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科學

偽科學(英語:pseudoscience),又稱假科學、壞科學、疑似科學,是指任何經宣稱為科學,或描述方式看起來像科學,但實際上並不符合科學方法基本要求的知識、缺乏支持證據,經不起可信性測試,或缺乏科學形式的理論以及科學化的研究方式,或者只是傳統、習俗、世俗信仰或宗教信仰。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5/30 | 精選書摘

《被蒙蔽的視野》:被下放勞改的袁隆平,靠著雜交水稻研究救了自己

一九六九年某一天,他來上班時發現牆上貼了一張手工製作的海報,上面寫著:「打倒反革命現行犯袁隆平!」在這時候,一場號稱文化大革命的運動進入最熾烈階段,那是毛主席領導來對付他眼中布爾喬亞(資產階級)社會餘毒的運動。

2023/02/20 | Castaly Fan

地底世界別有洞天?淺談「地平說」與「地球空心論」的理念與真相

地球是平的、外星人其實是來自地心中的神秘世界?關於「地平說」、「地球空心論」這些說法,究竟是不為人知的新興科學理論、抑或只是挑戰權威的偽科學而已?我們將在這篇文章中闡述相關理論,並破解讀者迷思。

TNL+ 2023/01/30 | TNL國際編譯

Blue Monday迷思:研究顯示「週一症候群」是偽科學,但的確有讓人鬱卒的季節

週一症候群的說法,其實源自於一則2005年的新聞。當時英國一家電視台《Sky Travel》與心理學家合作阿諾(Cliff Arnall),透過一個方程式,計算出一年當中,讓人覺得最悲慘的一天。

2023/01/04 | 林慶順教授

為什麼許多菁英運動員投向「偽科學」的懷抱,接受未經證實的療法?

為什麼許多運動員會投向偽科學?或大力擁抱一些未經證實的療法?當中可能的因素除了精英運動鼓勵「不惜一切代價取勝」的心態,還有許多背後的原因。

2022/09/30 | 《卓越新聞電子報》

期刊衝點擊數、科學家衝發表量,「科學」如何成為假訊息溫床?

科學研究品質良莠不齊,但包括記者在內的一般讀者都無法分辨。儘管出版單位會加註「未經實證」的警示,這些研究仍可能發揮影響力。未經過同儕審查的「預印本」則是不實訊息的另一來源,最惡名昭彰的假訊息案例,是「伊維菌素治療Covid-19」的研究......

2022/08/01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反疫苗戰爭》:一篇偽科學論文成為百年來傷害最大的醫學陰謀論,現在仍然繼續危害世界

《反疫苗戰爭》提供了詳實的報導讓我們能夠在試錯中學習,值得關心醫學政策的朋友們好好一讀!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我們也必須瞭解到為何有些民眾寧死都不肯接種疫苗,才能制定出更有效的疫苗政策以保護更多的人!

2022/05/22 | 林慶順教授

「以油漱口」的另類療法聽起來很匪夷所思,卻逼得美國牙科協會不得不做出回應

「以油漱口」目前最常用的油是椰子油,做法是將一大匙油放入口腔,持續約20分鐘後,將油吐掉,然後用清水漱口。美國家喻戶曉的電視醫療節目《Dr. Oz Show》在2014年介紹oil pulling,從而導致全國各地的牙醫診所被民眾問爆了,所以美國牙科協會不得不立即做出回應。

2022/04/07 | 林慶順教授

「一條領帶救心肌梗塞」是偽科學,但「缺血適應法」的確是仍在研究中的真科學

雖然「一條領帶救心肌梗塞」是偽科學,但「遠程缺血預適應」(缺血適應法)卻是如假包換,目前還在進行研究的真科學。

2022/03/18 | 精選書摘

史迪芬平克《理性》:為何人類身為有理智的動物,卻能接受陰謀論、假新聞、偽科學?

想瞭解怪異信念為何吸引人,最後一個關鍵是將信念放在顯微鏡底下好好觀察。演化並不只作用在身體和大腦,還會影響想法。

2022/02/19 | 林慶順教授

喬科維奇與偽科學:「西芹汁療法」真的有它宣稱的療效嗎?

長期喝芹菜汁也許是能降血壓,不過這也只是觀察性的單一案例。至於什麼癌症、糖尿病、憂鬱症、自體免疫疾病,等等等,有效沒效,我想您還是去問您自己信仰的神吧。

2022/02/09 | 精選書摘

《數字偏見》:希特勒如何拯救數百萬菸槍性命? 

在本書中,經濟學家桑妮.布勞結合數學、經濟學和歷史,用通俗又簡潔的說故事風格(而非數據),帶領大家開啟一段關於數字偏見的探索旅程,並試圖揭示如果對誇大又別有居心的數據照單全收,我們將會陷入何種危險境地。

2021/11/30 | 林慶順教授

闢謠:使用維他命D治療能改善「皰疹後神經痛」嗎?

我一再舉證,所謂的《維他命D過低》或是《維他命D缺乏》,都是人為硬性規定的,而不是真的有一個客觀、公正、具臨床意義的參考值。

2021/06/30 | 精選書摘

《我們可以選擇的未來》:學會分辨真、偽科學,也別放棄那些不相信氣候暖化的人

所有人都必須再付出多一點的努力,判斷自己的觀點究竟是基於事實或虛言。好好檢視自己資訊的來源,如果有必要,甚至該去追蹤資金的來源。無論是氣候科學的聲明、報告或文章,只要有疑問,就該找出研究背後的資金來源。

2021/06/11 | 林慶順教授

網傳「全球首個人猴混合胚胎誕生」是真的嗎?

自醫療技術大幅提升開始,人類追求科學卓越的腳步未曾停止,尤其在胚胎基因學方面,以靈長類作為實驗對象的傳言甚囂塵上。然而基於學術研究的倫理,此類型的研究都必須經過嚴格的審查與把關,因此,在可預見的將來,《今日墨爾本》這篇文章所顯示的那隻騎著馬,背著槍的猩猩,還是只會在電影中耀武揚威。

2021/04/13 | 合和拾間 小當家

以學術之名出征「偽科學」作家,真是為了捍衛知識嗎?

從大眾最容易接觸和信任的媒介去做把關,而非傲慢的嘲諷和怒罵誤信錯誤資訊的非專業人士和讀者,這才是身為專業者的高度和社會責任,不是嗎?

2021/02/23 | 林慶順教授

號稱「以同治同」、越稀釋效力越強的「順勢療法」真的有效嗎?

這種越稀釋效力就越強的「定律」顯然是違反常理,所以順勢療法的鼓吹者就編出一個很棒的解釋。他們說每次稀釋時,都要「潛力化」,所以儘管原料已經不復存在,它的療效卻仍然存在,而且還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