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訊息

假新聞(英語:Fake news)為以不實資訊誤導大眾,以帶來政治、經濟、市場、或心理得到成就感和利益的新聞或宣傳,包括通過傳統新聞媒體(印刷和廣播)或在線社群媒體傳播的故意錯誤資訊或惡作劇。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3/30 | Abby Huang

外傳台灣提供鉅額為與迦納建交,國安局長:中國認知作戰正介入我國選舉

報導指出,我國駐外公使輕信當地聲稱「與蔡英文總統關係密切」的台籍政治掮客,向西非國家迦納決策高層送出2300萬美元,為促成與迦納關係進展,然這筆2300萬美元匯出後「已打水漂」,儼如2006至2008年陳水扁執政時期的「巴紐建交案」,但此報導遭到我國安局駁斥。

2023/03/16 | BBC News 中文

Twitter再也無力替你抵擋網路酸民——知情人士曝光相關問題

調查期間,我收到了許多人發來的訊息,告訴我自馬斯克收購以來,他們的Twitter帳戶所收到的仇恨訊息有所增加,內容包括種族主義、反猶太主義和厭女症。獨家取得的學術數據與Twitter用戶證言支持了這些指控,顯示在馬斯克的領導下,仇恨正在加深——酸民們膽壯了,騷擾加劇了,關注厭女與侮辱性內容的帳戶增加了。

2023/03/15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若開戰美將摧毀台灣半導體?前美國安顧問歐布萊恩:只有中共會毀台

為了捍衛台灣民主,歐布萊恩表示,台灣必須成為豪豬,成為讓中國倒胃口的晚餐。他肯定總統蔡英文提出義務役延長制,向中共展現台灣會為自由、獨立而戰,擁有地對空飛彈、反艦飛彈、船隻與潛艇等武器系統,能讓中國入侵變得非常困難,也發出台灣有戰鬥意願的強烈訊息。

2023/03/09 | Abby Huang

美國去台化、白宮毀滅台灣計畫?外交部警告:中國操作「疑美論」接近選前會愈多

外交部今(9)日指出,對美國事務的錯假訊息操作無所不在,且遍及我國對美事務的「多項領域」,像是本月初特定媒體散播「美國在台協會發布通知信,可能會展開台灣撤僑計畫」,實為考量土耳其大地震後,提醒美國在台僑民平時做好應變災害準備,是惡意的假訊息操作。

2023/03/06 | 讀者投書

俄烏戰爭一週年反思金門現況:在熱戰之外,「克里米亞模式」肯定讓中國躍躍欲試

中國如果想拿下台灣,在熱戰之外若要兵不血刃完成入侵,最好還是利用台灣的民主制度,直接拒止美日等民主國的支援——克里米亞模式絕對是中國躍躍欲試的選項。第一步,就是透過成立「金門和平示範區」作為主軸......

2023/03/04 | BBC News 中文

中國的特洛伊木馬?TikTok如何回應三大網路安全擔憂與質疑?

批評者認為TikTok是一個「特洛伊木馬」——儘管它看起來無害,但在衝突時期可能被證明是一個強大的武器。這一點在美國成功帶頭,呼籲阻止中國電信巨頭華為在5G基礎設施部署時就很明顯,同樣是基於「理論上的風險」。

2023/02/08 | Abby Huang

英國西敏寺基金會:台灣人對媒體的信任低於警察和宮廟,2024大選前須嚴防假訊息

英國西敏寺民主基金會在去(2022)年3月、12月分別做了兩次民調,針對1068位受訪者調查,發現台灣民眾對於媒體的信任程度,遠低於對警察、地方政府的信任,甚至低於宮廟和教會,是台灣民眾「最不信任的機構」第2名,最不信任的則是由台灣政黨墊底。調查也發現,「假訊息干擾」、「低落的媒體素質」是台灣民眾認為台灣民主面臨最嚴重的挑戰。

2023/02/04 | Abby Huang

【關鍵專訪】波蘭作家沙博爾夫斯基談新書《克里姆林宮的餐桌》:耗時3年訪問前蘇聯廚師,「獨裁者要你相信的都是狗屁」

波蘭作家沙博爾夫斯基表示,「當你與蘇聯廚師交談時,尤其是那些60、70年代生活在共產主義制度下的人,有時他們會有身份認同問題」,即使是老一輩的烏克蘭人也有身份認同的問題,覺得自己是蘇聯人,儘管他們認同的國家已經不存在了。 沙博爾夫斯基說,他聽說在台灣也有些類似的情況,有些人認為為什麼要和中國區隔開來?台灣和中國就是同一個國家,很多烏克蘭人也覺得為什麼要跟俄羅斯分開,兩個國家都說同樣的語言。

2023/01/20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專訪】杜奕瑾:假訊息認知作戰氾濫,可從操作歷程找端倪

雖然台灣有「事實查核中心」查證消息真偽,但以人力查核為主,速度較慢,杜奕瑾形容是「落後指標」,因為假訊息往往從社群媒體試水溫,再透過媒體報導放大,等到事實查核結果出來,假訊息早已經傳遞到下一個戰場。

2023/01/19 | 《卓越新聞電子報》

【講座】管中祥X沈伯洋:談「假新聞」之前必須認知到,所有新聞都是「媒體再現」的結果

事件透過媒體的「去脈絡化」和「重新脈絡化」,會產生不同的意義與價值表達,雖然無法斷然說這是假新聞,但它的社會影響卻可能比假新聞更甚。而當我們看見「模糊焦點」甚至是「腦殘」的報導時,也必須意識到背後的結構性因素。

2023/01/12 | Abby Huang

前美國副國安顧問博明:台灣在地協力者散布北京認知戰,荒謬內容「像臭豆腐一樣臭」

博明警告,北京已經投入數十億美元發展「統戰工作」與「認知作戰」,而中共的技巧在台灣「已經取得一些成功」,他從台灣新聞媒體、私人談話都聽到「美國把台灣當棋子、準備把台灣烏克蘭化」的言論,與北京的宣傳有點像。

2022/12/24 | BBC News 中文

認知戰憂慮 vs. 捍衛民主價值:台灣會徹底封殺抖音和TikTok嗎?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院長陳憶寧教授對《BBC中文》說,抖音只是台灣網上眾多平台之一,年輕人接觸到多方面資訊,都知道中國不只抖音所呈現好的一面。「我們太小看年輕人了,他們沒那麼蠢,中共的宣傳他們是不會買單的,覺得抖音會改變他們的國家認同是想太多,推論太過度。」

2022/12/16 | Becoming Aces 未來大人物

【未來大人物】花一晚創出全台30萬人LINE裡的阿姨!徐曦:美玉姨是膠水,黏著事實打破假訊息

那個徐曦住在香港的日子,她花了一個晚上寫出「美玉姨」可疑訊息查證機器人程式,串連「真的假的 Cofacts 社群」裡的訊息查核資料用以回應假訊息,寫完後丟進有爸爸的家族群組裡,一夜過後,雖然被爸爸罵到翻,但原本只想設給5個人家族使用的,卻湧入了5000使用者,大家都說:「等這個闢謠阿姨好久了!」

2022/11/29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學者分析:北京企圖干預2024台灣總統大選,但台灣社會面對假訊息抵抗力愈來愈強

紐約艾德菲大學(Adelphi University)文理學院院長王維正表示,北京向來被視為台灣選舉的影武者,可能偏愛中國國民黨。但鑑於香港近年局勢、習近平限縮九二共識定義,國民黨很難維持支持兩岸統一的立場,台灣政壇將只剩「親現狀」政黨。

2022/11/26 | 精選書摘

《人生好難》:社群和通訊軟體假消息滿天飛,讓政府涉入審查貼文會不會比較好?

如今網路上的言論多如繁星,營運平台的人為了提高效率,會使用機器來審核,這造就許多辨認錯誤。這種現象在臉書、推特都已經發生。許多人的發文莫名奇妙被刪,寫信去詢問或抗議卻只得到千篇一律的回應。那麼如果讓政府涉入平台審查過程呢?可能會更好,但也可能會更糟。

2022/11/11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2022美國期中選舉:紅色浪潮未湧現有利拜登連任,國際觀察員:假訊息充斥影響選民判斷

《紐約時報》表示,拜登是近20年來取得最好期中選舉結果的總統。跌破民調專家眼鏡的初步選舉結果,讓拜登昨晚開心地四處打電話恭賀民主黨當選人直到大半夜。他昨天在期中選舉結果的記者會上,也可以看出他的心情很好。

2022/11/06 | TNL 編輯

推特藍色勾勾付費制優先在英、美、加等國上路,專家警告大規模裁員恐削弱事實查核力道

非營利團體「自由媒體」(Free Press)共同執行長龔薩雷茲(Jessica Gonzalez)表示,「大家都知道」,期中大選選前「社群媒體會出現失控行為,提供錯誤訊息並恐嚇、傷害有色人種選民」,而她擔心,推特會在這個節骨眼鬆懈內容核實力道。

2022/10/19 | BBC News 中文

要做得更少,又要盡量接近所有人:BBC成立100週年,盤點走向未來面臨的五大挑戰

BBC誕生於廣播時代,並讓我們第一次看到了電視,但網路、智慧手機、社交媒體等一系列技術革命,已經不可逆轉地削弱BBC對英國文化的把握與聯繫。這些革命也密切關係到BBC今天面臨的五大主要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