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2022/01/19 | 譚蕙芸

肉丸測試先行者——有線新聞刺針

時任有線新聞部總監馮德雄指,「牛丸冇牛」這宗新聞聽下去像「很爆」,但他第一反應不是把報道急急推出,而是叫停差點要播出的宣傳片,為要進行多一次更可靠的化驗。

2021/10/17 | 法操FOLLAW

【電影中的法律】《逃出奧斯威辛》:現代問題需要現代手段,讓檢察官代替人民舉證

二戰時期的納粹德國,在領土上大搞種族滅絕的集中營,將數百萬猶太人關押其中並勞動至死。在這種情形下以個人的身分,要蒐集證據並舉發集中營事實,可說是難上加難。因此現代有了檢察官制度,讓有能力與資源的檢察官,來負擔調查的義務。

2021/09/10 | 方格子vocus

別說官警鴻溝,就連同為基層的制服警察與刑事警察,往往都存在齟齬摩擦

警察也分很多種,而其實互相對彼此的工作內容又一知半解。彼此覺得對方的工作很爽,畢竟看不到對方辛苦與忙碌的時候。說到這裡,彷彿也沒有什麼結論,最後似乎也只能訴諸個人美德。制度的缺陷固然能透過慢慢修正而更臻完美,但終究無法滿足每一個人。

2021/03/01 | 法操FOLLAW

法律小教室:「偵查不公開」為何重要?

之所以訂定偵查不公開的原則,除了避免偵查秘密外洩導致犯罪嫌疑人逃亡藏匿、湮滅證據或勾串偽證,也是對於被告人權的充分保障。因為檢調一旦先公開偵查內容,再經媒體傳播,很容易形成全民公審被告,對被告未審先判。

2020/09/26 | 法操FOLLAW

除了侵犯隱私權,《科技偵查法》草案還有哪些疑慮?

《科技偵查法》草案將賦予檢察官和司法警察使用定位系統進行偵查,以及利用科技設備對室內進行監看等權力。各界質疑這可能會對人民的隱私權產生過度的侵害。科技偵查法可能產生的問題在哪?

2020/09/18 | 法操FOLLAW

海龍快艇採購弊案:什麼情況下檢察官需要「依職權送再議」?

當檢察官進入案件的偵查程序後,如果經過犯罪事實、證據的調查,最終認為確實有足夠的證據可以證明被告的犯罪嫌疑,檢察官就會向法院提起公訴,進入大家所熟知的訴訟程序。

2020/07/13 | 新社會政策雜誌

國軍戰備不只應該納入無人機,更該學習如何防備無人機

中國已經具備強大的無人機產業,光是2017年夏天中國公司就提出了超過50種的UAV設計,中國人民解放軍地面部隊也加強運用小型無人機,而台灣其實也不乏無人機研製生產的能量。

2020/07/06 | 法律白話文運動 PLM

嫌疑時人人喊打、無罪時乏人問津──什麼是「不起訴處分」 ?

「無罪判決」跟「不起訴處分」對於當事人來說都算是「沉冤得雪」,但一般人在生活中通常不會碰到刑事案件,對於新聞裡常出現的「起訴」或「不起訴」總是模模糊糊?到底不起訴處分是什麼?

2020/01/06 | 法操FOLLAW

法律小教室:簡介檢察官在刑事訴訟程序中,各階段不同的任務

檢察官是刑事訴訟程序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從偵查→起訴→審判→執行,各階段有不同的任務。以下一一簡介。

2020/01/01 | 《科學月刊》

犯罪現場的心理名片:能滿足罪犯心理需求的「簽名特徵」

犯罪現場中常見的證物,多屬於實體證物,但對於涉嫌者內心世界,實難以在有限跡證下全盤了解。因此需要有更多的統計、剖繪和分析等去推敲犯罪者的內心世界、篩選嫌犯,並作為各種偵訊策略擬定的參考。

2019/12/02 | 法操FOLLAW

如何提出刑事告訴?簡介三種提告方式

許多名人在提告的時候,都會特別到地檢署按鈴申告,但大部分的人並不會這樣做,因為其他兩種提告方式,對於民眾來說其實更方便。以下簡介三種提告方式。

2019/07/15 | 法操FOLLAW

同為警察執法使用槍械,為何兩案判決大不同?

警察為了追捕嫌犯獲通緝犯,難免會有使用槍械的必要情形。過去也有員警在追緝通緝犯的過程中,不慎擊斃通緝犯的新聞。該名員警被依業務過失致死起訴,最後被判刑6個月定讞。為什麼都是警察執法使用槍械,卻有不同的判決呢?

2019/03/27 | 法操FOLLAW

測謊技術的不確定性與法律疑慮

測謊技術發展至今,遭受許多質疑,質疑者認為:測謊技術假定人在說謊會不自覺地產生心跳加速等生理反應,但這個大前提本身就備受挑戰。

2018/05/08 | 法操FOLLAW

法律小學堂:什麼是「緘默權」,何時能夠行使?

「緘默權」,白話來說,就是可以在應訊時不回答問題。緘默權源自「不自證己罪原則」,亦即犯罪嫌疑人或被告沒有自己證明自己無罪的義務,而緘默權如此重要的權力,行使的時間點為何呢?

2018/04/26 | 洛楓

我們從來沒有離開亂世:初讀《盧麒之死》

作者評論黃碧雲的《盧麒之死》,當中提到以「拼貼式敘述」寫成,令作品容易變得瑣碎、沉悶和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