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偏見

偏見(英語:prejudice,源自「prejudge,」即「預先判斷」)在心理學上指人們基於成員身份而對一個人或成員的情感或態度。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11/27 | 精選書摘

《視障者的機智生活》:[問卦] 視障者有比較會按摩嗎?「盲牛大叔007」告訴你

失明超過30年的資深盲人藍介洲,在本書化身「盲牛大叔007」,用輕鬆幽默的筆法,分享全盲者如何透過輔助與學習,重拾自立、自由的生活。本書將揭開視障者神祕的生活面紗,讓大家知道,即使看不見,但視障者與眼明人之間沒有那麼多的不一樣;也期待人們能更理解視障者的處境,進而給予尊重與合適的協助,讓視障者可以順利地融入社會。

2023/10/20 | 精選轉載

從芭比、洗衣精到英國皇家空軍,打破性別刻板印象的六個精彩廣告

從對陳腔濫調的轉折把戲,到讓你自己無意識偏見的訊息,這六個廣告翻轉了性別刻板印象的窠臼,透過業界專業人士的解說,你從裡面得到了怎麼樣的啟發?

2023/09/27 | 李秉芳

判決書交給「AI草擬」民團憂心,司法院:用「規則法」提高準確性,不會像ChatGPT那樣明顯出錯

民間團體表示,審理案件並非單純的法律解讀,還涉及文化差異、當下情境以及當事人的真實想法。畢竟這些複雜的人性考量及每個人生命經驗所累積的判斷,無法透過單純的書類與文件提供給AI模型進行訓練,因而對目前的AI來說,判斷仍是一大挑戰。

2023/09/07 | 方格子vocus

為什麼「外勞」不行「外籍勞工」可以?改稱為「移工」就比較尊重嗎?

我們對於「外勞」的印象遠遠比「外籍勞工」要深得多,而以外勞為主角的新聞,多半都是社會事件,這種情況又讓「外勞」這個詞彙的劣化程度雪上加霜。要根除偏見與歧視,是不切實際甚至違反人性的,那麼在改變稱呼之餘,我們能如何改變人們對這個詞彙的印象呢?

2023/04/14 | 李秉芳

酒駕男撞死人拒讓國民法官審遭駁回,台北地院:媒體廣為報導不足以作為拒絕理由

法院表示,因為故意犯罪而發生死亡結果的案件,本來就是國民會高度關心的議題,而新聞媒體為滿足人民知的權利,達成公共監督,本來就該提供資訊,不能因為國民接觸到有不同觀點的新聞報導,就認為國民被選為法官後會有偏見,沒辦法客觀審理。

2022/12/28 | 精選書摘

《智慧型手機知識碎片化時代的「閱讀力」最新技術大全》:七個方法,教你看穿「觀點偏頗的媒體」

每天早晨八點,佐佐木俊尚都會將自己讀過千篇報導整理而得的各領域重點新聞,介紹大約十篇在推特(Twitter)和臉書(Facebook)上。這些報導都是他每一天利用零碎時間,從良莠不齊、魚龍混雜的資訊海裡撈出來的「精華」。在這本書裡,他便要把自己所實踐的「資訊蒐集、篩選、精讀」最新「Know-How」,傳授給所有的讀者。

2022/11/14 | 精選書摘

《爽拿的時代》:若聲稱不公是來自種族歧視以外的原因,反而會被視為惡意的狡辯

主持哈佛大學部各系(undergraduate houses)教學的教授以前都稱作「系主人」(housemasters)。二○一六年,這些教授開會無異議通過將他們的頭銜改為「學監」(faulty dean),因為主人(master)一詞會讓人聯想到早年的奴隸制度——哈佛竟然擔心學生們無法分辨他們的系主人與南北戰爭前奴隸工頭間的區別。

2022/08/05 | BBC News 中文

研究什麼,WEIRD說了算:致命的科學偏見是如何不公正地影響女性和有色人種

亨特博士認為,科學偏見不公影響女性的一個原因是「女性健康一直缺乏資金,且研究不足」。他們解釋說,「圍繞女性健康問題有許多研究要做,包括生育、月經健康——那些長期受忽視的事情。」他們認為這背後的原因都跟金錢和權力有關。

TNL+ 2022/07/23 | 留德趣談

在外地生活,每天都問與答許多的問題

亞洲面孔在外地,總引來許多疑問。一些出於好奇,一些出於無知,也有一些是偏見和歧視。

2022/03/22 | VoiceTube看影片學英語

3/21國際消除種族歧視日的由來?與「歧視」的相關英文有哪些?

每年的3月21日是聯合國制定的國際消除種族歧視日,在這一天各國齊聚一心,共同呼籲種族平等的重要。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各國人口快速移動,種族議題早已成為首要議題之一,一起來認識國際消除種除歧視日吧。

2022/02/25 | 精選書摘

《上一堂人生國文課》:莊子入門 vs. 進擊的巨人——人心是最高聳的牆,也是人類最大的不自由

書中選取近30部劇集與相關古文,帶領讀者有如親身走過前人的遭遇,從而習得珍貴的人生方向:遭逢物是人非、生死離散、兩難困境時的選擇,以及面對驟雨飆風的心態。

2021/12/20 | 精選書摘

《社交進化》:人們只要想到要和陌生人交談,總會先做最壞打算,料想不會太順利

本書並非讓你從暗巷和陌生人對話,而是在公開的場合:新到職與初次見面的同事交談、和鄰居輕鬆打招呼互相照應、在聚會上可以好好交流和傾聽、從通勤時與他人隨機的真誠互動中建立弱連結。

2021/07/08 | 精選轉載

【專訪】台大教授劉靜怡:AI法官OK嗎?人工智慧將如何改寫法律上的權利義務關係?

有沒有可能,有一天AI可以開罰單、預測判決,甚至出現AI法官?當人工智慧代替人類執行國家公權力時,又會如何改寫法律上的權利義務關係?為什麼法律界希望借助AI作為量刑依據呢?

2020/12/25 | 貓心(龔佑霖)

嘴巴說一套,內心另一套:偏見與歧視背後的「內隱社會認知」

為何努力倡議性別平權的台灣社會,對於女性的偏見還是不少呢?這是因為社會偏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的。心理學家便使用「內隱社會認知」來解釋社會偏見。

2020/11/29 | 希平方-攻其不背

prejudice、discrimination與racism都是「歧視」,用法上有什麼不同?

prejudice, discrimination雖然它們都可以翻譯成「歧視」,前者強調的是想法上的「偏見、成見」,並不一定真的有付諸行動;但後者就是真正的「差別對待」,不只停留在思想層面喔!

2020/11/17 | 精選書摘

《我們的女兒怎麼了》:為何女孩習慣讓自己說的話聽起來像個問句?

當女孩不情願做某件事,很常被人說很自以為是或是很跩。讓事情更惡化的是,女孩比男孩更常陷入自我折磨的反省。不管她們有沒有自覺,許多女性都將寶貴精力花在不斷焦慮地審視每一個微小決定可能帶來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