草案,依風險分四大類,ChatGPT將被納管

針對歐盟的AI法草案,微軟和IBM等正在拼命開發AI的大公司都給予正面評價,但也提醒如何劃分風險層級需要更細緻的規範。在此同時,ChatGPT開發商OpenAI的創辦人山姆奧特曼則表示歐盟這份草案規範可能太嚴格,一度放話OpenAI會退出歐盟市場,但不到48小時後又改口說,目前沒有停止歐盟業務的計畫。

2023/04/15 | 精選書摘

【小說】《世上神不多》選摘:網路上個資就像大洪水四處氾濫,而且都是他們自己招的

在這個世界中,會有救苦救難的「神明」嗎?過去、現在、未來、亦或是異世——七篇短篇小說描繪出在不同世界的舞台中遭遇同樣令人難以承受的絕望。

2023/04/11 | 德國之聲

西方國家打壓不斷,為何中國監視器依然熱銷全球?

隨著西方對中國科技的打壓,影片監控企業也面臨著越來越多的審查。不過,儘管人們擔心它們可能被用於間諜活動,但全球對中國監控攝影頭的需求並沒有減弱。

2023/04/10 | 李秉芳

詐騙集團1年吸70億,電商外洩個資「0裁罰」?政府研擬投資廣告實名制,提供帳戶也要罰

在各類詐騙手法中,假網拍詐騙案數量第一,假投資詐騙案數量排名第二,共發生6600件,但假投資的總財損34億2255萬元居冠。

2023/04/02 | 數位人權觀察家

史諾登揭露「稜鏡計畫」10年後,全球大規模監控仍是「現正進行中」

以色列間諜軟體「飛馬」事前標榜只提供給各國政府打擊恐怖主義與犯罪行動,最終調查卻揭露監控名單包括全球的記者、異議人士與政治家,標榜科技大門只為正義而開,結果是人人都可能有鑰匙——不要有「沒做虧心事不怕被看」的僥倖,只是還沒輪到你而已。

2023/03/24 | 潘柏翰

普發6000元登記系統後續無人維護個資肯定被賣?數發部:專案結束一個月即刪除資料,絕不保留

數發部說明,如同辦電信門號要帶雙證件,雙卡號驗證是保護民眾申領6000元權益,防止有心人士偽冒他人證件號碼而盜領款項。登記入帳官網會檢核民眾輸入之健保卡號與身分證字號是否一致,若兩個證件號碼非屬同一人,6000官網會拒絕將資料登載。

2023/03/14 | 國際大風吹

【國際大風吹】全球掀起TikTok禁用潮,「中國製造」無孔不入,科技滲透擋得住嗎?

TikTok的演算法真的猛,但各國政府都擔心它侵犯資安,除了全面禁用的印度之外,全球也有十幾個國家禁止公務上使用TikTok,美國更祭出「管理敵對國家科技」的新法。這場平台大障,地緣政治因素也夾雜其中。

2023/03/10 | 李秉芳

司改會調查:8成立委認為「網路詐騙」是最迫切的數位犯罪議題,政府應全面強化個資保護

民眾應該開始關心這樣的議題,因為人們對自己個資的受保護的狀況經常想得沒那麼多;有時候為了一杯飲料或是吃火鍋送一盤肉,輕易就把自己的個人資訊交給商家,然後商家如果沒確實做好保護,又或者有什麼漏洞,資料就被犯罪集團取得。

2023/02/11 | 張宇韶

「台灣精準醫療計劃」有五大疑慮,衛福部應正視國人「基因定序外洩」造成生物戰風險

中研院先前已有將國人的基因資料提供給外國公司之前例,實無法保證不會有任何洩漏台灣多數人口特定基因資料弱點提供給他國,造成敵國取得利用生物科技技術,針對台灣人基因弱點啟動生物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