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

儒家,又稱儒學,諸子百家及九流十家之一,是一種起源於中國並同時影響及流傳至其他周遭東亞地區國家的思想、哲理。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1/10/20 | 精選書摘

《不一樣的中國史12》:康熙皇帝對聖賢學問的高昂興致,最終逆轉了師生關係

「內聖」與「外王」的兩個範疇在康熙皇帝身上混同了。原本應藉由掌握聖賢知識以代表「道統」,可以在「內聖」範疇中超越皇帝、指導皇帝的讀書人,卻在康熙皇帝面前明顯被比了下去。

2021/10/16 | 讀者投書

《易經》其實是一本生存教戰手冊,跟現今社會強調算命的結果完全不同

《易經》本不是用來算命的,占卜只是幫助人們找到定位和方向,去學習應變處事之道的工具而已。當你完全了解《易經》的六十四種情境時,遇到問題根本不需要透過占卜,直接就可以根據現在處境所相應的卦象,找到處事的方法。

2021/10/09 | 精選書摘

《孔子真面目:2500年來的謊言》:當「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遇到了人性本賤

華人出版界有關孔子的書籍,百分之九十九點九都讚揚他說過的話,並宣揚其思想,但史蹟卻記載了孔子諸多專制獨裁的驚悚事實,以及孔子之道的言語暴力與人身攻擊。東方思想以儒為尊,所有禮教規範皆出於孔儒,以民主自由多元的當今眼光,如何看待這些真相?這二千五百年來,我們到底信奉了什麼?

2021/10/09 | 精選轉載

【專訪】林遠澤談《儒家的後習俗責任倫理學》:蘇格拉底與孔子跨時空的道德對話

從民國初年「打倒孔家店」以來,儒家一直被視為落後思想,如「禮教吃人」、「儒家重視階級,違反民主自由」、「儒家是專制、君權、父權的幫兇」等。這個學說現在還有參考價值嗎?它又能跟西方哲學產生哪些對話?

2021/10/01 | 讀者投書

由當前世界的武裝衝突,看儒道二家對「利」的批判與反省

透過先哲的提點與當前的世界局勢,身處在相對安全、平穩的生活環境中,我們可以反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能時刻提醒自我,勿「因私而害公」。

2021/09/20 | 精選轉載

【專訪】一個屈原,各自表述:政大教授廖棟樑研究《楚辭》揭開屈原的百變面紗

屈原在漢代掀起的論爭,有別於現代聚焦於他的愛國、國籍,主要關注在「怨君」。廖棟樑認為,這場爭議來自於屈原情感表現,以及和儒家思想間的衝突。

2021/09/01 | 精選書摘

《當代張載學》:理學史上的張載氣學,可以說在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各據山頭下成為邊陲地帶

張載強調兩端一致、兼體無累,本書相信不僅唯心、唯物對立框架不適用於張載,也認為心性論與氣化論不必然是二擇一的選題。張載具有打破二元框架、平視心物的潛力,此有待於重新檢證其氣學性格。

2021/07/20 | 躺平青年

中國式歧視登峰造極,「人下人」的命不如「人上人」的狗

中國官方和民間不時鼓噪西方世界對其種族歧視和有色眼鏡,殊不知中國內部才是全球最不平等、最不公平的地方之一。中國人長期生活在不公平、不正義的環境中,他們無力也無願去構建一個普遍自由、機會均等的社會,他們不懈追求地是有朝一日能騎在別人頭上耀武揚威。

2021/07/18 | 精選轉載

【專訪】楊儒賓:莊子並沒有說自己是「道家」,比起老子,他可能更認同孔子思想

比起老子,莊子可能更認同孔子思想?清大哲學所的楊儒賓多年來試圖替莊子「翻案」,他在《儒門內的莊子》裡主張「莊子儒門說」,並認為莊子的思想本於《周易》和《中庸》。

2021/05/31 | 余杰

「丟掉中國」的馬歇爾(下):馬歇爾對中國的誤判,使他調停時有意無意地偏向中共

中共也是儒家黨——西方世界對儒家中國抱有無限美好的想像,正如周恩來以其士大夫氣質征服無數西方名流,連馬歇爾也是如此,「就個人角度而言,他與周恩來的關係非常融洽,極具政治家風範。」

2021/02/05 | 精選書摘

《中國有哲學嗎?》:政客與學者以全民皆有的阿Q精神,合力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學」

自商鞅變法以後,中國再也沒有獨立思考的空間。在精神上,中國人成為了「閹人」,不論統治者,還是被統治者。也就是說——中國沒有哲學,只有倫理學;中國思想裡沒有哲學,只有出於統治目的的忽悠和欺騙。

2021/02/05 | 精選書摘

《中國有哲學嗎?》:「人民民主專政」這個詞,就像毛澤東所有的文字一樣「忽悠」

如果對中國所謂思想家的著述進行分類,大都屬於倫理學範疇,可稱之為哲學的鳳毛麟角、幾近於無。而且這些所謂倫理學範疇的著述基本上都建立在一個前提之上:一個先天的權力和財富的金字塔式的社會結構。

2021/01/12 | 精選書摘

《政治秩序的起源(下)》:中國是一個從未發展出「真正法治」的世界文明

中國從來不曾出現過一個超出人類世俗經驗的宗教,也從不認為法律有神性的淵源,法律被認為是一種人為的工具,政府只是用它來行使權威與維護公共秩序。這意味著中國就像日本,是依法而治,而不是法治。

2021/01/01 | 風恂

從《禮記・大同與小康》看儒家理想社會,為何與當代中國政治價值衝突?

當一個大國家面對少數群體時,只想為了政治目的而同化,不去包容接納,甚至以國家機器來迫害,一切只是想達成少數權貴的目的。最喜歡標舉儒家孔子思想的國家,但在內在本質上卻感受不出「仁政」的實踐何在。

2020/11/17 | 精選書摘

《主體、心靈、與自我的重構》(上):「尊老年,貶青年」論述源於華人家庭主義

尊卑格局下的世代關係,反映在是華人社會中「尊老年,貶青年」的傳統論述。高中生反對新課綱令人不可思議;照顧年長父母必須順服親長的要求,而非子女照顧者的可動用資源限度;而追求個人性別認同致使違背父母期待就是不孝,或甚至「對不起祖先」。

2020/05/20 | 讀者投書

《熱帶雨》:貫串全片的雨和榴蓮,帶有熱帶氣候特徵的鄉愁

之所以說熱帶雨與師生戀無關,除了女主角深受儒家倫常的影響之外,最主要是因為他們的關係並非愛情。齊澤克提到過一種「要求之辯證」,當我們要求某個物品,最終目的並非用它滿足我們的需求,而是藉此確認他人對我們的態度,就像偉倫和阿玲彼此做的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