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教士

傳教士,亦作宣教師或宣教士(英語:Missionary),是堅定地信仰宗教,並且遠行向不信仰宗教的人們傳播宗教的修道者。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1/22 | 精選書摘

《宗教統治》:徐光啟無法意識到,基督宗教的宇宙觀會對中國傳統文化構成何種威脅

本書回溯了基督宗教數千年來的軌跡,對這段歷史的文化、藝術、社會、政治等層面做了細膩而平衡的描述,深入探討到底是什麼使基督宗教文明具有如此強大的變革力量?以及西方世界對宗教產生越來越多疑慮時,為什麼人們的直覺反應仍然充滿基督宗教的意涵。

TNL+ 2022/12/31 | 徐豪謙

【性愛練功房】成就「陰道高潮」的三個關鍵要素:角度、幅度、穩定度

傳教士這個最常使用的體位,卻也是最常出現抽插「角度」偏誤,導致許多女性沒有辦法獲得陰道高潮的一個體位。此外,許多男生會想要透過快速撞擊凸顯自己的性能力,但這反而會提升「攻擊無效」的機率,變成男生在自嗨而已。

2022/12/09 | 精選書摘

施益堅《野蠻人之神:太平天國》導讀:這些中國讀書人注定要像「薛西弗斯」一般,不斷地回到原點?

西方觀點書寫「太平天國」的傑出小說;國外讀者驚嘆:原來中國曾有過基督教革命!施益堅以德國作家身分,書寫近代東亞史上慘烈的歷史景況,試圖開啟另一種思辨且富人性化的想像空間:無論是大英帝國的外交特使額爾金伯爵、滿清帝國湘軍首領曾國藩將軍,或是太平天國的理想主義者「干王」洪仁玕,時代英雄也可能是千古罪人。

2022/05/27 | 關鍵評論網 ASEAN:Indochina

新加坡拒印尼激進傳教士入境,支持者恫言發動類911恐怖襲擊

來自印尼著名傳教士索馬德上週到訪新加坡,卻在碼頭被禁止進入國內。索馬德被新加坡內政部定為「思想極端、高分裂主義」,對國家造成嚴重威脅。索馬德的支持者在雅加達的新加坡大使館示威抗議,譴責新加坡政府「伊斯蘭教恐懼症」,認為新加坡破壞伊斯蘭教教徒之間的和諧。

2022/02/26 | 精選書摘

【小說】朱西甯《小說家者流》選摘:快一個小時了,和你肚皮上的小蛇就一直這樣僵持着

本書收錄作者於一九六○至七○年代間創作的短篇小說作品,同時標示了作者往現代主義的轉向;更加著意於文字語言的試驗與嘗試,顛覆傳統小說書寫框架,呈現出與不同於以往的創作面貌。

2022/01/07 | 精選書摘

《面向過去思考》:中國科學史如何被重寫?我們正在做的是糾正「中國失敗」的論述

艾爾曼:中國人堅持自我的特色很長一段時間。過往被視為失敗的事物,現在應該被理解不同群體的對話:從什麼時間點開始,中國人採用了日本與歐洲的科學概念?為什麼會採用?在這些語言的選擇背後,有怎樣的政治存在?這比驟眼所看到,複雜太多。

2021/12/08 | 精選書摘

《危殆生活》導論:「好吃懶做、拋家棄子、孤離悲慘」等刻板迷思外,綿密且立體的社會世界

本書呈現無家者的生命歷程與社會生活實況,更交織了一位研究者的反身性思考,除了描繪無家者的社會世界,也點出善意提供協助的一方應有的反思,同時試圖提出面對臺灣無家可居問題的政策建議與行動方案。

2021/10/18 | TNL 編輯

海地政局再惡化,武裝幫派隨機綁架傳教士團體,包括5孩童等17名美、加公民被擄

根據人權分析及研究中心的統計資料,海地從今年1月開始,至少發生628起綁架案,其中共29案的受害者是外國人。而綁架案件數之所以節節攀升,其實與海地當地幫派400 Mawozo息息相關,他們往往透過劫持公車與汽車,綁架大量乘客以索求贖金。

2020/09/23 | 精選書摘

《課綱中的臺灣史》:上帝看天公——長老教會如何看待台灣民間信仰?

長老教會對祖先神牌位的祭拜問題,傳教士認為拜上帝的人相當注重父母祖先,第五誡即要求人要孝敬父母,但不是用神主牌來孝敬。長老會認為基督教是重視孝道的宗教,人要孝敬父母,重要的是「生事之以禮」。

2020/07/23 | 精選書摘

《大熊貓的利爪》推薦序:加拿大為何走出「友中發大財」的迷夢?

對民主國家如台灣來說,我們也要意識到,即便是世界總面積第二大,國民生產毛額第十七大的加拿大,要維持自由民主體制的同時,也還要跟話語權漸大的中國打交道,這對加國都是殘酷的現實和難題,台灣更是無從迴避,必須更為警醒和運用智慧。

2020/03/19 | 精選書摘

《日本帝國下的基督教會》:日本擔心西方「境外勢力滲透」,顛覆滿洲魁儡政權

日本的這些祕密調查,除了宗派系統、信徒數量、教會結構等基本專案外,同樣包含了被日本視為危險行為的教會人士的活動記錄。日本人最關注的仍是傳教士潛在的間諜行為,美國傳教士是重點監視對象。

2019/05/27 | 陳慶德

朝鮮王朝「斥和碑」的故事(上):視天主教為邪教,「丙寅洋擾」後堅定鎖國策略

碑體上的文字,清楚地寫著12個漢字:「洋夷侵犯,非戰則和,主和賣國。」且一旁小字副文,則又標示出:「戒我萬年子孫,丙寅作,辛未立」等字樣。為什麼會有這些斥和碑與碑文產生呢?又是什麼樣的歷史因緣,豎立起它們呢?我們就得從19世紀中葉言起。

2019/03/19 |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

當基督宗教遇上儒學:耶穌的形象如何從「孝子」變成「革命家」?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呂妙芬所長,考察17世紀到20世紀上半葉的漢語基督宗教文獻,從中發現「耶穌的形象」隨著「時代思潮」變化的有趣現象。

2018/11/23 | Alvin

美傳教士硬闖極排外「禁忌島」 遭與世隔絕原住民放箭射殺

「桑提內爾人」是群島中最排外的一支原始部落,對任何外來者都抱持敵對態度。

2018/11/11 | 梁曉遴

英華書院創校二百年:馬禮遜創建了什麼?

在當時清朝以經典為教育核心的封建保守氛圍下,馬禮遜以傳道為出發點,創建出一種對於華人社會來說是非常前衛的思維與教學模式——學習西方語言和自然科學乃自由平等權利。

2018/09/09 | Martin

原諒《延禧攻略》變穿梭劇,趁機了解歐洲古樂器傳入中國的歷史

既然《延禧攻略》有心把17世紀的西方音樂在中國這一幕給帶出來,我們應該可以原諒其西洋樂器在拍攝時誤入蟲洞的時光旅行,利用這次機會了解歐洲古樂器和音樂傳入中國的歷史。

2018/09/08 | Martin

原諒《延禧攻略》變穿梭劇,趁機了解歐洲古樂器傳入中國的歷史

既然《延禧攻略》有心把17世紀的西方音樂在中國這一幕給帶出來,我們應該可以原諒其西洋樂器在拍攝時誤入蟲洞的時光旅行,利用這次機會了解歐洲古樂器和音樂傳入中國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