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訊息

假新聞(英語:Fake news)為以不實資訊誤導大眾,以帶來政治、經濟、市場、或心理得到成就感和利益的新聞或宣傳,包括通過傳統新聞媒體(印刷和廣播)或在線社群媒體傳播的故意錯誤資訊或惡作劇。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2/09/02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朝日新聞》專訪唐鳳:認知戰結合軍事行動就是「混合戰」,台灣要與世界合作對抗

唐鳳表示,台灣遭受如此攻擊時,很重視到底是來自於境外或境內。這次的攻擊是來自於境外,也可能經由幾處中繼站所帶來的網路攻擊。一項由瑞典大學主導的國際性調查結果顯示,台灣自2013年後,遭假訊息攻擊的情況連續9年居世界第一,且近年和第2名的差距更擴大。

2022/08/29 | 歪脑|WHYNOT

從「亞細亞孤兒」到國際角力前線,叫好不叫座的「國際新聞」在台灣掀起內容產製熱潮

面對國際新聞資訊的產製狂潮、難以辨識消息來源品質、內容敍述真實性、轉譯的過程與是否遭到再詮釋等等問題,似乎最終還是該回到重新建立新聞產製的編輯台倫理、提升讀者媒體識讀的體質、以及補強社群網站的監管規範。劉致昕説,就像要幫身體打造完善的「免疫系統」——「所以不可能有補完的一天」。

2022/08/26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紐約時報》分析中國如何「全面封鎖」切斷台灣對外聯繫,《華爾街日報》:台灣對抗中國資訊戰成效受歐美關注

紐時報導指出,即使本月的大規模軍演已落幕,解放軍仍持續增加在台海的活動。近日中國軍機屢次逾越台灣海峽中線,此舉顯示,中國在台灣附近的軍事活動已成為「新常態」。日益頻繁的近距離演習也會增加台灣可能變得麻木、並遭到突襲的風險。

2022/08/21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專訪】《資訊判讀力》作者:我們吃晚餐還會查食記、看評價,面對公民議題難道不該更謹慎嗎?

IORG的目標,包括改變台灣討論事情的態度,「言論內容必須能被一再驗證,不是說了什麼都不用負責,而我們在傳遞訊息時,也需要多一點摩擦力,不要毫不思考轉傳出去。」

2022/08/19 | 精選書摘

《國際傳播》:維基解密使得政府「後門」洞開,突顯出網路新聞不只是草根、小眾或另類的消息來源

即便維基解密的手段形同竊取,卻也突顯了當代民主參與政治中政府治理的盲點——資訊自由流通所保障的「知的權利」,如何在政府過度擴張的資訊管制中被限縮,以及政府「透明治理」的虛妄。

2022/05/29 | TNL 編輯

郭彥均發文「這麼多孩子就這樣走」惹議,國民黨6立委赴刑事局「遞自首狀」聲援

藝人郭彥均日前在臉書貼文「許多孩子走了」引議論,國民黨立院黨團總召曾銘宗等6名立委今天前往刑事局遞狀自首,聲援郭彥均。

2022/05/20 | 黃靖芸律師

為什麼轉傳某些假消息不會受罰?怎樣才算「影響公共安寧」?

儘管簡訊內容是騙人的,但若未讓民眾感到恐慌、影響民眾的生活,並且多數人看到這樣的訊息覺得可笑的成分大於害怕,根據《社會秩序維護法》不足以「影響公共安寧」的話,散布者很可能就不會被開罰。

TNL+ 2022/05/12 | 吳瑟致

鼓動親中台人嘲諷台灣防疫,中國「以疫謀亂」認知作戰又在蠢蠢欲動

最想看到台灣因為疫情出現社會混亂的便是中國政府,而去年中國阻撓台灣對外購買疫苗的經驗還殷鑑不遠,如今這些烏合之眾再次把同樣的模式套用在快篩劑,他們是真認同中國的防疫政策跟成果嗎?其實非也。

2022/05/08 | 江順楠

「錯誤資訊」流竄被指有利小馬可仕陣營,為何菲律賓大選成了資訊戰的戰場?

除了事實查核之外,推特、臉書等社群媒體也試著在這次選舉中更積極打擊錯誤資訊,同時也有網友自己發起行動來檢舉「錯誤資訊」,例如最近一群菲律賓裔美國人成立一個名為Troll Exposer的網站,主要是希望可以揭露社群網站上的錯誤資訊。

2022/04/15 | 《卓越新聞電子報》

台灣連續九年蟬聯「假訊息」冠軍,兒童是主要目標,批判的媒體素養教育是解方嗎?

研究顯示,孩子們通常從14歲就會開始相信未經證實的陰謀論,而超過80%的中學生竟然會誤認「標有贊助內容的廣告」為「新聞故事」。但是媒體素養的課程到底該教些什麼呢?目前大家依然意見紛紛......

2022/03/21 | TNL 編輯

巴西最高法院宣布暫停Telegram運作,除非封鎖散布假消息的極右派總統波索納洛支持者帳號

對正在尋求連任、但人氣低迷的總統波索納洛而言,Telegram是他最喜歡的訊息傳播方式之一。他在臉書、Twitter和YouTube上,都常常因為違反假訊息的規定,而被下架貼文,因此他轉而將網路宣傳的基地移到Telegram。

2022/03/06 | 黃靖芸律師

轉傳長輩圖就會被收費?小心散布謠言假訊息觸犯《社會秩序維護法》

在《社會秩序維護法》第63條中就有規定,假如有散布謠言,並且足以影響公共安寧的話,就可處三日以下拘留,或是新台幣30000元以下的罰鍰。而所謂的「足以影響公共安寧」,又該如何解釋呢?

2022/01/28 | TNL 編輯

(更新)Joe Rogan超熱門Podcast節目暢談疫苗陰謀論,Neil Young要求Spotify撤音樂作品:有他就沒有我

而在本月稍早,有270名美國的醫生、科學家、醫療保健專家和教授,也向Spotify寫了一封公開信,表示Joe Rogan的節目估計每集有1100萬的聽眾,這種規模的假訊息可能會造成非常危險的後果,因此Spotify有責任減少假訊息在平台上的傳播。

2022/01/28 | 人權觀察

世界人權報告・中國篇(下):中國的假訊息行動,已向全球各種範圍、語言與平台擴展開來

中國政府投注巨資在全國佈設大規模監控系統,對於非法或侵權的政府監控沒有任何有效的法律保障。據報與政府有關聯的一些中國公司,持續因其數據蒐集行為引發全球密切檢視。

2021/12/17 | 曾凡芸

7間監控公司以假帳號監視使用者,臉書母公司Meta取締、受害者預估近5萬人

臉書母公司Meta指出,7間監控公司利用假帳號,來騙出監控目標的個人資訊,更可能駭入使用者的手機與電腦等設備。7間監控公司在臉書、Instagram以及WhatsApp經營約1500個假帳號,受害者橫跨100多個國家,預估約有5萬人。

2021/12/10 | 人本教育札記

【四個公投的公民課】煽動恐懼、破壞施政、製造民怨,在野黨如何操縱公投成為得利工具?

從2018的同婚、反核食公投,到現在的反萊豬,可以觀察到,公投不斷成為散波恐懼與惡意的溫床。而在野黨也緊緊抓住這個武器,甚至曾喊出:「四公投是對行政院長蘇貞昌的不信任投票」等話語。

2021/12/03 | TNL 編輯

推特、臉書刪假帳號:中國辦帳號稱維吾爾人待遇良好、創「不存在」瑞士生物學家散播假訊息

推特近日宣布刪除了2000多個來自中國的社群帳號,這些帳號宣傳新疆維吾爾族人其實受到良好的待遇。同時,主管臉書的Meta公司也刪除了500個位於中國的假訊息帳號,這些帳號指控美國向科學家施壓、要他們把COVID-19歸咎於中國。

2021/10/27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臉書報告」揭露祖克柏罔顧仇恨與煽動性言論,言行不一只顧逐利

大量內部文件顯示,臉書私下細膩地追蹤其平台對真實世界所施加的危害,無視員工關於此舉帶來風險的警告,任憑各地的脆弱社群暴露在危險的各種內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