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傳媒

使用上常稱為媒體或媒介,又稱傳媒,指傳播資訊的載體,即資訊傳播過程中從傳播者到接受者之間攜帶和傳遞資訊的一切形式的物質工具。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8/07 | 精選轉載

觀眾想滿足求知欲,卻沒有求知的耐性,於是產生了老高這種「秘聞」頻道

秘聞既可以滿足人的求知欲,又不會提高獲得知識的門檻,也就是不辛苦。你不需要理解甚麼機理,你就可以知道一些別人不知道的東西。對於大眾而言,懂量子力學與天體物理學之所以高人一等,是因為他們懂別人不懂的東西,而我知道秘聞,有如懂量子力學,也是懂你們不懂的東西,所以我也是擁有你們不懂的知識之人了。

2023/06/27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立場》案結案陳述,控方引1952年《大公報》案指毋須證明被告有煽動意圖

控方代表律師在法庭上,引述多宗案例,包括1868年的愛爾蘭案例,提到傳媒是最有效的媒介,使煽動意念「猶如毒藥般擴散」,政府有責任盡早辨別出煽動刊物以保護社會。控方引用1952年香港《大公報》被控發布煽動刊物案作為案例,指毋須證明被告本身有煽動意圖,僅需證明他知悉自己正在發布煽動刊物便可。

2023/06/07 | G點電視

傳媒短評:鑽石山斬人案,媒體又發生了甚麼事?

兩名死者既不是公眾人物,亦顯然沒有同意公開其私隱;而且,儘管在朋友眼中是公認的情侶關係,但我們無法得知二人在家庭、職場等其他方面的出櫃程度。更重要的是,在截至現時的所有報導中,我亦看不到有傳媒提及死者的背景與案件有何關係,當然也未有嘗試將故事連結到社會議題的層面。

2023/04/21 | G點電視

傳媒評論「跨性別急症室無障礙廁所倒斃事件」:報導效果正面,不代表手法友善

這篇報導的正面效果並非出於友善的報導手法,而是歸功於熱心又正面的鄰居張先生。鄰居張先生對阿鍾的經歷態度正面並處處關顧,記者得到了一位很好的受訪者,只要將張先生所說的如實寫書寫,就得到了這篇「效果正面」的報導。然而,若仔細重讀報導,就不難發現記者運用了不少不恰當的用詞形容跨性別社群,以及鉅細無遺地報導死者生平軼事的獵奇心態。就報導手法而言,稱不上友善。

2023/04/03 | 德尼思化

洛楓《禁色的蝴蝶:張國榮的藝術形象》:禁色的蝴蝶,何以仍在飛舞?

林夕曾撰文後悔為哥哥寫下太多悲涼,這麼多勾引聽眾眼淚;沒有關心他的心理健康,又有甚麼意義?而洛楓書中則有整個章節談媒介殺人,分析香港傳媒對張國榮的負面報導。

2022/08/31 | 德國之聲

香港法院:警方有權查閱黎智英手機

香港高等法院法官陳嘉信8月30日裁定,警方可以以國家安全為由,查閱被監禁的媒體大亨黎智英的兩部手機。因黎的律師將對該裁定提出上訴,黎智英的手機可以繼續封存至9月6日晚上11點。

2022/08/27 | Lo's Psychology

為何流行媒體中的心理學知識,總是容易誤導讀者?

大眾流行媒體的獎勵機制創造了一種遊戲規則,而這種遊戲規則卻有利於誤導資訊產出。

2022/06/10 | Alvin

由港人眾籌成立創歷史,香港《傳真社》宣布停運、未詳述原因

聲明指《傳真社》2015年在3,300人支持下成立,形容是「香港人創下的歷史紀錄,亦是一個夢想的實現」。

2022/01/08 | 《思想坦克》

展望十年後的台灣傳播環境是向上提升,或是向下沈淪?關鍵在此刻的我們怎麼做

回到台灣未來傳播環境會更好或更壞的問題,其實答案已經呼之欲出:我們現在怎麼做,是否立即行動採取有效的文化傳播政策,是否投入資源以重建與改造我們的新聞業,攸關台灣10年後的傳播環境是向上提升,或是繼續向下沈淪。

2021/11/06 | 德國之聲

調查:近半數駐香港記者計劃離港

香港言論自由在《國安法》通過後不斷限縮。根據香港外國記者會(FCC)最新調查顯示,近半數記者表示預計要離開香港,並且超過8成都認同,香港新聞業工作環境已「變得更糟」。

2021/06/29 | 精選轉載

以色列新一輪感染,有打針、冇打針各佔一半?

有傳媒報道以色列新一輪感染當中,有打針和冇打針各佔一半。不少朋友隨即疑問:這是否代表疫苗無效?

2021/05/10 | 精選書摘

《你說的不應該,是我用盡全力的想望》:職場軌跡雖然很普通,卻讓每個人都感同身受

後來的對話裡我勸L小姐,要是實在熬不下去,那就不要做了,工作再找就好了。誰知道這麼一說,L小姐的聲音立刻高昂了幾分,那怎麼可以!我要是那麼容易妥協了,那也太沒用了!

2020/11/05 | 譚蕙芸

請圈出高舉的警棍——直播新聞片段,凝固了的真實

少於一秒的影像,反覆逐格在法庭播放,平日直播一晃眼就錯過了的景像,時間在法庭的空間裡,像忽然拉長了,真相變得清晰可見。

2020/11/04 | 譚蕙芸

由沙士殉職醫護談到7.21,車牌查冊是負責任採訪的必要工具

車牌查冊,不只使用在偵查、踢爆、監察報導之中。事實上,任何負責任的記者,核實資料,不想出錯,也會使用到查冊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