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僑委會

僑務委員會(簡稱僑委會)是中華民國有關僑民事務的最高主管機關,設立於1926年,原先隸屬於國民政府,1932年才改隸屬行政院;僑務工作隨著國家情勢及海外僑社的演變,不斷地調整、創新,並服務廣及海外各地僑胞。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7/26 | 杜晉軒

大馬僑生之死:60年前政大與僑委會拒透露葬身之地,50年後他決定尋找二哥死亡的真相

1963年7月26日,來自馬來亞檳城的政大新聞系僑生俞自鋒在台身亡,當時媒體報導稱「為情自殺」,政大與僑委會也拒絕向家屬透露埋葬地點。直至2012年家屬得到托夢,2013年才在台北市六張犁公墓尋獲墓地,這十年來,弟弟俞自海始終要求政大與僑委會還原真相和道歉,但依然不受重視。

TNL+ 2023/04/30 | 吳書嫺

越南也有個「僑委會」?從防備海外南越人到統戰拉攏「為祖國服務」

台灣有僑委會,中國有國務院僑務辦公室,而在海外也有許多僑民的越南,也有個「海外越南人國家委員會」(前身為中央越僑委員會)。南越在1975年4月30日淪陷後,對越南的僑務部門來說,流亡海外的南越人民是要防範的對象,但隨著越南在1986年「革新開放」,海外的越南裔成了拉攏回國發展經濟的統戰對象。

2022/09/19 | TNL 編輯

英國政府醞釀關閉境內31所孔子學院,傳跨黨議員洽談從台灣引進華語師資

根據英國保守黨議員組成的中國研究小組報告,英國政府在2015年到2024年間,幾乎所有華語教學的支出都是用在孔子學院上,近十年間一共撥款了2700萬英鎊(約9.6億新台幣)。不過,英國官方華語教學補助經費未來可能轉向提供包括來自台灣的計畫。

2022/08/05 | 精選書摘

《誰是外來者》:南越淪陷後她成功來台,多年後在兒子的鼓勵下成了越南語老師

如今,張婉貞在永和、文山社區大學、金甌女中等校教授越南語,說起來,這算是小兒子蔡宇傑牽起的緣分。她的兩個兒子小時候並沒有刻意學越南文,一直到大兒子上國中,央求媽媽教他越語,才從簡單的數字一到十開始學。

2021/06/02 | 杜晉軒

「我的母校倒閉了」台灣部分私校面臨退場危機,馬來西亞學生怎麼看?

近年來台灣私校招收境外學生的爭議不斷,而私校因少子化而面臨退場潮的壓力開始浮現,在各種辦校、招生亂象下,非本國人的境外生該如何自處?

2021/01/21 | 精選轉載

在台僑生的身分探討:時空背景不在,為何僑委會的「華僑」身分認定仍採「泛血統主義」?

吳彬維認為不應是站在大馬華人抵抗僑委會與僑生政策,而是共同和僑委會一同面對。而陳柏翰則將之分成好幾個層面考量,首先僑生身分的界定需跟上如今的法制,應用國籍來做認定,不應是文化、血緣來做認定。如果中華民國要進一步推動高教發展,應將所有留學生視為一致,在學費上做調整。

2021/01/21 | 杜晉軒

【圖輯】從僑民到他國公民,那些年曾影響了一代南洋華人的中華民國課本

在二戰結束以前,南洋華人在國籍身份上仍屬於中華民國的海外僑民。儘管身處殖民地,但讀的依然是中華民國出版的教材,多出現提倡華僑學生應效忠中華民國的內容。

2020/10/21 | 杜晉軒

還會有「華僑節」嗎?談蔡英文政府行政院組織改造中,被遺忘的「僑委會」

2016年三度政黨輪替後,有福建省政府解散、蒙藏委員會遭裁併,那被視為業務與眾多部會疊床架屋,以及對僑胞定義不明的僑委會,則沒被排進蔡英文政府的行政院組織改造計劃中。

2020/10/08 | 杜晉軒

凝視深淵:當批評中共用歐陽娜娜進行統戰時,也別忘了台灣也在國慶利用「假僑胞」統戰

舉辦任何有關鄧麗君的活動都不是問題,問題在於主辦單位是僑委會,僑委會本質上就是帶有高度(大中華)政治基因的組織,任何舉措必有其政治意識形態在推動。

2020/09/16 | 精選書摘

《來去馬來西亞》:去了馬來西亞才知道,原來僑委會認定的「僑生」不是華僑

台灣從1955年開始設立「僑大先修班」,僑教政策實行到現在已經超過六十年。然而,馬來西亞僑生嚴格來說應該是華裔而不是華僑,因為他們的家族很多都是阿公的阿公的年代就已經移民到馬來西亞

2020/08/07 | 護台胖犬 劉仕傑

從美國政府逮捕加入中共「千人計劃」的東南亞華人,談「僑胞」的國家忠誠問題

參與所謂中共「千人計劃」的馬來西亞或新加坡華裔人士,他們的國家效忠對像是誰呢?究竟是原生母國?或是美國?理論上來說,一旦取得美國護照,成為美國公民,自然應當對美國效忠。

2020/07/26 | 杜晉軒

【獨家】不被送達的死亡報告:用了五十年才從馬來西亞來台找到二哥的墓,但政大始終沒給他真相

俞自海二哥俞自鋒於1963年在台神秘身亡,如今俞自海所追求的,只希望台灣政府能公開承認二哥並非自殺就好,不僅是為平反二哥的名譽,也是撫慰家屬多年來的心靈創傷。

2020/06/25 | 杜晉軒

因70年前韓戰而得救的台灣,是否該為僑生解嚴了?

任何一個國家的人民選擇出國留學,都是該以個人追求自我實現為出發點,不該被任何政權、政黨索取政治意識形態的效忠。因此從韓戰爆發70年的歷史維度來看,僑生政策早該解嚴了。

2020/05/15 | 杜晉軒

51年前,國民黨當局是怎麼看待發生在馬來西亞的「五一三族群衝突」?

國民黨當局之所以關注馬來西亞五一三種族衝突事件,除了反共因素外,還有基於血統的民族情感因素,因此關注事件中華人的處境。

2020/02/11 | 杜晉軒

新南向政策四年:東協學生翻倍成長,越南一躍成最大生源國,大馬衰退居次

根據教育部的最新統計,多年來位居台灣在東南亞的最大生源國的馬來西亞,在2019年的排名首次被越南超越,反映了台灣在東南亞的招生政策更多元化。

2019/10/15 | 護台胖犬 劉仕傑

「美國應正式承認台灣」的白宮請願案,只是一場集體狂歡?

這起美國白宮請願案放在台灣國內政治「芒果乾」的陰影下,好似帶來一種虛無飄渺的希望。當我們正在歡慶十萬達標的同時,也不妨從實務角度思考,該如何做才能最大化這十萬名連署的效用。

2018/10/12 | 讀者投書

僑委會並非照顧「外國人」,而是經營海外的友台力量

僑務工作實為當前我國在海外展露主體意象中,爭取外國政要和精英支持的最有效政策工具,而且平臺建立後,能發揮的功能非常多元,更有超乎預期的效果,但業務所需預算卻年年遭到刪減。

2017/10/12 | 李大強

僑委會就像是長期在發疼的盲腸,該割了

海外僑胞值得更好的對待,而不是成為某個政府機關的資產,是時候該跟僑委會說掰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