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光電

光電工程學(英語:optoelectronics),又稱光電子學,指的是與光、電同時相關的科學,將光轉換為電的科學。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10/29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柯文哲貼照片批「光電亂蓋」損農傷生態,經濟部及漁業署駁「不科學」、直指柯拍照背景搞錯

柯文哲昨天在臉書發文表示,他參訪台南漁電共生案場,有養殖業者憂心光電板影響農地跟生態環境。經濟部發布新聞稿表示,2016年時任台北市長的柯文哲曾欲推動福德坑的光電成為觀光、發電景點,現在卻轉為批評光電,「雖可理解是其選舉需求,但對台灣再生能源發展並不公平」。風電、光電已成為國內產業出口的必需條件,呼籲候選人不宜抹黑整個再生能源產業,讓國家發展受損。

2023/10/16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台積電先進製程「RE100」壓力大,台電推「監理沙盒計畫」彈性分配綠電

台電補充,台積電早期以收購陸域風電、光電為主,由於每廠用電量大,目前用電量大於購買綠電量,其實幾乎沒有餘電問題,現在為滿足客戶要求,因此需要彈性調配;另一方面,待未來離岸風場陸續併網,風電出力大增可能產生餘電,也會需要綠電彈性分配。

TNL+ 2023/08/29 | 傅紀鋼

「雲豹小公主」負面聲量爆增,賴品妤沒能把摔倒轉化為同情票反而犯眾怒,可說操作失敗

雲豹能源的爭議,賴勁麟被逼得不得不神隱,甚至最後辭職,原因不是賴品妤的政治前途,而是顧及社會各階層的觀感。讓賴品妤被迫站上輿論的風口浪尖,但賴品妤不但未能釋疑,還因為應對失當,沒把自摔轉化為社會同情票,反而更遭眾怒,可說一次失敗的公關操作。

2023/08/27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綠電信保機制9月上路:經濟部鼓勵企業綠電團購,業者預估價格有望提高到4元

企業綠電需求若渴,根據經濟部最新資料,2030年台灣企業所需綠電高達318億度。能源局指出,供需媒合上,離岸風電區塊開發3期9GW可供應360到380億度電,除且具價格競爭力,併網年度自2026至2031年,正是滿足RE30的主力來源。

2023/08/18 | TPOC台灣議題研究中心

能源議題成2024總統大選攻防焦點:賴清德強調「台灣不缺電」,為何網路好感度直直落?

賴清德延續民進黨政府現行的能源政策主張,強調「非核家園」以及提高綠電佔比的路線,又不斷說明台灣不缺電,但民眾對於其如何具體增加綠電佔比、如何有效增加天然氣與煤氣等過度能源,仍然充滿疑惑,加上本命區台南市光電爭議事件層出不窮,讓賴清德的好感度直直落。

2023/07/19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光電共生政策屢遭批評,農委會澄清:台灣鯛產量受雨量影響而減、農產地絕對不推農電共生

蔡英文政府設定「2025年淨零排放」目標,為此,農委會結合經濟部和地方政府推動「漁電共生」,計畫在養殖魚塭上方加蓋太陽能板,卻屢屢成為漁產產量下降眾矢之的。農委會澄清漁產量受降雨量、轉養殖等因素影響,也再三保證不會再農地上「種電」。

2023/06/15 | 關鍵特務

新鑫兩年業界十年,穩健綠電策略往「能源管理者」前進

從進入市場至今短短兩年,新鑫已經將發電和售電串起,並和政府合作儲電方案,立志在台灣以「穩定的綠能管理者」立足。

2023/06/12 | 綠學院

太陽能和風力發電都拿得到綠電憑證,為什麼還是有專家說不環保?

「電力排碳係數」是考慮發電過程的碳排放,太陽光電和風力發電的發電過程不排碳,碳排放為零,因此得到再生能源憑證受之無愧。但燃料開採、運輸、發電過程排放、電力傳送損失、甚至發電後廢棄物處理過程所產生的碳排放,凡走過必留下足跡,這就是電力碳足跡,太陽光電或風力發電的電力碳足跡當然不會是零,但究竟是多少?難道綠電因此不綠了嗎?

2023/05/10 | TNL特稿

邁向2050淨零論壇(三):光電開發爆衝突,專區、環評、共生,如何找出路?

台灣為達成淨零目標,加速發展綠電,但因土地使用競合,導致光電案場常引發爭議。專家呼籲透過各級國土計畫引導劃設專區及政策環評、一定面積以上案場需個案環評及國土使用許可、與農地共融機制等建議,希望調和不同利害關係人,同時達成綠能設置的目標。

2023/05/08 | 廣編企劃

永續發展如何走?PGE太平洋綠能以農地種電推動能源自給,讓太陽能與環境共好成為可能

致力於綠電的PGE太平洋綠能,面對全球永續發展的目標與在地糧食危機的多重挑戰,團隊如何以實際行動與不屈不撓的精神,在台灣這片土地上播下綠色種子?

2023/04/24 | 莊貿捷

蘋果率先採用Micro LED新技術,台灣業者組成完整供應鏈戰隊搶訂單

過去被視為「四大慘業」的LED產業,正面臨轉捩點。由於技術的突破,蘋果公司(Apple)已經率先採用下一個世代的LED技術——Micro LED,而台灣業者將組戰隊面對來自中日韓等國際級的挑戰。

2023/04/02 | 讀者投書

環評不該成為監督開發的許願池,要求包攬所有社會經濟影響評估

「環評」是自1990年代為達到環境保護目的而設的法,主要評估該開發案的潛在環境影響,並給予減緩措施。但近年卻在離岸風電、光電發展引起許多爭議,有些環委期待能把關設置光電板的飛航安全,或「鯨豚觀察趟次」變成菜市場喊價,環評至此已然失去本於科學證據的監督之意。

TNL+ 2022/12/26 | 蝸牛會飛

印度選用殖民時期的「荒地」開發綠電,就跟台灣光電業者開發「農地」一樣荒唐

這些衝突的根本原因都是土地的問題,一塊土地不僅僅是孕育人類,還包含了其他生物,因此衍伸出的議題就會相當複雜且多元。這些議題就像是一個已運作完善的系統,而「再生能源」就像個外來戶,要進入到原先已建立好的系統之中,勢必會排擠其它議題的存在空間。

2022/12/22 | TNL 編輯

台南經發局長陳凱凌疑涉貪遭逮捕聲押,謝龍介:證明日前的檢舉所言不假

今年6月謝龍介在議會質詢時,根據爆料黑函的內容,指控陳凱凌的房產爭議、欺凌下屬、政策買票、「技術性操縱」七股工業區開發案,以及涉嫌勒索開發商等;還到地檢署告發,後來陳凱公開反駁謝的證據斷章取義,並反對謝龍介提出誹謗告訴。

2022/12/20 | 地球公民基金會

台灣目前再生能源的發展順利嗎?光電與社區共榮,2050淨零排放才有可能

筆者在數個光電爭議現場最常聽到民眾說的是:「我們不是反綠能,而是要求有完整立法規範的綠能政策」,綠能業者也希望政府明確規範,才能降低企業投資風險、避免劣幣逐良幣。期待行政部門持續傾聽民間社會的聲音,以實質改革回應社會的期望。

TNL+ 2022/10/20 | 蝸牛會飛

從印度與台灣的案例初步比較:犧牲土地資源所產生的綠電,真的能算是綠電嗎?

犧牲土地資源生產的綠電,真的能算是綠電嗎?從印度與臺灣的案例初步比較,可以發現發展太陽能光電最直接的問題就是人與地的衝突,光電的開發在啃食農地的功能性,也不斷讓有心務農的人離農,印度如是,臺灣亦如是。

2022/09/30 | 李芯

118校建置「太陽能光電球場」,增加學生室內運動場地、每年減碳3.9萬噸

從目前完成「太陽光電球場」建置的118所學校計算,總裝置容量59.9MW,預計每年發電約7200萬度,每年約減碳排放量3.9萬噸,造林效益約為每年4000公頃,並可提供約2萬戶家庭年用電量。