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訊息

假新聞(英語:Fake news)為以不實資訊誤導大眾,以帶來政治、經濟、市場、或心理得到成就感和利益的新聞或宣傳,包括通過傳統新聞媒體(印刷和廣播)或在線社群媒體傳播的故意錯誤資訊或惡作劇。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2/12/24 | BBC News 中文

認知戰憂慮 vs. 捍衛民主價值:台灣會徹底封殺抖音和TikTok嗎?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院長陳憶寧教授對《BBC中文》說,抖音只是台灣網上眾多平台之一,年輕人接觸到多方面資訊,都知道中國不只抖音所呈現好的一面。「我們太小看年輕人了,他們沒那麼蠢,中共的宣傳他們是不會買單的,覺得抖音會改變他們的國家認同是想太多,推論太過度。」

2022/12/16 | Becoming Aces 未來大人物

【未來大人物】花一晚創出全台30萬人LINE裡的阿姨!徐曦:美玉姨是膠水,黏著事實打破假訊息

那個徐曦住在香港的日子,她花了一個晚上寫出「美玉姨」可疑訊息查證機器人程式,串連「真的假的 Cofacts 社群」裡的訊息查核資料用以回應假訊息,寫完後丟進有爸爸的家族群組裡,一夜過後,雖然被爸爸罵到翻,但原本只想設給5個人家族使用的,卻湧入了5000使用者,大家都說:「等這個闢謠阿姨好久了!」

2022/11/29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學者分析:北京企圖干預2024台灣總統大選,但台灣社會面對假訊息抵抗力愈來愈強

紐約艾德菲大學(Adelphi University)文理學院院長王維正表示,北京向來被視為台灣選舉的影武者,可能偏愛中國國民黨。但鑑於香港近年局勢、習近平限縮九二共識定義,國民黨很難維持支持兩岸統一的立場,台灣政壇將只剩「親現狀」政黨。

2022/11/26 | 精選書摘

《人生好難》:社群和通訊軟體假消息滿天飛,讓政府涉入審查貼文會不會比較好?

如今網路上的言論多如繁星,營運平台的人為了提高效率,會使用機器來審核,這造就許多辨認錯誤。這種現象在臉書、推特都已經發生。許多人的發文莫名奇妙被刪,寫信去詢問或抗議卻只得到千篇一律的回應。那麼如果讓政府涉入平台審查過程呢?可能會更好,但也可能會更糟。

2022/11/11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2022美國期中選舉:紅色浪潮未湧現有利拜登連任,國際觀察員:假訊息充斥影響選民判斷

《紐約時報》表示,拜登是近20年來取得最好期中選舉結果的總統。跌破民調專家眼鏡的初步選舉結果,讓拜登昨晚開心地四處打電話恭賀民主黨當選人直到大半夜。他昨天在期中選舉結果的記者會上,也可以看出他的心情很好。

2022/11/06 | TNL 編輯

推特藍色勾勾付費制優先在英、美、加等國上路,專家警告大規模裁員恐削弱事實查核力道

非營利團體「自由媒體」(Free Press)共同執行長龔薩雷茲(Jessica Gonzalez)表示,「大家都知道」,期中大選選前「社群媒體會出現失控行為,提供錯誤訊息並恐嚇、傷害有色人種選民」,而她擔心,推特會在這個節骨眼鬆懈內容核實力道。

2022/10/19 | BBC News 中文

要做得更少,又要盡量接近所有人:BBC成立100週年,盤點走向未來面臨的五大挑戰

BBC誕生於廣播時代,並讓我們第一次看到了電視,但網路、智慧手機、社交媒體等一系列技術革命,已經不可逆轉地削弱BBC對英國文化的把握與聯繫。這些革命也密切關係到BBC今天面臨的五大主要挑戰。

2022/10/03 | BBC News 中文

巴西大選:世界應該關心波索納洛與盧拉攤牌的三個原因

對於觀察過去幾年各國極右翼領導人崛起——最近一次是梅洛尼在義大利大選中的勝利——的政治科學家來說,如果盧拉獲勝,將是一股相當規模的逆流:巴西是一個經濟和政治上都很重要的國家,所以這確實會代表著極右翼的挫折。

2022/09/02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朝日新聞》專訪唐鳳:認知戰結合軍事行動就是「混合戰」,台灣要與世界合作對抗

唐鳳表示,台灣遭受如此攻擊時,很重視到底是來自於境外或境內。這次的攻擊是來自於境外,也可能經由幾處中繼站所帶來的網路攻擊。一項由瑞典大學主導的國際性調查結果顯示,台灣自2013年後,遭假訊息攻擊的情況連續9年居世界第一,且近年和第2名的差距更擴大。

2022/08/29 | 歪脑|WHYNOT

從「亞細亞孤兒」到國際角力前線,叫好不叫座的「國際新聞」在台灣掀起內容產製熱潮

面對國際新聞資訊的產製狂潮、難以辨識消息來源品質、內容敍述真實性、轉譯的過程與是否遭到再詮釋等等問題,似乎最終還是該回到重新建立新聞產製的編輯台倫理、提升讀者媒體識讀的體質、以及補強社群網站的監管規範。劉致昕説,就像要幫身體打造完善的「免疫系統」——「所以不可能有補完的一天」。

2022/08/26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紐約時報》分析中國如何「全面封鎖」切斷台灣對外聯繫,《華爾街日報》:台灣對抗中國資訊戰成效受歐美關注

紐時報導指出,即使本月的大規模軍演已落幕,解放軍仍持續增加在台海的活動。近日中國軍機屢次逾越台灣海峽中線,此舉顯示,中國在台灣附近的軍事活動已成為「新常態」。日益頻繁的近距離演習也會增加台灣可能變得麻木、並遭到突襲的風險。

2022/08/21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專訪】《資訊判讀力》作者:我們吃晚餐還會查食記、看評價,面對公民議題難道不該更謹慎嗎?

IORG的目標,包括改變台灣討論事情的態度,「言論內容必須能被一再驗證,不是說了什麼都不用負責,而我們在傳遞訊息時,也需要多一點摩擦力,不要毫不思考轉傳出去。」

2022/08/19 | 精選書摘

《國際傳播》:維基解密使得政府「後門」洞開,突顯出網路新聞不只是草根、小眾或另類的消息來源

即便維基解密的手段形同竊取,卻也突顯了當代民主參與政治中政府治理的盲點——資訊自由流通所保障的「知的權利」,如何在政府過度擴張的資訊管制中被限縮,以及政府「透明治理」的虛妄。

2022/05/29 | TNL 編輯

郭彥均發文「這麼多孩子就這樣走」惹議,國民黨6立委赴刑事局「遞自首狀」聲援

藝人郭彥均日前在臉書貼文「許多孩子走了」引議論,國民黨立院黨團總召曾銘宗等6名立委今天前往刑事局遞狀自首,聲援郭彥均。

2022/05/20 | 黃靖芸律師

為什麼轉傳某些假消息不會受罰?怎樣才算「影響公共安寧」?

儘管簡訊內容是騙人的,但若未讓民眾感到恐慌、影響民眾的生活,並且多數人看到這樣的訊息覺得可笑的成分大於害怕,根據《社會秩序維護法》不足以「影響公共安寧」的話,散布者很可能就不會被開罰。

TNL+ 2022/05/12 | 吳瑟致

鼓動親中台人嘲諷台灣防疫,中國「以疫謀亂」認知作戰又在蠢蠢欲動

最想看到台灣因為疫情出現社會混亂的便是中國政府,而去年中國阻撓台灣對外購買疫苗的經驗還殷鑑不遠,如今這些烏合之眾再次把同樣的模式套用在快篩劑,他們是真認同中國的防疫政策跟成果嗎?其實非也。

2022/05/08 | 江順楠

「錯誤資訊」流竄被指有利小馬可仕陣營,為何菲律賓大選成了資訊戰的戰場?

除了事實查核之外,推特、臉書等社群媒體也試著在這次選舉中更積極打擊錯誤資訊,同時也有網友自己發起行動來檢舉「錯誤資訊」,例如最近一群菲律賓裔美國人成立一個名為Troll Exposer的網站,主要是希望可以揭露社群網站上的錯誤資訊。

2022/04/15 | 《卓越新聞電子報》

台灣連續九年蟬聯「假訊息」冠軍,兒童是主要目標,批判的媒體素養教育是解方嗎?

研究顯示,孩子們通常從14歲就會開始相信未經證實的陰謀論,而超過80%的中學生竟然會誤認「標有贊助內容的廣告」為「新聞故事」。但是媒體素養的課程到底該教些什麼呢?目前大家依然意見紛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