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2023/05/26 | 黃靖芸律師

遇到感情騙子就公布對方個資公審,你可能已觸犯《個資法》

通常遇到所謂的渣男渣女時,大家都會很想要去抒發自己不滿的情緒,在用字遣詞以及方式上難免會有點激動,詞彙也可能包含辱罵指責。這些情況,很可能會牽涉到《個資法》以及誹謗的問題。

2023/05/25 | 李芯

台灣兒少自殺原因「校園問題」5年提高6倍,專家籲應去識別化進行「死亡回顧」

成大公衛學科暨公衛研究所教授呂宗學指出,想要探討自殺死亡原因一定會有隱私、不可告人的故事,因此在執行死亡回顧時時不會太深入討論個案細節,更不會咎責,而是關注在事件的可預防性,所有個案都只是對未來防治的啟發。

2023/04/13 | 李秉芳

行政院會通過「打詐3法」:收集帳戶最重可處5年、網路投資廣告實名制、洩漏個資最重罰千萬

收集帳戶罪涵蓋範圍包括冒充公務員收集、3人以上共犯、於網路對公眾收集、利用深偽技術收集,有對價收集,以詐術、監控等不正方式收集,違者最重處5年以下徒刑。修正草案也明定,任何人無正當理由不得將帳戶、帳號交付、提供予他人使用。

2023/02/06 | 李芯

不只iRent,格上租車用戶個資也存在外洩風險,綠委痛批政府相關部會「就像紙糊的」

邱顯智點出,《個資法》上路至今,政府沒有指定的專責機關,也沒有事前給予明確個資保護指引、事後的明確處理原則,導致主管機關對外洩事件缺乏專業、流於形式。

2023/02/01 | TNL 編輯

外媒稱iRent用戶資料疑外洩,數位部火速出手、台北市監理所派員辦理行政檢查

外媒《TechCrunch》日前報導,一名安全研究員發現台灣租車公司iRent的資料庫,有用戶資料外洩的疑慮。我國數位部得知後火速切斷外部連結,和雲行動服務則表示,已在第一時間處理,會加強資料庫的安全防護。台北市監理站今日也派員檢查,若發現違規行為且未在期限內改善,最高可裁處20萬元罰鍰。

2023/01/15 | 讀者投書

立委賴香伶:政府個資外洩連環爆,數位發展部卻認為事不關己,資安漏洞誰來補?

目前行政機分散式的監管方式,已然造成權責難分的爭議,甚至是機關卸責的藉口,但綜觀全球與台灣,個人資料保護的獨立監督機制已是無法迴避的課題,更不是沒有答案,缺的只是政府的決心與行動。

2023/01/09 | 讀者投書

律師抄寫關係人的電話號碼被檢察官列為被告,是否真的違反《個資法》?

電話號碼等個人資料抄寫於筆記本上當然是屬於個資之蒐集,但是,如果是看到或聽到電話號碼的話呢?例如我在便利商店排隊買東西「客觀行為上」聽到或看到前面民眾購物時所報的會員電話,是不是就有觸犯《個資法》第41條之嫌疑?

2023/01/02 | 法扶報報

法律不該開後門給科技巨頭:談「數位足跡」與個人資料保護

大家一定都有過在點進某個網站,或搜尋某樣商品,接下來幾天的廣告版面都是類似商品的經驗。這代表你的「數位足跡」已被紀錄在第三方cookie中,並將其賣給其他廣告商做到「精準投放」的功用,但你有說不的權利嗎?

2022/09/01 | 法操FOLLAW

一個月內檢舉113件交通違規,民眾「怕被報復」冒名檢舉反而吃上刑責

檢舉魔人在一個月內提出113件違規檢舉案,卻因為怕被報復使用他人的名義檢舉,最終讓自己吃偽造準私文書罪。但什麼是偽造文書?偽造文書又有分哪幾類?一起來看。

2022/08/25 | 李秉芳

《蘋果日報》傳月底熄燈將封存員工資料與新聞素材,民團憂個資遭「不當利用」

文化部今天強調,只要足以直接或間接方式識別個人資料者,都屬個人資料應保護範圍。新平台如未有符合《個資法》規定事由,不得使用原《蘋果日報》資料庫。

2022/08/12 | 黃皓筠

健保資料庫釋憲案部分違憲,欠缺監督機制及當事人無「資料停止使用權」3年內須修法

民團針對衛福部將健保資料庫提供第三方機構做學術研究、個資去識別化仍可辨認,以及民眾無資料停止使用請求權等問題,聲請釋憲。憲法法庭今日作出判決,認定健保資料庫供公務或學術機關統計或研究合憲,但欠缺個資監督機制及當事人請求資料停止使用的規定違憲。

2022/07/21 | TNL 編輯

網紅小玉「Deepfake換臉A片」119人受害,一審判刑5年6個月,沒收犯罪所得1200萬餘元

律師表示,被害人很害怕,被告卻理所當然,建議審判長對朱玉宸一罪一罰,判合併應執行12年徒刑;莊姓助理合併應執行8年徒刑,「量刑也是代表被害人的心聲」。

2022/07/21 | 法操FOLLAW

個資範圍如何認定?在網路上公布他人個資究竟有沒有犯罪?

在網路上蒐集、公開他人的照片、姓名與住址會違反個資法嗎?首先要看這些是不是被定義為「個資」,再檢視對方是否已自行將這些資訊公開至網路上。但單單蒐集與公開行為不足以形成判決,最終還是要看法官對於個資的合理運用認定。

2022/01/21 | 精選轉載

北市府用「台北通APP」綁定疫苗通行證,可能產生哪些個資問題?

討論疫苗通行證措施之前,實應先檢討台北通之原始設計及蒐用個資之用途、方法,消弭民眾對台北通蒐用個資之疑慮,方有進一步討論疫苗通行證之空間。因為台北通絕非只是一個「會員卡」的機制,而會實質影響政策之評估及人民權利限制之寬嚴。

2021/10/11 | 讀者投書

當你看到落落長的隱私權政策點下「OK」時,你知道自己同意了些什麼嗎?

謂「同意」,依《個資法》規定,是指「當事人」經「蒐集者」告知《個資法》法定應告知事項,而「允許」的表示,而且只要當事人未表示拒絕,並已提供個資時,則推定當事人已表示同意。不過,蒐集者需要對當事人同意的事實,負責舉證證明。

2021/10/05 | 經濟民主連合

台灣手遊與中資威脅(下):這些嚇死人的「隱私權條款」,政府卻無法可管?

手機遊戲產業在台灣蓬勃發展,但中資手機遊戲的威脅早已潛藏在國人日常生活當中,包括「三國殺名將傳」、「神魔之塔」等幾款知名手機遊戲在內。遺憾的是,我國主管機關對此風險似乎力有未逮:「行動應用App基本資安規範」不具有強制性,資訊安全檢測更只具有鼓勵性質。

2021/09/28 | 讀者投書

紙本登記難管理、不能調閱自己的足跡⋯⋯未落實個資法的實聯制,大可不必

在實聯制方面,政府努力遵循資料最小化等個資保護原則,並且考量其合法性、正當性與必要性,但在「委託他人蒐集處理個人資料」後的相關規範,以及個人足跡資料調閱部分,仍不符《個資法》上所規範的民眾權利。

2021/02/26 | 左岸沉思

「區間照相」為什麼侵犯隱私?毫無理由被他人掌握資訊,本身就是最大的危害

有人說「區間測速哪有什麼個資問題,難道你怕你違規被中國知道嗎?」這就是對於個資沒有概念,因為沒人想知道你有沒有超速,想知道的是你每天開車去了那裡。也許你無所謂,但不是每個人都無所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