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

儒家,又稱儒學,諸子百家及九流十家之一,是一種起源於中國並同時影響及流傳至其他周遭東亞地區國家的思想、哲理。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19/12/25 | 精選轉載

蔣經國是庶民總統?唯有「不是民」的人才能「親民」

對於思想還停留在黨國時代的人而言,庶民是一種心態,而且只能是一種心態。你身邊會覺得蔣經國很親民的人,是不是剛好也覺得「我是你長輩你就是要聽我的」的人?

2019/08/07 | 精選書摘

《日本人的道德力》:儒家仁義道德的背後,是「自我中心」的權力意志

在朱子學跋扈的江戶時代,滔滔不絕地談論道德,將中國禮讚成「聖人之國」、「道德之國」。與其相反,在談論上無法停止的,則是日本一開始就不是仁義禮智信的國家,也就是無道(德)之國。

2019/07/21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要有「某某價值」還是要「發大財」?孟子本質上更像個宗教家

確實,身處不同情境與不同時局,得要髮夾彎地務實來達成總目標,以貫徹自己的核心價值,這樣的脈絡無論你是否認同,它似乎就成了中華文化幾千年傳統的經典。

2019/07/09 | 好青年荼毒室(哲學部)

從歷史中找到「同路人」及希望,一起繼續抗爭

抽離自身的歷史脈絡,觀看人類解放的大歷史,我們發現世上存在着無數無名的同路人。從他們身上,我們得到了希望,也與他們繼續走下去。

2019/06/18 | TNL特稿

《論語與算盤》書評:孔子並不反對追求富貴,可惜歷代迂儒不察

澀澤榮一心中的「士魂」幾乎就是孔子推崇備至的君子,兩人生存年代雖然相差超過兩千年,但是他們心目中理想的道德規範卻幾乎一致。

2019/06/03 | 精選書摘

缺點多多的曾國藩,如何在三十歲後脫胎換骨?

道光二十年入京為官,不僅是曾國藩仕途上的起步,也是他一生自我完善的一個重要起點。三十歲前曾國藩的人生目標只是功名富貴、光宗耀祖,結識了良友之後,他檢討自己,毅然立志自新。

2019/06/02 | 精選書摘

曾國藩的人生哲學:曾國藩自認浮躁又傲慢,最要命的是「好色」

因為修養不佳,脾氣火爆,曾國藩到北京頭幾年與朋友打過兩次大架。第一次是與同鄉、刑部主事鄭小珊因一言不合,惡言相向。另一次是與同年兼同鄉金藻因小故口角,「大發忿不可遏,……雖經友人理諭,猶復肆口謾罵,比時絕無忌憚。」這幾句描寫形象地描繪了曾國藩性格中暴烈衝動的一面。

2019/05/26 | 精選書摘

《現象學作為一種實踐哲學》:儒家的宗教與倫理學關聯

我們將選取從海德格的「此在」概念來看儒家裡可能的「上帝」呼召,以及順著鄂蘭與唐君毅的論點,從中國的圖像式語言所反映的人有限但可無限的精神性,來看儒家(其實也包括道家與佛家)所具的神學的哲學性徵。

2019/05/13 | 精選轉載

【插畫】孔子的「理想型」

在平權意識高漲的今天,如果有人提出傳統儒家重男輕女的徵友條件,肯定會被冠上「沙豬」的稱號。

2019/05/09 | 思考的蘆葦

為什麼你應該再給孔子一次機會,並重新認識儒家?

我想請你重回那有點廢話、有點空洞、有點過時的論語。事實上,我認為不論一個人打不打算將儒家道德奉為人生準則,都應該在成年後重新了解一次儒家。

2019/05/08 | 精選書摘

傅佩榮《無用的日子讀老莊》:孝順的六種境界,重點在於「忘記」

莊子說:「相吁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忘記自己的社會角色,也是期待更親密地融合善與惡、是與非、物與我。在莊子看來,萬物之間沒有什麼嚴格的分別,這種齊物的智慧對於我們今天的生活有怎樣的啟迪呢?

2019/05/08 | 精選書摘

傅佩榮《無用的日子讀老莊》:孔子是個有用的人,但老子覺得他書都白讀了

莊子提倡人要處在有用和無用之間,才能安全,活得自在。但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尺度卻很難判斷。那麼,我們該如何把握、處理事情?老莊又推崇怎樣的最佳狀態呢?

2019/04/09 | 德尼思化

港講「韓愈」:〈進學解〉教你如何面對外人恰當地吹奏自己

如果我們設身處地代入韓愈活著的時代,他絕對是文壇叛逆的明星,許多文人都極其推崇。不要以為韓愈古板,其時朱熹才指責韓愈「裂道與文以為兩物」,許多理學家覺得他太反叛了,根本不是儒家正統。

2019/03/18 | 讀者投書

孔子學院沒有孔子,只剩一群追隨「無道之君」的讀書人

近來,有許多傳承中國舊學與道統的讀書人,一聽到要一起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便會把所有舊國學的菁華與糟粕,全奉獻給偉大的祖國,即使那個國家正是孔子口中所說的危邦亂邦。

2019/02/26 | 精選書摘

《論語365》:孔子強調治國要以德禮為先,才能長治久安

如果把此章所說的「禮」(或禮樂或禮義)和「刑」(或「刑罰」)的對舉配合上公羊學的「三世說」來看,可以把前面引述到的古人觀念整理如下:只用禮樂治世(禮運)的時代是「太平世」;禮刑並用的是「昇平世」;只用刑罰治世的時代是「據亂世」。

2019/02/25 | 精選書摘

《論語365》:孔子強調治國要以德禮為先,才能發揮長治久安的效果

如果把此章所說的「禮」(或禮樂或禮義)和「刑」(或「刑罰」)的對舉配合上公羊學的「三世說」來看,可以把前面引述到的古人觀念整理如下:只用禮樂治世(禮運)的時代是「太平世」;禮刑並用的是「昇平世」;只用刑罰治世的時代是「據亂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